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成年尤忆番薯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周德富    阅读次数:10407    发布时间:2014-03-26

“青青一根蔓,牵出一窝瓜。”这是对番薯(即地瓜、甘薯、红苕)的形象描写。番薯有着超顽强的生命力,它不讲究生长条件,不去管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也不去要多少水分和肥料,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番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番薯的好地方。它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旺盛地茁壮生长。

番薯插种大约在农历四五月间,首先在起好垅的早已留好的空地上,隔尺把左右挖个小坑,每个小坑里撒些许农家灰粪、普钙复合等化学肥料,其次再插放上一根剪成一尺二寸左右长,留有两三个芽节的嫩绿番薯秧苗(俗称苕藤),然后在根部培上土,培成饱满的馒头状,最后再踩一脚踏实。栽植时,如果遇上雨天,土地湿润,直接栽在番薯垅中即能成活;如果遇上旱天,就在插它的地方浇一瓢清粪水,经过一夜润露,也能欢快地活过来,不到十天的时间秧苗就苏醒般地绽放出嫩绿的新芽,返过劲来的番薯秧苗的绿叶如迎风旗摇,煞是好看。一场新雨后,新插的番薯苗像训练过的小兵一样,一行行,一排排,挺立在那里,英姿飒爽,绿得可爱,绿得诱人。摇头晃肩,舒枝孳蔓,输给大地一片葱茏。底肥充足番薯苗长势疯快,个把月后,就扯起蔓来,一窝一窝,一簇一簇,纵横交织把那原来的空白地很快就绿得满满的,涨涨的,仿佛很厚很厚的绿地毯,风吹过来掀起的片片叶子好似一片绿色的波涛荡漾。

  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番薯的季节。望着那一筐筐的番薯,油然而生对传播者的无限敬意。思绪飘回到那泛黄的记忆时空隧道之中……

番薯原产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番薯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粮食中含量甚微,番薯中却很丰富。

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他在初谒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番薯献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番薯。其后西班牙水手又把番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种植。

说起番薯引进我国,还有一段艰险曲折的轶事呢。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华侨陈振龙(明代福建省长乐县人)。曾侨居吕宋(即今日的菲律宾)经商多年。他看到当地人种植的番薯,根大如拳,广种耐瘠,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可当主食。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旷地种植番薯,就可以为饥民解救饥荒。他就和儿子陈经纶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番薯的技术,决心把番薯带回国内引种。而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却严禁种薯外传。陈振龙数次暗携薯藤,想把番薯传播到祖国,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万历21年(1593年),陈振龙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把薯藤巧妙地缠绕在航船的缆绳上,并在表面上涂上污泥,才顺利瞒过层层关卡的检查,在海上航行七昼夜,终于把番薯种带回福州。他的儿子陈经纶当即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请求帮助推广种植,金却要他们父子自行种植,没有加以推广。陈氏父子就在福州近郊的纱帽池旁边的空地上试验种植,收获甚大。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  

回国第二年适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福建也是大旱歉收,于是金学曾才下令推广种植番薯,以渡饥荒。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让全福建黎民百姓又一次幸免于难。事后,金学曾却大吹特吹,要地方官绅出面为他立功德碑,并肆无忌惮地将番薯改名为“金薯”,反而将陈氏父子丢在一边,只字未提。陈振龙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番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而后番薯这一珍贵品种,才得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祖国各地。世元并著有《金薯传习录》。它像永不停歇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当地人为缅怀其贡献,特为之建立“先薯祠”以作纪念。  番薯得以在中国迅猛发展,最重要的是“民以食为天”的需要——解决温饱和救命。

 众所周知,旧中国,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老百姓多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动乱或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灾,饿死者历代都无计其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内,从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到日寇大举侵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上述惨状更有过之。此间,番薯就成了人们解决饥饿果腹救命的一大作物品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的戏剧台词,恰恰说明番薯的普及广泛。当然,番薯和薯类也是我中国红色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八路军坚强抗击日寇、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全中国不可或缺的军粮品种之一。这期间,其功至伟!

