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让夕阳下的身影不再寂寞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朱先贵    阅读次数:9775    发布时间:2014-03-30

春节一过,儿孙们吃了团圆饭就要告别谢奶奶返程他乡了,家里热闹的气氛随之烟消云散,依旧冷冷清清。乐极生悲,谢奶奶望着儿孙们离去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涌出一筐眼泪来。

大儿子朱江中理解母亲此时此刻的离别心情,他踅过身来安慰着母亲:“娘,您就回去吧,别送了。您老在家能照顾好自己吗?这一出门我们就有些担心。”

“没事的,江中,你娘结实着。你们兄弟呀各家的孩子们都大了,也是该用钱的时候,趁娘还能够动弹你们多挣点钱,你们日子过得滋润了,娘就开心。——到了上海给我回个电话,报声平安,娘就放心了。”

“无论什么时候,您都在为我们着想。娘!”朱江中和其他三兄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家,在无限的牵挂中踏上了南下上海的旅程。

 

谢奶奶是安徽省无为县牛埠镇枫林村人,过了年就是83岁,她生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朱江中入赘女方在皖南旌德县被招了上门女婿,其他三个儿子朱兴忠、朱梅林、朱兴坤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客居上海。老伴已经过世多年,一大家子人都出远门了,家里留下的只有她这个年过耄耋的老婆子。 好在谢奶奶身子骨还算硬朗,生活上能够独立自理。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谢奶奶能够照顾自己,但她毕竟是个高龄的老人,身边没个人照应怎么说都让人放心不下。“树老生虫,人老多病”,一旦谢奶奶病了,有谁知道?朱江中兄弟四人是进门欢喜,出门愁。谢奶奶年纪大了,人可不糊涂。她理解儿子们的难处,认真地说:“你们既不是吃皇粮的政府官员,也不是有钱的大老板,出门在外打工,或是做点小本生意,挣的都是辛苦钱,入不敷出。娘也知道,你们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且不说孩子们上学读书要钱,居家过日子哪项开支不需要钱?为我你们留下来,往后的日子不过啦!?儿子,你们的孝心娘心里知道,还是出去吧,娘在家里还有邻居们照应着,别担心,有事后说。”

迫于生存状况的无奈,虽说每年朱江中四弟兄都心存侥幸地外出,但千里之外的牵挂和忧心忡忡的纠结却无法释怀。谢奶奶留守在家生活自理能力能够维持多久?老人家将来由谁来照顾?这是朱江中四兄弟无法回避的两难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顾是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老年人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谢氏老奶奶只不过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笔者在一次饭局上获悉:去年某地一位住在山里的老人,死后十多天都没有知晓,直到老人尸体腐烂发臭了,大家才知道这位老人关闭大门不是走亲戚而是离开了人间。这是令人悲催的一幕,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设想:假如老人身边有人悉心照料,再付诸于医药治疗,也许老人命不该绝。她的死亡笼罩着一种“空巢”无助的阴影。

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是个优秀的丈夫和父亲,但在父母那里未必就是称职、合格的儿子。有这么一位老人,她一生养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在地方政府工作,两个儿子务工经商流入了城市,只有一个儿子留守在家种田,大家伙日子也都过得红红火火的,应该说这位老人是个有福之人。可是,这位老人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儿女虽多,但是没有一个儿女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七十八岁的老人了依然过着独居生活,洗衣做饭以及一些琐碎的家务都靠自己打理。今年春节期间兄弟大团圆,哥几个考虑老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需要有人照顾,说来说去大家伙就把目标锁定到留守在家种田的老二身上,兄弟们纷纷表示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老二照顾母亲的特定补偿,可是,老二夫妇却没有答应,为什么呢?老二家的婆娘发话了:“你们的钱我不要,种田种地也不闲着,奶奶还是由我们五家分摊奉养和照顾吧”。商议的结果仍然是“打灯笼照(舅)旧”——兄弟五家按月轮番照料。说到底在五家互相攀比中老奶奶还是自己照顾自个儿。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两个和尚抬水,三个和尚没水吃。”

