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省城种菜记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万慧阳    阅读次数:6207    发布时间:2025-10-21

黔府贵阳,是浸在绿意里的城。群峰如黛,层林叠翠,山拥着城,城嵌着林,林城美名,名不虚传。人穿行其间,恰似步入一幅晕染的青绿长卷,连呼吸都裹着草木的清润。都说都市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丛林,可谁曾想,乙巳年的春日,一段浸着泥土芬芳的田园岁月,竟成了我都市生活里最清亮的注脚。

那是个闲云漫卷的午后,我与老伴伴着三两同乡信步漫游,在离住处不远的一片空地上,忽见人影绰绰——原来早有邻里挥镐翻土,将一片荒芜开辟成齐整的菜畦。泥土的腥香混着青草的鲜气,在风里缓缓蒸腾,漫过鼻尖,也漫过心底。我们伫立良久,看锄头起落间荒土变新壤,那份沉睡多年的田园梦,仿佛被锄头的钝响轻轻叩醒,在心底破土而出。

相视一笑,便知彼此心意。寻地、圈地,像孩童划分秘密基地般郑重又雀跃。最终觅得三、四块共约二百余平米的闲土,成了我们两三家人共守的小天地。这哪里只是菜园,分明是一处安放身心的道场——筋骨在此舒展,时光在此沉淀,三餐的烟火气,也将从这片松软的土地里,一寸一寸,长成带着露珠的诗行。

没有趁手的农具,我们便乘着地铁,一路晃到喧闹的鸡场街集市。在人声鼎沸里穿梭,终于挑中几把沉实的锄头、素朴的水瓢,握在手里,竟有了几分耕耘的踏实。老王向来心灵手巧,从小区装修废料堆里捡回几只塑料桶,洗刷干净后成为浇地用水桶,又亲手找来钢筋做了担钩。最动人的是那根竹扁担,是他从竹都赤水老家捎来的楠竹,经他细琢慢磨,泛着温润的青晕,仿佛早就在等这场与泥土的相逢。老康与张、李二位老师也不曾停歇,不多时便带回各色菜种,纸包上还留着他们掌心的温度。一切,就这么带着几分即兴,几分热忱,悄然就绪。

垦荒,是从一片芜杂中唤醒土地的旅程。这片地原是建筑垃圾堆成的,草草平整后铺过一层薄草皮,终究抵不过岁月的荒芜。如今野草疯长,乱石潜伏,一锄头下去,常是的一声闷响,震得手心发麻——是锄刃撞上了深埋的石块。那些野草的根须,早已与碎石紧紧纠缠,像不肯松开的执念,非得攥紧草根使劲撕扯,才肯放手。我们轮番挥锄、搬石,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湿了衣背,手上沾着泥污,腰间酸得直不起,可谁也没说停下。

两三个上午的劳作,杂乱的土地竟渐渐舒展成一片细软平整的园地。站在地头回望,新翻的泥土映着天光,泛着湿润的光泽,几日的辛苦仿佛都融进了这方沃土,心里漾起的,是难以言说的满足。原来万事开头难,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唯有亲手垦过荒的人,才懂那每一锄里藏着的坚持与希望。

地整好了,新土松软,却终究贫瘠,种菜离不开底肥的滋养。我们又忙起来,买来雪白的复合肥,像撒星星似的匀匀撒进土里;再寻来榨油剩下的褐黄色油饼,装在桶里密封发酵,几日后果香混着肥香漫出,便成了上好的肥液。一瓢一瓢小心浇灌下去,水珠渗进泥土,仿佛在给这片土地注入苏醒的元气。

我们这群人里,老张是田埂上长大的,老王在乡镇工作多年,摆弄农事他俩都是行家里手;张老师、李老师也颇有章法,唯独我和老伴,在城里长大,对着这片土地竟像懵懂的学生。好在有他们耐心指点,什么菜宜种何处,何时浇水施肥,何时打叶搭架,都一一叮嘱。我们便跟着学,担水浇地,拔草松土,在力所能及的劳作里,触摸土地的脉搏。

