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从江掠影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若水居士    阅读次数:15985    发布时间:2014-12-03


从江,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无数次在梦里相约,无数次在想象中神往,岜沙汉子肩上的猎枪到底啥模样,腰间的砍刀,额上的裹帕,蓝里发紫的对襟衣与阔腿裤,是否还保持明清模样?深蕴神秘寓意的法式,头顶绾着独特的鬏鬏,吹着独步天下的芦笙曲,跳着豪迈粗犷的民族舞,唱着欢快若河流奔腾大山呼应的飞歌,过着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吗;想象着加榜梯田如何从山顶一丘丘一弯弯地以山势走向延伸到山脚的壮观景象,他们是如何在陡峭的山间开辟出如此宏大规模的梯田呢?一个个需要破解的疑问萦绕心头;最让人向往的还有小黄的侗族大歌,那是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强大的阵容,宏达的气势是很多歌剧所不能媲美的,特别是多声部无伴奏下的合唱,简直若天籁,听说还多次出国表演,荣获多次殊荣,而这些荣誉就是出自小黄这块令我无数次神往的地方;当然占里这个令世界都熟悉的名字,真的如传闻中说得那样吗?每家每户都会自觉遵从祖辈的训诫,为保持人口的均衡,把计划生育提前到清朝以前的远见意识,令世人侧目,一百多年来全寨人口几乎是零增长,被国家誉为“计划生育第一村”。这些时常萦绕的去处终想一探,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自己实地亲临体验一番。说来也巧,前不久接到作协去从江参加罗安圣老师作品研讨会以及采风的通知,于 2014年11月14日和州作协的文友们一同出发了。


一 、印象从江


在没去从江之前,听过一位在从江工作42年的退休干部说过,以前从凯里去一趟从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坐车到丹寨,再从丹寨换车到三都,再从三都坐船到达从江,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而所谓的从江,他形象地说,点一支烟可以从街头吸到街尾,真的有这么夸张吗?还有更夸张的,据说在解放前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从江也叫县,衙门像猪圈,升堂打板子,全城都听见。”说那时全县仅仅2000多人,街道狭窄不堪,即使解放后也是交通相的对闭塞落后,直到1964年才通车,而绝大部分的乡镇依然是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还好到了2000年以后,逐步摆脱没有乡村公路与没有电灯的历史。或许我们今天谈论这些可能有些好笑,或是一些人想象中的乌托邦,但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来说过去的历史怎可一笔抹去!

如今去从江驾车行驶在厦蓉高速公路上只需要三个小时,就可以来到向往已久的从江县城。街道两旁绿化带里的三角梅依然开得正艳,和着亭台小阁辉映成趣相得益彰。又经过十多分钟的行程,与迎接我们的领导握手问好后,大家被安排在酒店里休息,可是当我拉开酒店的窗帘时,“河,有条河,好漂亮哟!”我禁不住叫了起来,自然招来龙艳和另一位同伴的观看,顾不得旅途劳顿,迫不及待地硬是拉着她们出去!

放眼望去,一条翡翠玉带穿城而过,一座座铁链桥与石拱桥把新旧两城巧妙地镶嵌在都柳江畔,岸边垂柳依依,虽已是初冬时节,而妩媚的柳枝儿翠叶儿依旧在微风中轻歌曼舞,霎那间我仿佛置身在一个梦中常见的地方,那儿河水清清、花儿鲜美、青草葱茏、蝶儿翩翩、翠柳盈染、古榕深情、香枫峻拔高耸,鼓楼前、风雨桥上蝉韵声声……哦!我终于穿越梦境,置身于垂柳抚慰的堤岸,不知不自觉地抛下身后几位文友,一个人静静地缓步前行着,静静地体味着,没有陌生感,没有排斥心,好像就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闲步,一种不容置疑地亲近无法形容,只愿平静地、默契地与它厮守,听风儿、看云儿、抚柳儿,望着在夕阳下泛起层层金鳞的水波,是那样的温和而不羁,是那样潺潺绵绵而永不停息,与这座城市和谐地脉脉相处,没有喧嚣的汽笛声,没有多余的噪杂声,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到处充满着清新与祥和的气息。这就是从江吗?此刻的夕阳令千山秀美,令江水一江透明,即使秋意也怜惜这满目的翠绿,竟然有随口作诗的冲动,于是乎抑制不住宣泄的情感,于是在从江、在一个有柳岸依依的江滨河岸,一首似诗非诗的文字从从容容地从心底发出。

