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赤水:抗战大后方的不朽记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6072    发布时间:2025-07-31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回首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个地方不应被遗忘,那便是赤水——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一个积极支援抗战、凝聚着无数热血与奉献的土地。

赤水,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在抗战的八年中,成为了稳定的大后方。这里的人们和全国同胞一样,怀着同仇敌忾的决心,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或许没有直接在前线浴血奋战,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着力量。 

在人力上,赤水的青壮年们踊跃参军,奔赴前线。他们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带着赤水人民的期望,投身到残酷的战斗中。有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有的不幸壮烈牺牲。他们的身影,是赤水人民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而留在后方的人们,则承担起了生产、运输等重要任务。他们日夜劳作,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妇女们拿起针线,为战士们缝制衣物;老人们和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种植粮食、饲养家畜。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抗战的强大力量。

赤水人民对文化的支持和包容,更是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大夏大学的到来,便是赤水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夏大学为了保存知识的火种,为了培养更多的科学治国精英,选择了赤水作为“避难所”。赤水人民敞开胸怀,接纳了这些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他们为学校提供了教学场地,给予了生活上的帮助。在赤水人民的支持下,大夏大学得以继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这里,成为了知识的殿堂,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日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化长征在赤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化工作者们来到赤水,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战精神。他们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开办讲座等形式,激发了赤水人民的爱国热情。一首首激昂的抗战歌曲,一场场感人的话剧表演,让赤水人民更加坚定了抗战的信心。赤水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文化工作者们的工作。他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今,当我们站在赤水这片土地上,那些曾经的烽火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赤水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为了缅怀那些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我收集了几张碑文。这些碑文,是历史的见证,是赤水人民抗战精神的象征。它们记录了赤水人民在抗战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顾赤水的抗战历史,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相信在赤水人民抗战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下,我将把收集到的碑文内容一一呈现,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文字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赤水县立抗敌阵亡将士及殉难同胞纪念碣题记

罗剑僧  撰写

溯自七七事变发生,倭寇殚数十年累积之暴力以加于我,欲鲸吞我华夏,实现其大陆政策,凶焰诪张,毒逋四海。负气舍生之伦,靡不悲愤,吾国外患,未有烈于此者矣。我四亿五千炎黄子孙,凛于国运之绝续,种族之存亡,且以维世界人道正义公理舍我谁属,是用精诚团结,愤薄风云,艰苦抗战。军兴以来,瞬息四载,寇焰虽已大杀,胜利虽已迫近,而英勇将士之壮烈牺牲,战区同胞之悲惨蒙难,且巨万矣。抗建完成之日,凭此英风浩气,一洗百年畏葸屈服之羞,气壮山河,光争日月,可以昭垂信史,可以风厉人寰,其所以孝民族忠国家者,烨烨烈烈,万祀不朽,重于泰山之死,无论将士民众,均也。吾人身系后方,虽亦奔走输将,共襄盛业,然成仁未先,赴义已后,内愧曷极!纪念标既建,遂志数言,以当胜利契券,情伤意愤,不之涕之何从也!

中华民国三十年元月十三日

(该碑立于文昌宫内)

 

罗剑僧:(1902.7.11—1951.4)四川合江人,诗人,教师,多年在赤水任教。

 

 

整治赤水河航道碑

位于县城郊夹子口贮木场内。碑高2.7米,宽1.48米,厚0.4米,民国34年9月(1943年)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沈百生立。碑文记载民国31年至34年整理赤水河航道工程的经过和效果。

碑文:

民国二十六年夏,本会导治准河之第八年,倭寇侵华,变起卢沟桥,旋以淞滬之役,蔓延于各省。寇氛日炽,准域沦胥,本会奉令西迁,受命整理西南各省水道,籍谋军公物资转输之畅通,已在川黔两省举办綦江、乌江导治之工,略著成效。民国三十年,中央以赤水河为川盐运黔要道,惟滩险栉化,航运困难,又授命本会整治。因本黄河水利委员会之测勘成果,整理计划。即于是年十二月成立赤水河水道工程局,设局于合江九支乡,派吴溢为局长以董其事。为实施工程顺利起见,先后在复兴场、猿猴镇、罐子口分设三工务所,负责推进各段应举之工,另在合江设置办事处,司转运物料器材这责。三十一年春,赤复段首先开工;是年冬,工段进展至猿猴镇;三十二年冬,猿土段、马茅段,三十三年冬,土郎段,均依次与工。各段该之施工方法,概以炸险去浅为主,修辟迁道及丁坝、顺坝、潜坝之治导工事为辅,期能迅速奏效,以配合战时运输之需要。三十四年秋八月,抗战勝利,本会奉令复员,决将赤水河整理工程暂作结束。惟赤水河素不通航之重大滩险大猿猴滩,已经凿通,其次如赤猿段之大小丙滩、鸭岭三滩、葫芦老滩、大石梅滩,猿土段之黄泥滩、燕滩、落妹老滩,土郎段之滚滩,马茅段之马岩滩、陶公滩、蚂蝗沟滩等,均为著名险恶之滩,亦经加工整理,化险为夷。综上各项险溢于浅,或则全部廓清,或则局部改善。计全河整理工程,除险之十之八,去浅十之七,缩短全河航行时间三之一。在此三年余来,财力物力万分困难之际,而有今日初步之成就者,皆在事员工恪恭厥职之成果,暨地方人士之协助。顾以赤水全河源远流长,向以险浅著称,既经整治通航,匪惟有助于经济文化之发展,亦可以水利之修明而能益宏其用。今之所举,亦僅于改善航道,略肇诸端。后之来者,必有光大斯业而竟吾人未竟之志者。爰以整治赤水河告一段时,述其概要,并勒石以志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秋九月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沈百先立

  

 

大夏大学迁校记念碑

梁谌铨  撰写

 

粤自虾夷构祸,变起芦沟,蜂目不明,群飞江沪,本院道以待士,义不帝秦。爰徙匡庐,再辕黔筑。发书河上,卜宅城南。棫朴菁莪,迭资世用。鸣鸡不已于风雨,贞干无禅于雪霜。学道爱人,尼父化乎言偃;抚心高蹈,师襄悦乎郑文。得离之明,体黔之健。七阅于载,一以贯之。亦谓不怍于人,无负于国矣。循至三十三年,自秋组冬,穷寇失道,南国飞埃,残灯回将息之光;阱虎奋反搏之势。延毒桂北,旋虐黔南。我故校长王公伯群,忠国护校,敌忾弥深。知胡命之不能长久,而士之心不可波动也。属意赤水,易地其绥。三年友生,聿来胥宇。夫何吴天不吊,歼我良人!其年十有二月,我故校长竟以痛敌彻髓,撒手渝州!于时部署未定,变故陡生,万绪重棼,九原莫作。今校长欧公元怀、副校长王公毓祥,勉从众心,董理其事。内籍在校宾友扶将之力,外承地方贤达嘉惠之诚,立校于此,又岁半矣。今者,胡尘扫绝,神宇重光,长河高流,大江东注,代马思跃于北土,越鸟冀巢于南枝。曾子人师,待修毁伤之室;黄童国士,须读未见之书。归去申江,情理宜也。然颜远伤离,文通恨别。厚风虽运于鲲鹏,雪泥终留其指爪。痴柳萦客,醉桃笑人。之水方滋,来禽竞响。对此景光,宁无眷介?而况炙于其人,屡受其惠,振振君子,秩秩德音,舍宅指囷,供其困乏者乎!用是粗纪大端,勒诸贞石,求著其事,关旌厥心。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一日大夏大学立

 

陈谌铨:当时大夏大学文学院教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6232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