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赤水河畔走出的“五四运动”先驱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佘思良    阅读次数:3496    发布时间:2025-09-02

赤水河的涛声,是黔北大地最雄浑的脉动。它裹挟着乌蒙山的苍劲,冲刷着川黔交界的峡谷,在险滩与平波间奔涌千年。就在这条河的上游,贵州遵义赤水河畔的一个寻常村落里,1896年,谢绍敏呱呱坠地。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喝着赤水河乳汁长大的黔北子弟,日后会在北平的街头振臂高呼,成为点燃“五四运动”烽火的先驱者之一。

赤水河畔的岁月,是谢绍敏精神的原乡。这里的山峦青翠,碧水环绕,却也不免掩藏着闭塞与贫瘠的阴影。清末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如晦,即便是这僻远的河畔村落,也难逃时代的阴霾。谢绍敏的童年,是在私塾的琅琅书声与田间的泥土气息中度过的。先生教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父亲告诉他做人要像赤水河的石头,宁折不弯。赤水河的性格,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既有流水的柔韧,更有礁石的刚强。他常常坐在河畔,看木船逆流而上,听纤夫们喊着号子与急流抗争,那嘶哑却坚定的号声,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抗争担当的萌芽。

1916年,20岁的谢绍敏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赤水河走出了大山。他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前往北平的路途,那里是全国精英的汇聚之地,也是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圣地。从赤水到北平,山高水远,他辗转多地,历经木船摇曳、马车颠簸、火车轰鸣,耗时近一月,终于抵达。当巍峨的天安门出现在眼前时,这个来自西南边陲的青年心潮澎湃,既为古都的庄严震撼,也为街头流离失所的百姓揪心。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国文系,在这里,他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先驱,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如同久旱的大地突遇甘霖,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思想的精髓。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包括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正义要求,但这些合理诉求被列强无视,特别是中国希望收回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最终被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北平,举国哗然。

191953日晚,北京大学法科礼堂灯火通明,上千名学生及代表聚集于此,得知中国外交失败后,群情激愤,愤怒的声浪震耳欲聋。谢绍敏站在人群中,拳头攥得发白,眼中燃烧着怒火。当大会决定次日举行游行示威时,他猛地登上讲台,高声疾呼:国将不国,何以家为!我们今日若不奋起,他日必为亡国之奴!话音未落,谢绍敏猛然撕裂衣襟,咬破中指,鲜血瞬间涌出,忍着剧痛在衣衫上以血书写了“还我青岛”四个大字,高高举过头顶在会场展示。滴落在早已准备好的白布上。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字字如泣如诉,句句掷地有声。 

那抹鲜红,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青年心头的迷雾;那声呐喊,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国人。在场的学生,个个情绪激动,振臂高呼,口号响彻云霄:“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4日,北京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举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标语,从北大红楼出发,奔向天安门广场。谢绍敏走在队伍最前,手指伤口渗出的鲜血染红了绷带,但他的步伐却如同战士般坚定。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他毫无惧色,带头高呼口号,与同学们一起冲破阻拦,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五四运动”的浪潮,迅速从北平席卷全国。天津、上海、广州、武汉……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不可阻挡。谢绍敏作为学生运动的骨干,日夜奔走,组织集会、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救国道理。他的身影穿梭于街头巷尾,他的声音在北平上空久久回荡,那个曾经赤水河畔的青年,如今已成长为引领时代的先锋。他深知,这场运动不仅是为了收回山东的权益,更是为了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为了打破旧世界的枷锁,为中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五四运动”后,谢绍敏并未停下脚步。他回到贵州,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希望用知识唤醒更多西南子弟。他先后在遵义中学、赤水中学任教,将“五四运动”的精神带回了赤水河两岸。在课堂上,他向学生们讲述北平的游行,讲述还我青岛的悲壮,鼓励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教学生们写白话文,传播新思想,反对旧礼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赤水河的涛声依旧,但河畔的风气已悄然改变,一批又一批受他影响的青年,带着他的嘱托,走出大山,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洪流中。

1939年,谢绍敏在赤水病逝,年仅43岁。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从赤水河畔的懵懂少年,到“五四运动”的热血先驱,再到家乡教育的播火者,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没有忘记赤水河赋予他的品格。他用鲜血书写的还我青岛,早已成为“五四运动”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镌刻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带回家乡的进步思想,如春雨般滋润着黔北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谢绍敏故居(佘思良  摄)

如今,赤水河依旧奔流不息,河畔的村庄早已换了新颜。在谢绍敏的故乡,人们为他立起了纪念碑,他的事迹被写入乡土教材,成为后人缅怀的榜样。每当春风吹过赤水河两岸,看着成群的青年学子沿着他当年的足迹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仿佛就能听到他当年的呐喊,看到他用鲜血写下的那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谢绍敏的故事,是赤水河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先驱者,从来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或许出身贫寒,或许未曾铸就辉煌,但凭借勇气、担当与信仰,却足以点燃时代之光,照亮民族的前行之路。赤水河孕育了谢绍敏,谢绍敏则让赤水河的精神,跨越了时空,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的力量。

涛声依旧回荡在耳畔,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心。赤水河畔孕育出的那位伟大先驱者,他的足迹早已深深烙印在这条波涛汹涌的河流、这片肥沃的土地以及这个坚韧不拔民族的灵魂深处。他与赤水河、与这片土地、与这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宛如血脉相承,不可分割。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留下了永不磨灭、历久弥新的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佘思良,笔名求实,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1989年起在《赤水报》《遵义日报》《贵州老年报》《西南作家网》《江山文学网》《当代作家网》《古榕树下》《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站发表了很多很有质量和力度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有的作品被收入多本文学作品选并在国内外出版发行。2020年 《宝源乡志》副主编。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网》签约作家。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7253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