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面子(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昭君屈子    阅读次数:7586    发布时间:2014-12-13

在美丽的香溪河畔,有一个小镇—峡口,便是我的故乡。

在这里,我度过了苦涩的童年,做过幼稚的少年梦,在那段清贫的岁月里,村民是那样淳朴,乡风是多么美好。

那是多么值得回忆的岁月。

如今,许多人已不再是当年朴实的农家子弟,他们开公司、做生意、跑运输、包工程……荷包鼓了,洋房多了,摆阔的多了,比钞票的多了,而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变少了。

娶妻生子、建房乔迁、过生日、办丧事,不论穷富,总喜欢宾客满堂,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以不良动机来办理,或者把它作为虚荣的招牌来做,那就走味儿了。如果一旦成风,那结果只有一个:灵魂扭曲,人性失美。

我有一个儿时形影不离的伙伴向家,他和我同年同月,初中毕业后,在镇办企业做了三年工,接着开拖拉机3年,之后便是开大货车。22岁成家,娶了黄金公司破产下岗的做财会的漂亮妻子。妻子在街面上开了个百货批发部,因有大本钱,生意越做越红火。女大三抱金砖,果然灵验。向家继续跑运输,没几年,在小镇上便成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个体户。

发富了,就得求名,同时生意也要做得更大赚得更多,向家费尽心思拿出了绝招:过年灯笼要比别家多,你挂4个他挂8个,你8个他会18个;过喜事“上情”,你上100元他上200元,多数人上200元他就上300元,最低上200元他就上500元;你杀年猪1头他就杀2头;腊月上坟,西家放鞭100块钱他就放500块;吃年饭放鞭,东家放“震天雷”他就放“星光灿烂”;大年30晚上12点,你放10分钟焰火他放半个小时。

如此这般,向家果真出了名,买卖也火起来了。男女老少都说他不简单、有人情。

36岁后,向家到邻县县城开了好几个大超市,钱像水流进了他的聚宝盆,许多同乡讲起他们夫妇,大拇指翘得硬邦邦的,眉飞色舞,时常不停地吞下口水,那表情足见对钱财的羡慕。有时,到乡亲家坐坐,我常听他们讲:“向家虽然没读几句书,却娶了一个好媳妇,挣了那么多钱,房子车子票子一样不少,真是命好!”听了这话,我想起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记得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向家的二爹哪儿玩,正在兴致勃勃地侃大山—瞎吹,忽然走进一个“江湖术士”,身材魁梧,面相和善。他东瞧瞧西看看,最后把目光定在了向家的堂弟脸上,他说:“这个好小伙儿将来一定在单位上班,命好。”虽然我们是小孩子,那时却十分羡慕上班的人,大家半信半疑,眼睛盯着术士出神,没有一个眨一下眼。术士很是得意,继续对堂弟说:“我还知道,你爷爷的棺材下是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对金青蛙……”听到这,向家马上转身跑回家告诉了他父亲。当时担任生产队队长的向家之父把术士请到家里大玩了三天。术士教队长修坟的秘诀,给向家开光,以示谢意。

金青蛙被暗自保护起来,在向家致富后,他立马给爷爷奶奶立了汉白玉石碑,全按术士的授意定方向定范围定时动土,不让金蛙逃走。

这故事家喻户晓,甚至有人寻起这个术士来,希望能像向家那样幸运。

向家姊妹四人,两男两女,排行老三,儿子属老幺。去年,向家的父亲去世,那排场如何讲究自不必说。情钱全给了他哥,所有的开销他全出,吊唁的人赞不绝口。

葬父的排场和面子无人能比,用烟用酒的档次推到了巅峰,大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感觉:酒是几百元一瓶的稻花香珍品一号;烟是赫赫有名的大中华。

在我们这个小镇上,很少有人抽过大中华,很少有人喝过珍品一号。也就是说如此的好烟好酒是什么味道,谁也不知道。这回真是出了奇迹,原来不抽烟的人破戒了,吞云吐雾,嘴里不停地嘘嘘,仿佛回味大中华带来的无限乐趣;不会喝酒的也端起了酒杯,那陶醉的模样似乎让你看到了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那天,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儿时的伙伴,衣鞋全是名牌儿,戴着瑞士金表,开着宝马。他对我还有所印象,说我很会读书,对我没当校长还住着周转房很是惋惜,说今后需要钱尽管找他。有钱人实在是太忙了,我们谈了一会儿,来了几个大老板,他被夫人叫了去,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了。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烟是假烟,酒也是假的。不过这事儿只有个别人知道,人们只晓得这两样东西都是向家从城市带回来的。我听说大城市有人专做假烟假酒的生意,只有奸商才知道。

林语堂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当官了发财了,你就行;没当官没发财,你就没有用。向家会不会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都是面子和虚荣惹得祸。

讲排场要面子多么可怕!

