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的夏夜,气温高得让人难以入眠,家家户户为了抵御这股热浪,纷纷在自家门前洒上清凉的水,以此来降低周围的温度。随后,他们铺上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竹凉板,仿佛为炎热的夜晚带来一丝丝凉意。此时,城西那位人称“陈桶桶”的老师傅特制的药蚊香也被点燃,药香袅袅升起,弥漫于四周,既有效驱散蚊虫,又带来一股令人心安的幽香。人们轻摇着手中的蒲扇,微风细细,拂面而过,似乎连空气中的暑气也被一点点带走。就这样,大家席地而卧,在这片凉爽的环境中安然入眠,直至天明。这种独特而传统的纳凉方式,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清凉与舒适,更成了箭道街夏夜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路过的行人驻足观赏,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我家共有七口人,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父亲在国营公司所领取的那份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着日常开销。为了贴补家用,减轻经济负担,家中每个人都尽力分担。外婆虽已年迈,但仍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并在厨房一隅饲养起了猪,希望以此微薄的方式为家庭增加些收入。母亲则前往父亲的单位,做起了家属工,尽管工作辛苦,但她毫无怨言。
至于我和大姐,在放学后以及寒暑假期间,我们的时间几乎都被各种家务和零工占据。我们常常前往城郊指路碑附近的亲戚家菜地,将外婆提前割好的猪草背回家,这是一项体力活,但我们都咬牙坚持。除此之外,我们还四处寻找零工机会,无论是捡拾煤渣、收集木屑,还是担运煤灰、拾取棕灰包,只要能挣到钱,我们都不辞辛劳。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曾涉足赤水糖厂、碳黑厂及化肥厂等诸多基建场所,从事繁重的零工劳作。这些工作不仅强度大,而且环境艰苦,但为了家庭,我们毫无怨言。通过这些辛勤劳动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如数用于补贴家用,以及支付我们四姊妹的学费,确保我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最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莫过于1968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国内特殊的政治斗争和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干预。当时,家中的母亲已经怀有身孕,但在防护措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为基建工地辛勤劳作,亲自掏洗那些极具腐蚀性的生石灰。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护,她的皮肤多处被烧伤,令人心痛。更为不幸的是,母亲后来诞下的四弟,因在母体内就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仅仅两个月便不幸夭折了。这段惨痛的经历,成了我们家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中。
时值物资匮乏、家境贫寒之际,王文兰孃孃和万国碧姨妈等亲朋好友,不惜借钱给我们或慷慨地送来购粮计划,他们这种雪中送炭般的无私帮助,让我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这份滴水之恩我们全家永远铭记在心,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时,周围的邻居们都已经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和明亮的电灯,而我们家却依然过着原始的生活,每日需徒步至城门洞外的赤水河担水,夜幕降临时则依赖微弱的煤油灯光亮。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直到父亲所在的单位进行了调资补薪,家庭经济状况稍有改善后,我们才终于有能力请供电所的冯二哥帮忙安装上了电灯,同时也请来了水厂的师傅为我们家装上了自来水。不仅如此,我们还添置了一台当时颇为稀有的“三五”牌座钟,全家人为此欢呼雀跃,那份喜悦犹如过年般浓烈,满足感至今依旧深刻心底。
1976年和1978年,我和大姐分别完成了高中学业,相继踏上了前往旺隆区龙岩公社的征程,成为一名光荣的“知青”,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磨炼和考验。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我家境贫困,收入微薄,家中还有四个子女尚未就业等实际困难,特别照顾安排大姐通过“自然减员”的方式返回城市,进入蔬菜公司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我也得益于当时的政策扶持,得以返城,顺利进入父亲所在单位的“新集体”工作。随后,借着政策的春风,我得以通过‘顶招’这一渠道,获得了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邻居杨宝莲、李林华两位叔叔的极力推荐与支持,最终得以进入体制内工作,家庭的经济状况与生活品质也因此逐步得到了提升。1983年9月,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我和爱人搬入了单位的宿舍,正式告别了那条承载了我二十五年人生记忆的箭道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如今,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北门箭道街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仿古商圈建筑。这条街道不仅仅承载了我从孩提时代到青年时期的宝贵记忆,更见证了赤水这座城市由古老到现代、由狭小到繁华的历史性变迁。尤其是那些既充满波折又不失温馨的往昔时光,邻里间那份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以及为生活不懈拼搏、自强不息的艰难岁月,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总的来说,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共同经历的集体记忆,它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作者简介:
万慧阳,男,汉族,生于1959年7月,贵州省赤水市人,中共党员,在职大专文化程度,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