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之夏以来,骄阳炽烈,暑气熏蒸。兹有石油钻井单位之赤水场站设备堆场之内,草木得此天时,滋蔓无禁。藤蔓攀援设备,杂草掩蔽机锋,枝蔓纵横,既损设备之容,更违现场三标管理之制;枯叶堆积,复显目视化管理之失序。
夫石油场站者,国之能源枢纽,钻井一线之后勤要津也。设备若为草木所侵,或因遮蔽而生锈,或因枝叶缠绕而失察生故障。极有可能带来安全生产隐患。此非危言耸听,实关国家能源供给之重计也。
吾承上命,持镰执刀除草。非欲毁绿,实乃护器;非图私功,实乃奉公。盖国家能源安全,系天下苍生命脉。石油钻井不辍,则油气可采;设备无损,则安全生产有序。寻常百姓灶间之炊、案头之灯,工厂机器之运转、交通物流之畅通,皆赖此能源不竭。今草木虽茂,然已侵设备安身之域,若任其蔓延,一旦设备受损,波及者岂止场站一隅哉?此乃“小利”与“大义”之辨,“一时葱郁”与“长久安稳”之择也。
然自除草之举始,吾每挥镰执刀,见蝼蚁仓皇避走,辄恐伤其微躯;每拔草,见虫豸离穴无依,复怕断其生路。吾亦为利草乱刺所划,臂上血痕交错;为丛中野蜂所螫,痛彻筋骨难捱。此情此景,吾心亦有不忍——深知草木有根魂,吸雨露而生长,历寒暑而坚韧;虫豸有灵识,寻巢穴以安居,以守生计。今毁尔等栖息之所,非吾本心酷烈,实因事关重大,不得不为也。
尔等藤蔓之魂、蝼蚁之灵,当明此理。场站非荒野,设备非草木可侵之地。今日除草,非绝尔等生路,实乃清出安全之域——此地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之设备堆放重地,不容尔等肆意滋蔓。
嗣后,吾必将严防尔等复生、野株蔓延,谨守设备安身之域,绝不让草木再侵分毫。望尔等明辨大义之重,另择场站之外荒野隙地安身,若敢再犯,吾等石油将士,必挥利器除之。
今严正告之,惟愿此举,还场地以净,护设备以安,人灵相契,自然相安,天地和谐,国之永昌。
赏析:
此文以古典文体为壳,以石油场站安全生产为核,将“除草”这一日常运维行为升华为关乎能源安全、人与自然协调的严肃议题,兼具文学性与实操警示意义。
一、文体与语言:古典形制下的现代议题表达
告文采用文言句式,承袭古代“告示”的文体特征,却承载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核心诉求,形成“古形今意”的独特表达效果。
句式与修辞:多运用对偶、排比强化逻辑与气势,如“既损设备之容,更违现场三标管理之制;枯叶堆积,复显目视化管理之失序”,前句言设备外观损害,后句扣安全生产制度,对仗工整且层层递进;“寻常百姓灶间之炊、案头之灯,工厂机器之运转、交通物流之畅通”以排比列举能源与民生、产业的关联,让“能源安全”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生活场景,增强说服力。
意象选择:将“藤蔓”“杂草”“蝼蚁”“虫豸”等自然意象与“石油设备”“三标管理”“目视化管理”等工业意象并置,既保留古典散文对自然细节的细腻观察(如“蝼蚁仓皇避走”“虫豸离穴无依”),又紧扣场站管理的实际问题,避免了文言文体可能导致的“脱离现实”,实现了“古典语言” 与“现代议题”的无缝衔接。
二、逻辑架构:从“问题呈现”到“价值升华”的闭环论证
全文以“除草”为线索,构建了“摆问题—论危害—释初衷—表不忍—明立场—寄愿景”的完整逻辑链,层层深入,让“除草”行为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得到充分论证。
问题引入(首段):以“乙巳之夏,骄阳炽烈”点明时间与气候背景,引出“草木滋蔓无禁”的核心问题,再具体描述“藤蔓攀援设备”“杂草掩蔽机锋”“枯叶堆积”的现象,同时直接关联“三标管理”“目视化管理”等制度要求,明确“除草”的直接动因是杂草丛生不合制度规矩的问题。
