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犁辕坝遗事》之九 明代威远卫屯军之地——宝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苏林富    阅读次数:2161    发布时间:2025-07-09

宝源,原名一碗水,位于赤水市西南部,距赤水市中39千米。东连两河口乡大坝、黎明两村,北接大同镇华平村,西邻四川省泸州叙永县大石乡,南与四川省泸州古蔺县黄荆乡接壤。成书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州巡抚爱必达主修、张凤生编纂的《黔南实略》卷三十二记载,仁怀直隶厅一面倚黔,三面距蜀,划江而守,最为扼要。其由四川永宁入毕节以达于省者,为大路;其由仁怀县而达省者,为小路。”“仁怀、河西二里,水田较多,颇称腴壤山中多植蓝靛、杉木、楠竹及山茶、木漆之属。宝源因西面、南面紧连四川永宁,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曾经在古代赤水历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以后,随着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运道,到省城贵阳的大道改沿赤水河而行,经河西里入永宁到省城的路不再是大道,宝源的地位开始下降,但直到现在,它仍以万亩梯田,著名的桓山茶、大竹笋、高粱白酒等闻名赤水乃至川南黔北地区。

 

宝源的行政建置记载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当时属于仁怀县河西里第四甲。民国初期废里设区,宝源属第三区,民国20年(1931年),废里实行乡、镇、闾、邻制,宝源改设宝源镇。民国24年(1935年),改乡、镇、闾、邻制为联保、保、甲制,宝源镇和灵泉乡合并,设一碗水联保。民国31年(1942年),实行新县制,撤区、联保设乡、镇,改一碗水联保为宝源乡。1958年后,曾改名红星人民公社、宝源管理区、宝源人民公社,19847月恢复为宝源乡至今。现在,一般人对宝源曾经在明代后期是威远卫的屯田一事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提及自己曾经是明万历年间从江汉平原来到这里屯军的后代,不知道当年的屯军在宝源这封闭的大山中开田劈土,营造出现至今仍然展现的一片层层叠叠的梯田,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常年守护在遵义府与永宁宣慰司边界上,作为天启年间讨伐永宁彝族奢氏明王朝大军之一,流血或战死疆场。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史志中没有留下他们的痕迹。因此,当年的屯军早已被淹没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之中。

赤水河流域曾经是僚人(今仡佬族祖先)的故乡,当历史脚步行至汉晋时期,僚人不堪战乱之扰,被迫离乡他迁,生活在乌蒙山麓的古彝族随之东扩,来到赤水河流域,成为这里新的主人。宋大观三年(1106年),赤水河流域的彝族首领向北宋王朝俯首称臣,建立起滋、纯二羁縻州,今赤水属滋州仁怀、承流二县领地。宋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王朝开始对赤水河流域实行军事管制,建立起武都城、九支城、仁怀堡、绥远寨、青山寨、尧坝寨等军事城、堡(寨)。宋端平元年(1234年),赤水河流域的彝族扯勒部发生骚乱,南宋王朝从江西调兵前往弹压,将赤水河以东地区的彝族扯勒部赶到赤水河以西地区。以后,因蒙古人攻占四川,南宋王朝的这支军队被迫留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以东地区。为了在与赤水河西岸的彝族扯勒部对抗中生存下去,他们屈身投靠当时势力强大、雄踞一方的播州宣慰司杨氏,至此,赤水河以东地区成为播州杨氏土司领地,也留下永宁彝族土司奢氏一直希望夺回赤水河以东地区的诉求,成为明万历平播之后,明王朝要在赤水河流域与永宁宣抚司彝族奢氏领地交界地区设立军事屯田的缘由。同时,也种下天启年间永宁彝族奢氏起兵反明的原因。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王朝任命李化龙为总督,率八路大军结束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杨氏土司对播州的统治,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将播州一分为二,分别设立隶属四川行省和贵州行省的遵义、平越两军民府,在遵义军民府下设遵义、绥阳、桐梓、仁怀四县和真安州,今赤水、习水全部和仁怀大部属仁怀县,仁怀县城设在今赤水市区的留元坝(编者注:犁辕坝之讹)。由于当时永宁彝族土司奢氏奉明王朝令,跟随李化龙征讨播州,在攻打要隘岩门关,先于其他路明军攻至海龙囤之下,立下战功。战后,奢氏向李化龙提出,赤水河以东是彝族的世居之地,希望将其重新归还永宁奢氏。李化龙认为朝廷动用数百万银两、数十万军队换回的播州,不能再将其划属另一土司所有,未予认可同意。因此,李化龙在上奏《播州善后事宜疏》中提出正疆界,认为播州西南左接水西,右逼永宁,虽犬牙相搀,未能齐一,然画野分疆,亦自有相沿界致。仁怀为播州世业,只因现年杨氏中衰,曾为永宁、水西侵占,后应龙当事,治兵相攻,恢复故业。”“今既改土归流,自宜各复其故,尚可混行争占乎?”“永宁辄行渎扰,且动以瓜分为言”“今若不查明,将来未免多事。应行播州会同近邻道分,清查一切相邻地方”“刻石立碑,永为遵守。。因年代久远,当年立下的界碑也无从寻觅,但是,贵州与四川交界的西北部这段省界因此而固定下来,赤水与四川叙永、古蔺的边界就此形成,从此未发生过边界纠纷。