当然,赡养和照顾父母不周我们不可一口咬定就是子女对父母不孝的偏颇指责,这其中不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构架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制约诸多原因,但是孝敬父母,善待老人,不是敷衍了事,而是需要诚心地付出的。“孝敬”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

 

芸芸众生,人各有志,难求一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朱江中四兄弟对母亲尽孝亮出自己的鲜明态度,老四朱兴坤说:“父母如天地再造之恩,大恩未报,服务老人,承尽孝道,理所当然。人若不孝,猪狗不如。”

今年二月初,他母亲谢奶奶患了急性肾炎,邻居将电话打到了上海,这四兄弟得到老娘生病的消息,火急火燎地从四面八方跑了回来,就在回家的当天夜里将谢奶奶送进了铜陵市人民医院。

老三朱梅林说:“老娘为了我们四兄弟辛苦了一生,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我建议,我们兄弟四人每家筹资一万元,不够再筹,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一定要把老娘的病治好。”

老三的话在众兄弟中产生共鸣,四兄弟筹备了四万多元的现金作为母亲的医疗费用。在医院里大家轮流值班悉心地照顾羸弱体虚的老母亲。经过一段时候的治疗,谢奶奶病情有了好转,四兄弟脸上这才浮现出笑容。

老人家出院后还需要人照顾、需要进行长期调养和精心护理才能慢慢地康复,谢奶奶一生没有女儿,儿媳妇们为了孙子陪读在外也抽不开身,那谁能留下来照顾老母亲?

老四朱兴坤说:“大哥,我留下来照顾老娘,你们就安心地出去吧。”

“老四,你?”老大江中知道,弟兄四人就兴坤一人是单身到现在还没有成家,今年在上海他刚刚才摸上路子,如果留下来的是老四,那兴坤在上海某单位6000元的月薪收入将化为乌有,还有他今年谈的女朋友因为长期失去接触的机会肯定受到一定的影响......“老四,你愿意留下来照顾娘的心情我理解,可是你在上海谈的女朋友咋办?还有你那6000元月薪不是你想要就有的,机会错过不会再来,有更多的事情等你去做,你不能留在家里还是回上海去,照顾老娘还有我们呢。”

“老四,你就听大哥的吧,照顾娘的事就交给我吧。”老二朱兴中说恳切地说。

“老大、老三两家孩子都在上学,急需用钱;老二你现在又承担着两个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兴中前妻因病去世,2012年再婚入赘女方),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你们三都不能在家闲着,照顾娘的事还是交我吧,你们放心,我能照顾好娘。上海那边虽然有些损失,但是损失再大也没有照顾娘的事大!”

兄弟四人都争着要留下来照顾母亲,谢奶奶发话了:“难得你们有这份孝心,四儿意志坚决就让他留下来吧。”

朱兴坤留在家中快两个月了,谢奶奶的身体也在逐渐康复。

 

朱先贵,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小小说作家总会会员、安徽小小说作家沙龙理事,中华新韵学会广西分会理事会员。曾任安徽省诗词协会会报《中鹰文化报》主编。《中华散文精粹》年选编委、《当代作家》文学顾问、《栖居》文学季刊编委。先后在《诗刊》、《星星》、《诗潮》、《散文选刊》、《散文诗》、《微型小说选刊》、《通俗小说报》、《短小说》、《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大众文艺》、《参花》、《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家》、《当代中国》、《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绿城文学》、《散文家》、《诗词世界》、《江河文学》、《诗词》、《乡土诗人》、《2012中国中短篇小说经典》、《中外哲理名言》、《中华散文精萃》等报刊和选本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各类体裁文章120多万字。传入《中国小说家大辞典》、《中国诗文书画家人物大典》和《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忆寒 : 2014-4-1 12:58:54

留守老人、儿童很出孤独很清苦,常回家看看,游子们。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7731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