行走在夕阳下的柳岸/止不住灵魂的脚步/一波一波的碧浪/在金光中飞驰/渴望彼岸/若这流动的波/一刻不容停息/很想温暖这个落寞的季节/很想挽留忧伤的离别/很想在一缕憔悴的柳叶里抚摸这不舍的温柔/记忆,在粼粼的波光中氤氲/若茶,清新、淡雅/渐渐地朦胧了山野与河流/苍茫的水墨画早在心底无数次勾勒/借着一抹斜阳/止不住灵魂的脚步/走在夕阳织成的柳岸/静静地聆听日夜不息的清弦/任一枚支撑不住的落叶拨弄/任翠帘撩开心底的徜徉/任由荒芜的心田涨满秋意/若丝丝缕缕的太阳雨/轻柔地安抚着一条条忧伤的柳/试图飞越/那是春天里一个特殊的日子/彼岸花开的灿烂/寻不到叶的影子/生生世世的等待/依然开在梦里/快乐与忧伤是对孪生姊/时刻在某一角落交替/谁能找回季节的丢失/谁能点燃一盏心灯/令生命无悔/穿过夕阳下的柳岸/早已学会踽踽独行/尽管有落叶、流水,山野为伍/而当你蓦然回首时/才明白有些风景,只有自己才懂/穿过夕阳下的柳岸/喜欢在寂寞与孤独中跋涉/不再在意得到多少,失去什么/若能抵达彼岸/只愿在明与暗的色彩中继续前行。

也许心里不尽然是所见的惊喜,触景生情掺杂了自己的情愫,而这种糅杂的情思则需要一个引子的触动,是这满目的柳,满山的青翠与流动的水波,唤醒一颗美丽的心境。

如今的从江再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不再孤独地在艰难中跋涉不再只是几千人的偏远边陲小县,而是一个具有一定民族文化品味的江滨城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具有苗侗特色的亭台楼阁映入眼帘,一盏盏、一条条七彩的光束妆点着这座魅力十足的城池,我被这座城市所融化、所接纳,我愿化为一朵浪花,一株小草,一朵小花,一棵柔柳,一棵巨大的香枫树,以独特的身份记载这座城市的变迁,默默地与它交流与相守!


二、此景哪里寻


第二天用过早餐,我们与从江的文友一起参加了罗安圣老师的作品研讨会,会议开的热烈隆重而成功,大家争相发言,气氛活跃,令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看到大家的发言精彩绝伦,评论的有理有据,自愧自己的文字太过肤浅与幼稚,就没有在会议上画蛇添足,只有静静地聆听,认真地学习大家的写作心得,对照自身,惭愧之至。

用过中餐,已经是一点多钟了,大家来不及休息片刻,更不管老天的特殊待遇,真正开始了此次采风的旅途。

金秋十月,几辆轿车满载着十几位文友的憧憬,在月亮山麓,在都柳江畔穿行,一会儿金黄的桔园映入眼帘,一会儿古榕群盘根错节地笼盖一片,一会儿几棵粗耸的香枫树在路旁站成记忆的城,一会儿苍松翠柏里透着一抹抹嫣红遮挡住了视野,一会儿山回路转豁然开朗却被薄薄的雾霭神秘地盖着头顶,那样的令人陶醉与向往,赏不够的美景,看不够的梯田就在这里么?这里就是加榜吗?大家纷纷在一座门楼的寨门前走下车来,显然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加榜梯田,曾吸引中外摄影家以及旅游者纷至沓来,我们岂可轻易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站在某一至高点,不愿说话,我在想:这样的梯田究竟源于何时?这里的先民们是如何在如此陡峭的山壁上开垦出一丘丘梯田?需要多大的毅力,最起码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劳作。我曾看过杨育泽先生在《营盘风云》中这样描述过“一千多年前,开基始祖们,在面对横亘在眼前的高山时,是如何咬紧牙关,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开垦出第一块梯田的。一代又一代,随着技术的提高,人们第一步是选择地形,即选择水源理想、坡度适宜的地方;第二部是在坡地的两端,插上两根竹竿,系上长长的棕绳子开挖,靠山上的的一面,要挖进去;靠山脚一面,要垒砌石头;第三部是开沟,接通上方的水源,饮水浇地;第四部是在台地的外侧边缘筑高田埂,然后搅拌,赤脚用力将内侧踩紧,并把田埂刮平。几天后,待泥巴干透后,用木锤将内侧锤牢,进一步加固。这样,一块梯田就建成了。”原来这一丘丘延绵不断透着汪汪清亮水光的地方,正是山民们一辈辈一刀刀雕刻出来的杰出作品,浓缩着多少代人的心血与艰辛!想着想着眼睛若山中朦胧的雾岚,渐渐地浸润了……