为了防备永宁彝族奢氏土司对遵义府地界的侵扰,李化龙在《播州善后事宜疏》中提出设屯卫,指出播州地方千里,山川险恶,夷汉杂居。又,逼临二大土司,时有启疆之志,必须设官军,建屯卫,以明居重驭轻之势,而消睥睨跋扈之心。”“卫所官于从征有功者酌量升授。”“其边隅逼临土司地方,各设屯田,每军照祖制二十四亩,再加六亩为冬衣布花之费,共三十亩。即自种自食,不必纳粮于官,又复领出,纷纷滋弊。因此,在播州实施改土归流时,明王朝同意设立威远卫,在仁怀县沿永宁宣抚司的地界内,以献土设屯田一千二百分,听其耕瞻。田坐仁怀、土城、李博、河西、赤水、二郎、安罗等里。这些屯田在今赤水有仁怀、土城、河西、赤水等4个里,其他3个里在今仁怀市境内。宝源属仁怀县河西里地域,南面、西面与永宁相连。因此,威远卫在此派驻屯军,设立屯田,使之成为遵义府防卫永宁奢氏的桥头堡。现在,宝源与四川古蔺县黄荆乡相连的仙鸡沟,还留有当年的石寨门、寨墙。

周兴隆在他的《后溪周王鲍》一文中说,周姓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周德作为屯田军人到达宝源时,这里叫威远卫归化堡缌竹村。清道光二十年编纂的《直隶仁怀厅志》卷十二人物志二周德”“韩仕鹏传。周德传记:周德,湖广人,明季避流寇之乱至仁,为威远卫总旗。后入本朝,裁威远卫,德遂于家卫地,今河西里是也。”“韩仕鹏传记:韩仕鹏,四川宜宾人,明季避乱,引于威远卫河西屯。入本朝,家厚溪鲍家桥。康熙中卒,子卫道,遂入河西里籍。以上记载表明,宝源正是明代的威远卫河西屯,现今生活在这里的周、韩两姓应是当年屯军后代。同时,周兴隆《后溪周王鲍》记述,现今生活在宝源的王、鲍二姓祖先,当年也是随周德一起来到达这里的。因此,王、鲍两姓也应是当年明代屯军的后代。

虽然赤水现存的历史典籍资料,没有将宝源屯田史完整记录下来,更因明天启年间永宁彝族土司奢寅起兵反明,作为与永宁宣抚司交界的遵义府威远卫归化堡的一碗水军屯,必然是首当其冲,宝源可能发生过激战,这里毁于战火,因而没有留下什么有关明代屯田的资料和实物。我们能够从其他相关志书、族谱中的点滴资料,从近万亩的梯田中,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生活在宝源的明代屯军的身影。同时,还可以从现在宝源乡的一些地名中,依稀寻觅到当年屯军生活过的足迹。1986年赤水县地名办编纂的《贵州赤水县省地名志》中,可以找到宝源这样一组地名:官田坝、官田坎、令牌山、土库房、灯杆坪、中村、翠华园、玉莲池、安乐山、珍珠坪、龙堂沟、天堂坝、阳华顶等。此外,未收入地名志的地名还有永盛山、永盛亭、帽盒山、营盘山、和村、缌竹村、福槐村、学堂岩、聚福岩、仓坝上、瓢匠沟、落阳顶等地名,在宝源乡境内还留下望军山、营盘山、大城门山、小城门山、城门洞等与威远卫屯军有关的地名。从这些地名中,可以发现当年来自江南、湘鄂赣地区的屯军对故乡的眷念,渗透着江南地区的文明。这些地名至今仍在用一种不同的形式,述说着当年的屯田史和屯田人的梦想,如果这些地名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消逝,它将永远证明:宝源——一个明代威远卫的屯田历史遗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7790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