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接妻女到达村上,卸下物品,妻重新铺了床,打扫了房间,把镜子粘在墙上,下面摆上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将梳妆盒放在桌子上面,成为简易的梳妆台。
简陋却不失真。
美好的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得到体现和尊重。在梳妆台的镜子里,眼里只能看到衣冠是否楚楚、边幅是否整齐的我,却无法看到我工作的得失。
我真正需要的是在别人身上看到我的得失。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矣。
妻在村里需要一个梳妆台,她希望随时都能将她的美展现给别人。可村里没有梳妆台,她只能用行动证明她的另一面的美。
我在村里需要一位领路人,我希望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所请教。可村里没有专门的领路人,每一位实践者都是领路人,他们都有自己所欠缺的一面可供学习,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
村里没有梳妆台,社会全是梳妆台。
九
镇里的祥虎副书记打电话来说,让我们都在村里等着,一会儿他要给我们送一位党支部书记来。
村党支部书记空缺已有一段时间了,可能一直没有合适人选的原因,导致迟迟没有配备。
没多一会,祥虎副书记真的带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眼戴墨镜的中老年人到办公室,特意交代陈涛说:“小陈涛,这是经镇党委研究决定,任命为你们烽火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后你一定要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
其实除了我之外,其他的都认识,这位新来的党支部书记就是烽火本地人,是镇党委从镇里指派来担任的。
看他面相,尤其是他戴着的那副墨镜有些印象深刻,似乎觉得之前有个一面之缘,但又想不起具体地点。我将疑惑告诉亚春,亚春说是我们在王家院子走访的时候遇见过,他家就是王家院子的,原是烽火的包村干部。经提醒,我才想起那次的初遇,是在去三组的岔路口,他站在路边似是在等人,看到我们,有过简单的交流。
对这位党支部书记最初的印象,觉得不像“好人”,有些“二混”的样子。
他叫李群星,还是一名退役军人。
紧接着,县里又重新从某县直单位更换了一名驻村干部谢豪,是一名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年轻小伙子,和我一样非威宁籍的外地人。
我们都是外地人,因为工作原因相识在一起,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加之都是县直单位下派的干部,都吃住在村里,从县城来回村里也有个聊天说话的人,所以走得也比较近。
就这样,我们的人员也都到位,加上全部帮扶干部及联系村领导,总共有14人之多,队伍还算庞大。
十
人员齐备,工作就按部就班开展着。
很高兴能够遇到一群精诚团结,相互配合的同事,让我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上省了不少的心。遇到困难,总是大家一起商量解决,没有人因为你是下派干部而疏远你,在背后使坏,拖后腿。当然,偶有情绪,相互之间也能在一顿烧烤中疏导释然。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淌。转眼间半年已过,来到2020年的春节。
记得在2019年腊月27日晚上的新闻节目中,就播出了武汉的情况,一直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流感,未予以重点关注。大年初二晚上,突然接到镇里通知,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全体党员立即赶回镇里,有紧急工作安排。
谢豪回了铜仁过春节,而我因未回老家留在了威宁,接到通知后就立即赶回了镇里。当晚镇里的领导在会议室里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预防“新冠肺炎”工作提了要求。工作多年,第一次体会到因“新冠疫情”的来势凶猛而造成如临大敌的感觉。当晚,我们基本都没睡觉,都在研究本村工作方案,同时也在排查外来人口信息。两个“烽火群众”微信群里,信息响个不停,看着大家报备的回村情况一一登记,研判风险。
大年初三,谢豪也从铜仁赶了回来。我早上补了几小时的觉,下午便接到通知要求去镇里领取帐篷等物资,并立即对进村道路设立卡点检查。我、谢豪和李文俊一起把物资拉到点上,着手搭建帐篷。稍晚些,全部的干部都已齐聚点上,我们就在帐篷里召开了会议,对全部人员进行了分工安排,并在全村的返乡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进行宣传。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当初真是冒着舍生忘死的风险去做这项工作,现在想来,确实有些后怕。很多细节铭刻在心,终身难忘,只是不宜表露于文字。庆幸的是,很多百姓能够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主动接受咨询登记和体温检查。还有很多群众自发为我们卡点值班人员送来汤圆、方便面、矿泉水等物。
百姓多是善良淳朴的,我为能为他们服务感到高兴。
十一
整个2020年的第一季度,我们的整个工作都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重心,守护着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四月份,疫情情况稍有好转,工作重心又转移到以“脱贫攻坚”为主,兼顾疫情上来。四月离年底的脱贫验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当时的工作毫无为过,很多时候连晚上都加班加点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研判。
经过走访发现有的群众住房面积不够,有的家具不齐,有的串户路不通,有的饮水不畅等等。针对这些短板问题,所有的干部都在想方设法解决。
在“娘家”的关心下,县信访局为我下拨了2019年、2020年两年共四万元的驻村工作经费,一部分用于村里办公经费开支,一部分购买家具分发给部分贫困户;王应彪联系了某项目部,“化缘”到了项目部还未撤走的床和旧家具,拖运到村里供有需求的群众选用;李群星、陈涛多次跑到镇里,请求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