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北门箭道老街的烟火记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万慧阳    阅读次数:8719    发布时间:2025-08-16

在赤水老县城的中心地带,从繁华的十字路口出发,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一路向北,朝着古朴典雅的北门城门洞(亦称天泽门)方向缓缓步行,大约行进五六十米的距离,便会发现左侧有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T字形小街,这条小街便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箭道街。根据地方史料的记载,赤水市的箭道街在古代不仅是一条普通的小街,它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条街道曾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考棚外围专门供武生们比试箭术的场地,与赵云和梵布之间的箭术比赛有着密切的联系。每逢科举考试之际,这里便热闹非凡,武生们在此展示他们的箭术技艺,争夺功名。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清朝末年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箭道街,曾作为武生比试的场地,其功能也随之消失。尽管如此,箭道街这一名字却未随科举制度的消亡而湮灭,反而被当地居民代代相传,成为这座城市历史长河中独特而重要的注脚,见证了那段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辉煌。

这条蜿蜒曲折、长度大约百余米、宽度却仅有四五米的小街,地面铺满了历经风霜的青石板,两侧建筑风格古朴统一,一律采用泥夹壁或砖木结构,屋顶覆盖青瓦,更显典雅庄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片区域被划归为赤水县城关镇第七居委会下辖的第六居民小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石板路从街口起始,一直延伸至深处那座静谧的纺司宿舍小院。从街口的魏婆婆家起始,紧随其后的是雷孃孃、牟孃孃、罗家兄弟,再往里走便是邓老师、洪医生、肖八孃、丁二孃,以及分布其间的王家、张家、李家等,总计三四十户人家,汇聚成百余口的温馨社群,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共同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展现出人间百态的生动画卷。

街坊邻居们纷纷在自家的门前精心栽种各种花卉和树木,使得这条原本普通的小街顿时增添了几分生机勃勃的绿意,仿佛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那些木门与木窗,经年累月,依旧散发着古朴而深沉的气息,青砖黛瓦间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彼此和睦相处,形成了一种温馨而融洽的社区氛围。每日三餐时分,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各式饭菜的诱人香气,整条街道都洋溢着浓厚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真实。然而,到了20238月,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这条承载着几代人珍贵记忆的老街,终究未能抵挡住时代的变迁,最终消失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之中,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己亥年五月,我呱呱坠地于箭道街18号的那栋老宅。这栋房屋是外公外婆在早年精心挑选并购置下来的,这是一座典型的二层砖木结构老宅,古朴典雅且坚固耐用。房屋布局紧凑而合理,一进门便是宽敞的堂屋,这里是家人聚会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里有两间卧室,而二楼则分布着两间卧室,供家人休息之用。最里侧则是厨房,尽管空间有限,却足以支撑起一家人的日常烹饪活动。整栋房屋加起来共有九十余平方米,虽然不算宽敞,但承载了我们一家祖孙三代的生活点滴。

在这温馨的小屋里,我们全家七口人共同生活,所有日常活动都在此展开,尽管略显局促,但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家的温馨与亲情。父亲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常年需要在他所在的单位值班守护。这样一来,单位的值班室便成了我们父子俩夜间的临时栖息之地。尽管如此,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家的牵挂和温暖。

那时的箭道街,在阳光明媚的白天,成了大人们辛勤劳作的繁忙场所。一部分人外出到田间地头或是工厂车间,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劳碌;而另一部分人则留在家中,专注于各种家庭手工艺品的制作。他们或是灵巧地编织着竹席,或是用力地绞制着棕绳,或是细心刮削着竹筷,更有心灵手巧的匠人,精心雕琢着竹制温水瓶的外壳,又或是耐心粘贴着小巧的火柴盒……这些看似平凡的家庭手工作坊,不仅是为了应对生活的压力和生计的无奈,更是当地居民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坚守。

而每当夕阳西下,孩子们放学归来的时刻,箭道街便换上了另一幅生机勃勃的面貌。孩子们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聚在一起,玩起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游戏。他们或是兴奋地玩着躲猫猫,在街巷间追逐嬉戏,笑声连连;或是专注地滚动着铁环,让技艺娴熟的铁环在青石板路上飞驰而过;或是激烈地拍打着纸板,比拼着谁的手法更为精准;还有的则全神贯注地打着陀螺,让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速旋转……这些充满童趣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更让欢声笑语在箭道街的每一个角落回荡,为这条古朴的小街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黄昏时分,天色渐暗,居民小组长不辞辛劳地督促着轮值居民,他们手执醒目的《安全卫生值日牌》,沿街挨户走访,耐心地叮嘱每户人家:"水缸需常满,灶门要清扫,有客来访速报备,外出切记锁门窗……"这些温馨而重要的提示,在居民们心中筑起了一道安全生活的防线。

入夜之后,街坊邻居们的文娱活动便热闹开场了:查氏兄弟默契配合,悠扬的小提琴声在夜空中回荡;杨大哥则多才多艺,时而拉起悠扬的二胡,时而弹奏清脆的扬琴,乐声悦耳动听;张老书记更是兴致勃勃,在京胡的伴奏下,字正腔圆地唱上几段经典的样板戏,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聆听。有时,杨大哥和肖八孃还会围坐在孩子们中间,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双绣花鞋》《双枪老太婆》和《熊嘎婆》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惊叹不已,时而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夜晚。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9635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