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还是没有给我钱。
我又看向母亲,母亲没有说话,我低着头,站在炉火前,一动不动。父亲突然大声喝道,快去割草。第二天早上,母亲早早的把我叫起来,指着一个装满的尿素口袋说,你买鞋的钱在那儿,自己去镇上卖,我走过去打开一看,今年新收的黄豆,母亲说,八十斤黄豆,去镇上卖一块五,一百二十元,在村里卖一块二,九十六元。去镇上要走路你自己想去哪儿卖都可以,走路个小时,然后坐车半个小时。想在哪儿卖。还有记得称两斤白糖,买五斤豆腐,买鞋要去镇上中间的那位老师家买,他们家的鞋三包。我在心里计算了一下,两斤白糖十元,五斤豆腐十元,一双鞋大概六元,车费来回十元,大概需要九十元,我的母亲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是贫苦的生活让他把帐算的很清楚。我在心里权衡了一下,我可以走路去镇上,节约十元钱,而且去镇上卖还可以赚二十四块钱。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卖过很多东西,除了牛马猪鸡鸭鹅等,还有家里养的鹅的毛、过年杀猪的猪毛、请客吃饭剩下啤酒瓶、后山种的核桃、我们用旧的废书,家里丢弃的废铁,新打的粮食等等。我几乎全都有参与,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大约是贫穷。
于是我我毫无犹豫的说,我背去镇上卖。我背着八十斤的黄豆走在去乡镇的路上,我感觉身体像火炉一样在发热,但我始终没有叫苦。从村庄出发的时候,一路上都是我认识的村民,他们给我打招呼,我低着头赶路没有回答。出了村庄,没有人居住的道路,我快步的走在路上,汗水很快打湿了我的衣服,但一想到卖来的一百二十元钱我都有处理的权力,我便感受不到重量了,我飞快走在路上。很快又要穿过一个村庄,这是我们学校的村庄,许多老师家都在这里,我又低着头走过去。已经走了很久,还是没有看到镇上的房子,我的双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肩膀已经勒出了血印,身体似乎已经到了极限,全靠意志力撑着。路上遇到很多收粮食的二道贩子,第一次向我问价的时候,是一元一斤,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继续背上黄豆出发。走了半公里,又遇到路边收粮食的二道贩子,这是秋季收获粮食时候的常态,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一群人倒卖粮食,赚点差价。去村庄收购的,在集市上定点收购的,开着车到处吆喝的,在赶集的日子里在路边定点收购的。第二个路上的点,收粮食的中年男人问我,小孩,你背的是什么,我说是黄豆。你家大人呢,我说大人没来,我自己卖。他让我把黄豆放下,抓起黄豆了揉了一下。我讨好的说到,老板,今年新收的黄豆,刚晒干的。你看,都很大颗。他说,一块一块二一斤买不卖。我说我村里就是一块二一斤,我妈说镇上一块五一斤。他沉思一下问道元一斤买不买。我摇了摇头。他脸马上垮了下来,说到那你去镇上吧,你还得走一个小时。我没有说话,背上黄豆继续出发。又走了二十分钟,我感觉我身体已经不受我的大脑控制了,我在心里开始后悔起来,应该给他再讲价一会儿,应该能讲价到一块五的。我带着懊悔的心情继续往前挪动脚步,没走三分钟就停下来休息,擦汗。到了一家人的门前,我实在渴的厉害,喉咙已经干的像起火一样,厚着脸皮敲门,向房子的主人讨了一碗水喝。房主是个老人,客气的问我是不是去赶集,我诚实的说到,背黄豆去镇上卖。老妇人说他家也可以收,让我看看你的黄豆。我把尿素口袋打开,金黄饱满的黄豆在阳光下裸露出来,老人对我的黄豆质量表达了肯定。询问多少钱一斤,我说一块五一斤,一共八十斤,老人没有说话。我心里焦急起来,我实在走不动了,想着把黄豆出手,连忙说到一块四一斤也可以。老妇人点头同意了。上秤,称重,付钱。一百一十二元,比九十六元多十六元,这是我背着黄豆走了三个小时的报酬。
卖了黄豆后,我很快到了镇上买了鞋,又买了白糖,以及豆腐,这是母亲的叮嘱。还剩下三十二块钱,我捏着这三十二块钱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我的口水直流。但是我不能乱用,我已经在心里计划好了这笔钱的花费,我先是花八元钱买了糯米糕点,这是给外婆的,又花五块钱买了豆腐干,这是父亲的,又花五块钱买了一包水果塘,这是弟弟和妹妹的。称了三斤馒头,六元钱,带回家吃,自己路上也可以吃。最后剩下八块钱,我走近镇上唯一一家书店,买了一本成语词典,花了最后的八元。
我父亲年轻时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许多时候精力无处释放,就打我们兄妹三人,偶尔也和母亲打架,或者说是父亲单方面的殴打。打架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没钱。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打架,是某一个夜晚,已经深夜了。父亲和母亲又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打架起来。父亲抓住母亲的头发按着往墙上撞,母亲哭的撕心裂肺,弟弟和妹妹跪着一边哭一边求父亲不要打了。我没有哭,我上前去拉住父亲打母亲的手,那时我大约10岁左右,力气太小,根本拉不住年轻力壮的父亲,于是我环抱住父亲的腰,试图阻止。母亲开始拼命反抗,手抓破了父亲的脸。于是父亲放下母亲,一脚将我踢飞。
我的头和背一起撞到桌子上,我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连忙起身跑到门口,大喊救命。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