有人曾形象地说过:梯田是山民们额前的皱纹,皱纹里藏着劳累与坚韧;梯田如天梯,是山民通往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呀!我不再表象地一味地欣赏它的壮观,我学会追溯,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中原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会和这里的同胞们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开辟出一块块生命的梯田吗?不仅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子子孙孙谋取赖以生存的源泉吗?想到这里我不禁汗颜,在贵州生活20多年,还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插秧、割稻、打谷、晾晒等一系列农活,记得刚来的几年空手走路还困难,而这里的山民们经过多少次的奔波忙碌才能在山岭间换来的粮食,也只能靠肩挑背扛一挑挑地、一担担地把稻子挑回家,然后一株株地晾晒,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白花花的大米才能在城市的餐桌上出现,“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顷刻浮上心头,脸上竟火辣辣地烫。

梯田,不仅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激励后人不懈进取的一座永恒丰碑,终会载入史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延续!


三、一个叫加车的地方


 一路上大家走走停停,看到一处美景会不约而同地停下车,不是摆姿势留下倩影,就是听同来的从江文友讲解某处景点的出处与来历,甚至远处的一座山,山下一个被繁茂树木包裹的村寨,村寨外一湾湾若碧玉带围绕的河流,那样安逸地流淌着,仿佛在向我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又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但又羞涩地蒙着一层若启若掩的面纱,在似羞似娇似喜的心态下接受我们探究的目光,尽管天公不作美,轻描淡写地撒着零星小雨,却一点也没有破坏大家的兴致,反而是被这些远离尘埃远离喧嚣充满静怡的山光水色、红叶黄菊、茂林密竹、木楼晾禾所吸引,大家一会谈论一会埋头沉思一会儿又发出清脆的笑声,划破空灵的山野,回荡在山间河畔。

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看不够,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欣赏,随着雨雾的加重,夜幕的低垂,我们一行几辆车子终于抵达一个叫加车的地方。

在我的想象中加车应该是一个镇,或者一个很大很大的寨子,当了解后才知道加车是加榜乡里所属的一个村寨,全寨上下约200户人家,附近有一所小学校。我们被安排在一家农家乐酒店后,还是顾不上一身的疲倦,相约在微弱的光线下观望,游走,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街道是一条沥青公路,两旁是民居与林立的几家酒店,再走不远就是不掺杂任何现代元素的古朴房舍、禾晾、谷仓及靠斜坡挖的红薯窖等,随着能见度越来越低,只能把想象中的加车暂存一晚,但等明天再一探究竟。

一声雄鸡惊醒了美梦,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毕,看看时间已经是六点多钟了,只看到酒店老板娘在烧水做早餐了,和她打了一个招呼,就开门出去了。外面依然飘着小雨,而我的爱车却一身泥泞可怜兮兮地停在那里,顿然心生歉意,竟然不顾寒凉一盆水一盆水地清洗,一毛巾一毛巾地擦拭,看着爱车干净的模样,心里由衷的开心,正准备收拾完毕出去欣赏早晨的乡村景色,恰好看到电视台的龙海龙先生扛着相机架出门。

“小龙,去哪里?”我迫切地问。“去拍照,去不?”小龙爽快地说。“远不远呀?”因为我穿着高跟鞋,如果远就可以开车去。

“不远,就在前面!” 听了小龙的回答我们趁着雨不太大,顺着水泥路向村寨边上走去。

加车的早晨除了偶尔几声鸡叫,几声犬吠外,到处一片祥和与静谧,也有早起的农人,在屋檐下与邻里说笑,看到我们路过也没有一丝惊异,也许她们早已接受了外来人的脚步,尽管她们善意地多看了几眼。