我的家乡有了苍蝇,有了细菌,有了病毒。知识分子有义务去杀灭去医治,不应彷徨,要始终坚信,先进的文化洪流一定会淹没腐朽的东西。

秀丽可餐的家乡需要新的风气。


老向先生


老向先生从三楼的楼梯摔下水沟,当儿女发现他时,已经全身冰凉,早已没了气息。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出生在香溪河畔的老向,小时候聪明伶俐,向家及族人倾力相助,送其到私塾读书,后又到一个县城读完中学,在旧社会的家乡那可是“大知识分子”了。解放后,老向在邻县的一所高中教书,村民无一不羡慕,见到他的人都叫他老向或向先生。

老向在外县工作,除了寒暑假、过年,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我的记忆里,见到他是在出狱后。他一脸严肃,很少有笑容,我们很怕见他,总是绕道而行。

老向,一个大山里有较高文化修为的人,在改革开放前做了一个教师决不允许做的大错事,过了10多年的监狱生活,晚年靠一手好字刻碑文挣点零花钱用,也以此维持生活。

年轻时,他娶了家乡的一位村姑,我们叫她“游妈”,忠厚本分,和蔼可亲,老向的母亲很是满意,而老向却觉得妻子没文化拿不出手。游妈也很知趣,从未到老向的学校去过,只要老向偶尔寄钱回来养家糊口。老向被拘捕后,学校发来电报,她才到学校去了一回,怕迷路,带着大儿子一同前往。母子知道老向诱奸先生的行径后,不知脸放何处。好在校长有知识水平,善待了他们,帮他们母子把老向的东西送上了汽车。

游妈为老向生了3男2女5个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他却坐进了监狱。游妈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承受住了精神的打击,不把别人的“白眼”放在心上。勤爬苦做,养护着儿女。没过几年,分田到户,日子渐渐好起来。当老向回乡时,儿女都安了家,游妈已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不知是咋回事,自从老向回来后,游妈很少有笑容,我们也很少见到她。记得,有次去看母亲,在故乡的老街碰到过一回。她叫我的小名儿,声音仍是那样顺耳。她的小儿与我同岁同学,不爱读书,所以,她对我这个似乎有读书天分的晚辈印象很好。她对平凡的我赞赏了一翻,这使我极为感动,因为自从人们向“钱”看后,对我们这群坚守教育梦想的人,除了当干部的很少有人羡慕。听母亲讲,她在大女儿家玩了一个多月了,原因是老向每天咒骂她,日子没法过。

老向为什么要这样,母亲也不清楚,大家都只知道现象却不知根源。

后来,我回到小镇工作,无意间提到游妈,母亲的回答,叫人匪夷所思。

自从老向出狱后,德性未改,一直和游妈“闹皮”。游妈躲到姑娘家,老向就大骂女婿,弄得游妈在哪儿都不能安生。有一次,游妈到两个姑娘家各住了一晚就“上路”了。听说她沿着“姊兴”公路走向了香溪,后人沿着香溪河找到香溪,不见踪影。后来,从一位早起的老人口中证实游妈在香溪口跳了长江。

三年后的一个冬天,老向吃过晚饭回房睡觉,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有人说游妈接走了他,有人说活该、罪有应得,有人说上帝是公平的……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想加以评说。我只知道每年吃团年饭“叫公祖”(叫去世的亲人回来吃饭)时,没有一个儿女给他摆上碗筷,酌上一杯酒,而游妈却摆上了,也叫了。

老向和游妈与我的父母是一个时代出生的,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对他们这群人来讲,就是死也不离婚,很值得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爱情婚姻学者研究一番。如果出了成果,对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制度至少在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8200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