不过几日,萝卜、白菜、辣椒、豇豆、南瓜、玉米、茄子、葱蒜……十几种菜蔬便在这方土地上安了家。张老师格外上心,每日清晨必来园里巡视,提醒浇水施肥,张罗搭架护苗,我们半打趣半认真地赠她张队长的称号,她也乐呵呵地应着。此后清晨,送完小外孙女入托幼儿园后,我们便奔向菜园:松土的躬身如弓,除草的蹲踞成景,浇水的提桶穿梭,园子里满是忙碌又安宁的身影。这哪里是劳作,分明是邻里间最温暖的相聚,汗珠里都裹着欢声笑语。

劳作个把两个小时,日头升高,大家便散去,或回家做饭,或相约小酌,午后摆开牌局,输赢间都是热闹。

日子在劳作与欢笑里悄悄流过,园子里的菜苗也争气地探出头,绿莹莹、水灵灵的,渐渐枝繁叶茂,俨然一副农家菜园的模样。每到傍晚,我们总绕路来看看,摸摸这片叶,扶扶那根藤,像看望渐渐长大的孩子。路过的居民驻足称赞,亲朋听说了,也赶来分享这份意外的绿意与欢喜。

最动人的莫过于收获时节。看着亲手播下的种子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再到缀满累累果实,那种喜悦,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描摹的。小外孙最爱喝清甜的菜汤,捧着碗连喝两碗;一家人围坐餐桌,鲜嫩的瓜豆带着晨露的清香,我们品尝的不仅是原生态的美味,更是亲手创造生活的甘甜,是邻里相伴的温暖。

可美好总是短暂,是年八月,开发商的公告贴了出来,限期收回土地。我们的田园梦,终究还是被钢筋水泥的洪流惊醒。看着那些亲手照料的菜蔬正长得郁郁葱葱,转眼就要在推土机下化为乌有,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怅惘与不舍。

这段种菜的时光,像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悄悄埋下的一粒种子。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早已习惯了楼宇的阻隔,几乎忘了泥土的触感,忘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是这方小小的菜园,将我们重新与土地、与四季连接——垦荒时掌心磨出的水泡,如今已成了厚厚的茧;播种时弯腰洒下的汗水,如今已化作绿叶上晶莹的露。我们不仅是在种菜,更是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里,重新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在一锄一耙间,安放对淳朴生活的深切渴望。

如今,菜园虽已不在,可有些东西却永远留了下来:老王做扁担时的巧思,老张辨识土质时的笃定,张队长巡视菜园时的认真,还有那些一起挥汗的清晨、分享收获的黄昏。这些瞬间,早已超越了种菜本身,成为心底不会褪色的风景。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初耕耘时写下的小诗:功夫不负农耕人,生态园中绿意盈。枝繁叶茂叠清韵,待采新蔬佐晚炊。

回首这段岁月,那片菜园给予我们的,何止是强身舒骨的劳作之乐、收获果蔬的田园之趣?每一次弯腰锄草,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颗亲手采摘的蔬菜,都是时光的馈赠。它让我们懂得,生活的美好,从来都藏在亲手耕耘的踏实里,藏在邻里相伴的温暖中。

这或许就是播种的深层意义——有些收获,本就不拘于一方土地。当双手触碰过真实的泥土,当眼睛见证过生命从萌芽到繁茂的全过程,我们便在心里,为自己永远留下了一片可以随时归去的田园。从此,无论身在何处,那份耕耘的踏实、收获的喜悦,都将如影随形,滋养着往后每一个寻常的日子,让平凡的时光,永远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绿意的生机。

 

 

作者简介:

万慧阳,男,汉族,生于19597月,贵州省赤水市人,中共党员,在职大专文化程度,贵州省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赤水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公安文秘宣传等多部门多警种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多年,曾在公安机关部省市级网站、省市县新闻媒体、以及《作家网》《西南作家网》《中国文明网》等新媒体发表多篇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经验交流和调研报告等作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463529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