站在加车这个位于半山腰的村寨,远处的山没有了那么高,山顶上的那团雾却始终缠绕在林梢,山壁上的一丘丘梯田里有的灌满了汪汪清凉的田水,早听文友讲过,那样的水田里养着鱼虾;有的稻穗早已抽离,只留下枯禾尚未收割,而靠近路边的稻田里则长着青油油的油菜以及蔬菜之类,但是还有在收割以后的稻茬上发出绿绿的稻苗。猛然心里有个疑问,这里可以种两季稻吗?因自己不懂农事,不敢向在前面忙着摆弄摄影架的小龙过多咨询,也只有自顾自地边看边想,自然也有一份收获。走在濛濛的雨雾中,看着若隐若现的雾色中透着依稀的光,隔着远远的梯田,越过深深的沟壑,我竟然看到山对面的平坦处隐匿着灰瓦炊烟,偶尔一声清脆的鸡鸣,让人真正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写照。

时间在无形无迹中流失,雨开始急促了,也许该用早餐了,吃了东西后又要向一个具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的小黄进发了!


四、小黄,侗族大歌的故乡


可以这么说,即使你不知道从江,却不能不晓得小黄。为何这么说呢?不仅小黄出了个“小百灵”潘鳞玉,侗族大歌已唱到了北京城、深圳等国内16个省市,还多次迈出国门,在巴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传播,博得“天籁之音”之美誉。早在09年时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贵州省也被誉为“侗族大歌的故乡”。

侗族大歌的种类繁多,对于自己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只知道它是一种没有任何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人组合大型合唱的形式出现,或一人领唱,大家合唱的多声部组合,格调柔和、委婉、和谐,在典雅美妙的谐音中时而若蝉鸣林间、时而若林泉奔流、时而若清竹悠悠、时而若山风呢喃,会把你不由自主地带入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让心灵得到一次纯净的洗涤。侗族曾有一句古话说得好“饭养身,歌养心,不唱心发闷,越唱越精神”。故而在小黄出生的人,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学着唱歌,即使出了嫁成了家,还要继续唱,唱一辈子,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小黄,这个令我很多次很想亲眼目睹的地方终于呈现,一道用木头与灰瓦搭建的寨门上赫然刻着“小黄”二字,显然这就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地方,被贵州省授予“侗歌之乡”的所在。没有张扬的外表,没有特殊的大型宣传广告语,一座长长的风雨桥静静地接待着我们这群慕名而来的客人,一条有些干枯的河水穿寨而过,四周依然如同其他山寨一样,被青翠的树木所包裹,一栋栋吊脚楼鳞次栉比地依山傍水而建,几座耸立视野的鼓楼显得格外醒目,那是芦笙场,唱侗族大歌的地方。传言中的鼓楼建筑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故而在侗族子民的心目中地位非常特殊。鼓楼的建造业非常特殊,它不需要一钉一铆,全是用杉木榫接,结构紧密,工艺独特,兼顾亭台之清幽,宝塔式高耸宏大,一般是八角飞翘,檐间雕龙画凤,各种雨龙花卉、人畜异兽生动逼真,屹立于寨中,气势恢宏,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象征着民族团结兴旺的建筑,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鼓楼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担负着全寨聚众议事的责任,一般的乡规民约都会在这里制订并执行,且大家都能守约履行,如若有人犯规,就会受到处罚;鼓楼还是全寨开展各种大型文娱活动的场地,平日农闲时节,大家会围坐在鼓楼里唱侗族大歌吹芦笙、听寨老讲远古的故事。逢年过节,大家身着盛装在这里踩歌跳舞,上演侗戏等;鼓楼还是侗族人民用来送宾客的重要地方,在楼前摆上拦路酒,敬唱拦路酒,把客人接进来最后早从这里把客人送出鼓楼。鼓楼成了他们或以歌祝贺喜庆、以歌传递丰收、以歌交流思想的精神寄托之地,特别是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心的媒介,一首琵琶曲,一首优美的情歌,成就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好像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凄美的故事,看后让人唏嘘不已,至今依稀记得。