郭沫若1963年还特为番薯写过一首《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词: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这首“满江红”赞番薯的词,既是一首对番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对番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番薯又名红薯、甘薯、地瓜、山芋、红苕等,传入我国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我国的番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我在读初二时,读到《甘薯疏序》:“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踰汶之貉、踰淮之橘也,坐是,两者弗获相通焉。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时尤其佩服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的远见卓识,在那以八股文为敲门砖考进士、举人的时代。不为己之升官发财而钻迎拍马,却为百姓之生存而忧而做!虽然我国古代本来也有一些薯类作物,但是都没有番薯这样高产和这样多的用途。当时徐光启,叫他的弟子在上海郊区试种成功,他亲自调查研究,写成《番薯疏》,总结出种甘薯的十三种优点,竭力倡导试种,甘薯很快传遍华夏大地。解放以来,番薯栽培的发展也很快,它的产量,多年仅次于玉米而居全国粮食产量的第四位。番薯先后在不少地区发展成为主粮之一,所以有“番薯半年粮”的谚语。

余读初一,学冰心散文《小橘灯》。对其中描写的年夜饭——我们的红薯稀饭尤感兴趣,印象中认定它是一味美味佳肴而效法,果然味香甜美。不过始终觉得此乃黎民百姓充饥之物,难登大雅之堂。中年以后,偶尔读到:据传,大清乾隆皇帝寿至89岁,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享年最高。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医们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但总是疗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过御膳房,一股甜香气味迎面扑来,十分诱人。乾隆走进去问:“是何种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番薯的一个太监见是皇上,忙叩头道:“启禀万岁,这是烤番薯的气味。”并顺手呈上了一块烤好的番薯。乾隆从太监手里接过烤番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连声道:“好吃!好吃!”此后,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番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药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便顺口夸赞说:“好个番薯!功胜人参!”从此,番薯又得了个“土人参”的美称。方觉此言谬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颁布圣旨,晓渝民众,推广种植番薯。当时为纪念陈氏一家的功德,民间曾广泛传唱:“不爱灵药共仙丹,惟爱番薯度荒年。何人远来传此种,陈公父子取洋番。”

今考番薯,药食饲兼用。在《医林纂要探源》(约公元1760年)药性中,首先记载了它的药用价值,云其生用能“止渴,醒洒,益肺,宁心”。熟用能“益气,充饥,佐谷食”。当代《中华本草》在第6册、第18卷对其性味功能进行了总结,云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功能“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肠燥便秘”。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番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李时珍认为“云秣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食,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有不食五谷,而食番薯故也。”可见番薯不择地壤,适应性强,好种植,食之可延年益寿。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最近日本科研者尚发现,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物质。他们还发现,番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番薯含有一种特殊性能的维生素C和E,即只有番薯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才会有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被破坏的特殊性能。其中维生素C能明显增强人体对感昌等数种病毒的抵抗力,而维生素E则能促进性欲,延缓衰老。番薯中还含有丰富的钾,能有效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和预防中风等心血管疾玻生番薯含有的乳白色浆液能起到通便、活血与抑肌肉痉挛的作用,故可用来治疗湿疹、蜈蚣咬伤、带状疱疹等疾患,而且只须将鲜番薯捣烂,挤汁涂搽便可。这些发现与我国古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所载番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功效不谋而合。

此外,番薯还有许多的用途,既可用来酿酒、熬糖,又可以做成粉丝等各种食品。由于番薯块根包含很多水分,容易腐烂,各地就创造出各种保藏的方法,如晒干成番薯片、番薯丝或粒子,晒干磨粉或去渣制成净粉,以及井窖贮藏鲜薯等。

家乡的番薯根植在我的记忆深处,经岁月的酝酿愈久弥香。

旧年果腹不愿谈,

今日倒成席上餐。

人情颠倒他不颠,

自有真情在心间.

羞为王侯桌上宴,

乐充粗粮济民难。

若是身价早些贵,

今生不怨埋沙碱。


【编辑:卓礼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776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