危害论证(二段):从“石油场站”的战略定位切入——“国之能源枢纽,钻井一线之后勤要津”,将“草木侵设备” 的危害从“设备生锈”“故障失察”升级为“安全生产隐患”,再上升到“国家能源供给”的高度,通过“小现象—大危害” 的推导,凸显“除草”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避免其沦为“小事一桩”的认知偏差。
初衷阐释(三段):以“吾承上命,持镰执刀来此除草” 明确行为主体与授权背景,再用“非欲毁绿,实乃护器;非图私功,实乃奉公”的对比句式,破除“破坏自然”的潜在质疑,同时通过“能源安全—油气开采—设备安全—民生产业”的链条,将“除草”与“天下苍生命脉”绑定,赋予行为“奉公利民”的价值属性。
情感共情(四段):从“不忍”的视角切入,描述除草过程中“恐伤蝼蚁微躯”“怕断虫豸生路”的细腻心理,以及自身“臂上血痕交错”“痛彻筋骨难捱”的付出,既体现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又让“除草”行为更具“人性化温度”——非“冷酷毁绿”,而是“忍痛尽责”,消解了“人类对自然的强势碾压”的对立感,为后续“人灵相契”的愿景铺垫情感基础。
立场与愿景(五至七段):先明确“场站非荒野,设备非草木可侵之地”的边界,再提出“严防复生、谨守域界”的后续管理措施,最后以“还场地以净,护设备以安,人灵相契,自然相安,天地和谐,国之永昌”收束,将“除草”的目标从“场地整洁、设备安全”升华为“人与自然协调、国家长治久安”的宏大愿景,让全文立意得到升华。
三、核心思想:“大义与小利”“秩序与自然”的平衡思考
此文的深层价值,在于跳出“除草=清理杂物 的浅层认知,探讨了工业生产中“秩序维护”与“自然尊重”、“集体大义”与“个体(自然生命)小利”的辩证关系。
“大义”优先的价值取向:文中明确区分“草木葱郁”的“一时小利”与“能源安全、设备无损”的“长久大义”,指出“若任其蔓延,一旦设备受损,波及者岂止场站一隅”,强调在工业生产的核心诉求(安全生产、能源保障)面前,需对自然生长的“无序”进行规范,这是对“生产优先”原则的理性阐述,却又不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
对自然的敬畏与妥协:不同于“斩草除根”的强硬态度,文中多次表达对自然生命的“不忍”——“恐伤其微躯”“怕断其生路”“深知草木有根魂”“虫豸有灵识”,并给出“另择场站之外荒野隙地安身”的解决方案,体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克制:不是要消灭自然生命,而是要划定“生产区”与“自然区”的边界,实现“各安其域”的和谐,这一思考超越了单纯的“管理文书”范畴,具有生态伦理的启示意义。
四、功能与效果:兼具“告知”“警示”与“文化传递” 的多重价值
作为场站除草“告文”,其核心功能是明确“除草”行为的合法性、必要性,并警示后续需严守“设备域界”,但同时还承载了文化传递与团队凝聚的附加价值。
管理功能:通过文言的庄重感,强化“三标管理”“目视化管理”的制度严肃性,让场站人员意识到“草木滋蔓”并非“小事”,而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提升对现场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明确“严防复生”的后续要求,为后续运维提供依据。
文化功能:以古典文体承载现代工业精神,既展现了石油行业“兼顾生产与文化”的形象,又让员工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制度传递”与“文化浸润”的双重效果;文中“石油将士”的称谓,也强化了团队的“使命感” 与“归属感”,凝聚人心。
综上,《赤水场站清蔓护器告草文》并非简单的通知,而是一篇兼具文学美感、逻辑深度与思想温度的文本。以古典语言为载体,让严肃的生产管理议题更具感染力;以辩证思维为内核,让“除草”行为超越“清理”的表层意义,成为探讨“生产与自然”“小利与大义”关系的载体,实现了“实用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