相传很久以前,小黄村有十二位青年男女,不但长的得俊朗水灵,且唱得一嗓的侗歌,若蝉鸣流水般的清新悦耳,而寨老却不让他们走出寨门半步,只准这美妙的蝉音在小黄流荡,更不准他们与其他寨子的年轻男女婚配。而这十二位青年一时忘记古训,把美妙的歌声不仅传授出去,还被每个地方的侗族同胞们热情地挽留,当然就误了时辰,被寨老处罚永世不准进寨门,他们跪在寨门外七天七夜苦苦哀求无果的情况下,双双投入寨前的深水潭,化为一汩汩哭泣的洪流,一夜间猛然穿过村寨奔腾不息。从此寨老被这奇异的事件所震慑,不得不修改寨规,青年男女不仅可以在本寨唱,还可以到附近的地方传歌,自由游方、自由婚配,如此以来才有如今美妙的歌声与侗家儿女不被父母包办的婚姻,看来十二位青年男女的牺牲是值得的,为后人换来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大地,任他们在歌的海洋里寻找那朵属于自己的浪花。

用过中餐,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了,我们冒着小雨来到曾举行过无数次大型侗族大歌的鼓楼时,而是一片安静,仿佛这里不曾发生过令世界瞩目的活动,更不像是接待过无数次名人佳客的地方,一切都是那样的古朴,甚至有些老旧,但那些曾震惊世界的蝉音就是在这里飘出,我们不妨乘着想象的翅膀,去臆想那动人魂魄的场景,那美妙的歌声此刻仿佛就在耳边,若身边的溪水,潺潺有韵,若头顶的细雨,清新爽目且洗涤灵魂。哦!如此美妙的场景岂能错过,可是还是没有那么幸运,我只能想象,或许小黄不愿意我们就这样走马观花地看她,粗枝大叶地读她,而是需要忘记世俗杂务的羁绊,安心地在这里等待,等待一场盛大的节日盛宴,可是我们这群城市的旅者,只能这样草草地看上几眼,然后只能带走几张照片上的景色,藏在相机里,偶尔拿出来翻看回味,回味来时的心情与情景,或许在回味中可以悟出一些细微的收获,但愿在走的过程中,看的过程中学会积累,沉淀出深意的美来。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见识了小黄待客的那股热情,当你看着身着民族盛装,举着酒杯,向你唱着天籁般的蝉音敬酒时,你会拒绝那早已溢满心房的醇香吗?喝吧下!即使醉了,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再美好的场景也只是一瞬,挥挥手,道一声再见了小黄,心底却有不舍温柔!


五、 在占里,我想起了陶渊明


一到占里,它竟然送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虽说已是初冬的季节,在占里固然没有看到陶渊明笔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倒也是山回路转忽逢晾禾林立,薄雾缥缈,屋舍以山行而上,一排排一行行,灰瓦木墙,虽未有良田美池桑麻欢迎,却也是溪水叮咚,绕寨而行,尚唯有阡陌纵横,却也是桔园飘香,梯田一层层,寨中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明清。看到如此景象,不禁哑然,这就是从江的占里村,这就是为避战乱,于千年前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的古寨吗?而今严尊祖训使人口长期保持平衡,被国家授予“计划生育第一村”的所在吗?也许,这不是处于对国家的政策的畏惧,而是他们朴实的生态观,使这一传统保持了600多年后还在遵从延续,这就是占里,无须生疑,只需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体悟!

 如此的氛围,即使没有酒,却也让我有作诗的冲动,于是我想朗诵:

 千重翠嶂越云层,万水东来绕寨行。

 梦里桃源终邂逅,架中禾晾始相逢。

 田隈绮陌寻天纵,鱼跃清波追浪横。

 欲借松枝作画笔,初冬美景绘分明。

   

一首诗虽不尽然能完全表达自己高涨的情绪,但足以安慰澎湃的心情!

下一站,岜沙!我们返回的必经之地!


六、岜沙,一个崇尚树木的民族

  

早听说岜沙四大奇,发髻、理发、火枪与古树,这也是它神秘的所在,也是很多外来人想一探究竟的缘故。

岜沙的表意,应该是一个有茂密树林的苗寨。看到岜沙的模样,竟然有些疑问,一条321国道靠寨边而过,距离从江县城也只有7公路的路程,而古朴的民风为何保存如此完整?竟然没受到外界的干扰,服饰依旧,风俗依旧,甚至就连日常的装饰依旧保持着明清时的装束,男人身穿土布染成的对襟清服,裹着头帕,梳着一撮小辫子,或者挽着发髻,腰间早晚都挂着一把若月亮似的砍柴刀,肩头抗着一杆猎枪,一个个俨然偌武士,从深邃的目光中、矫健的步伐中分明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而女性则是头戴银饰,身穿比较华丽的手工刺绣上衣,与百褶短裙,打着绑腿,脚上穿着绣着花的布鞋,她们一个个不仅能歌善舞,还都是纺织的能手、织布的能手、酿造米酒能手,保持如此民风民俗、原汁原味的村寨如今在繁华世界哪里寻,谁愿意错过,在越来越浮躁的今天反而成了一块疲惫身心栖息的圣地。这里的孩子们的发式与服饰与成人大同小异,他们不仅在学校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开设有本民族的文艺课程,使本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得以传承与发扬,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是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互补与融合才有了华夏文明的不朽里程与未来。

来到这里后,当然要对这四奇有所基本了解才不枉虚行。头顶上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丛林;镰刀理发,是一种沿袭下来的古老传统,一盆水,一把镰刀,就可以把头上四周青幽幽的头发割掉,且不伤及皮肤丝毫,如此高超的技法也只有岜沙有;猎枪的存在,我想一定与大山的丛林有关,与山中的野兽有关,故而他们为了生存,必须拥有这样的防身武器,来应对突发的事件,以及搜寻猎物时派上用场;古树,身上的青布衣服,则象征着树皮。岜沙的人们则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孙,树木可以造房,可以做劳动工具,可以取暖,可以把生冷的东西变成可口的饭菜,树上的果实可以填饱肚子,因此他们把树木当作神灵来崇拜与坚信不移。他们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下来一棵树,死后一棵树,这种理念不知道源于何时,却奉行至今。这里的人一出生,父母就会为他们生命的到来栽下一棵树,表示着孩子生命的开始,当一个人终老去世,寨子里的人就会把他父母当初种的树砍下了做成棺材,然后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然后还要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苗。不立坟头不竖墓碑,只用一棵树来陪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所以岜沙的人从不随便砍伐树木,因为每一棵树里都有灵魂的存在,越老越粗越有神性,俨然他们把树当成神一样祭拜,所以这里的植被完好无损,宜山而建的木制杆栏式吊脚楼,层层叠叠地隐匿在大山的丛林之中,不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与古老的民风,看后真令我这位中原人啧啧赞叹,远古遗风的纯正令多少探秘者向往,令多少疲惫的城市焦虑者忘了规程!岜沙,一个具有民族浓郁特色的地方,正以一年一度传统的吃新节、芦笙节、苗年节以及斗牛、荡秋千、跳民族舞蹈,吹芦笙的习俗与大自然永远和谐相处,人在山水间行走,才是身心最自由、最放松的时刻,但愿魅力十足而不改古朴民风的岜沙永远美丽,永远成为人类向往的人间天堂,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一丝儿污染,原原本本、朴朴实实地继续做好自己,自给自足,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劳作,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与不尽的智慧在保持原有的民风风俗上不排斥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加辉煌与光明的希望之路,生生世世幸福地生活!

短短的三天行程,令我对从江有一点表象的认识,不过也值得欣喜,因为自己多少还了解到他们如今的生活状况与经济来源不那么艰难,特别是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江各村寨的水利电力以及交通都相对的得到改善,这里的椪柑、夏橙、香猪、香蒜、朝天香辣椒以及柚子和瑶家秘方,都早已形成产业链,带动着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向良性发展,再有就是朴实的民风民俗也早已引来无数游客的光顾,旅游业的兴起对他们而言也是收入的一种渠道,但愿这里的各族同胞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据了解在这片土地上不仅仅单纯地生活着苗侗儿女,还包括水瑶壮汉等民族的存在,是他们的包容性与共融性早已接纳了外来的十多个民族,他们和谐共处,为黔东南的发展增砖添瓦,不仅赢得了荣誉,且始终保持着古朴的民风,值得标榜,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发扬这里的优良传统,不被眼前的利益驱使,不过度开发透支资源,而是把财富留给人类,留给世界!

采风活动虽已结束几天了,激动的心情才稍稍平静,于是有了以上不成熟的文字,但愿能作为见证,见证一次接纳,见证一次惊喜,见证一次满满的快乐与收获!


【编辑:卓礼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6876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