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冀南,阳光灿烂。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头顶上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西望是连绵起伏的山影,显得旷远,有些朦胧,那是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巍峨太行山。东眺,在旷野的深处,平地突起一个长方台,朋友们说,那就是著名的赵王台。我们的脚下,正是两千年前的赵王城。
古代太行山的东麓是中原进入华北大平原的孔道。那时的地理景观与现在大不相同。渡过黄河北上,道西是逶迤连绵的高山峻岭和云崖天堑,道东是河流纵横的平原,其间湖泊、沼泽星罗棋布,加上低洼湿地和长谷,在古代通行颇为不易。那时,若想自南向北行走,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走过山前的一连串台地。到战国时期,沿着自西而东仅有的几条天然峡谷,古代的将士们开辟了穿越太行的隘道——“陉道”。这些陉道,由于交通的便利,陉道口上逐渐建起了城市,而赵王城——邯郸,就建在太行山东麓的滏口陉上。滏口陉起于邯郸西南峰峰鼓山脚下滏水源头,是当时有名的““太行八陉之一”。这条““陉道”上,如今还保留着响堂山石窟、娲皇宫等历史遗迹,后来磁州窑的瓷器也有很多沿着这条“陉道”通江达海,走向全国各地。古城邯郸,据说就以太行山脉的邯郸山为名。战国时期城的建设,首要的是政治、军事功能。赵国处在匈奴、齐、燕、韩、魏中间,乃是四战之地。赵王城的防御功能自不待言。
我和朋友们豋上一个高台,据说这里就是当年赵王城的西门。台上野草茂密,荆棘丛生,覆满五颜六色的花朵,有鲜亮的野百合、随意的野菊花、亭亭玉立的金针花,还有火苗般摇曳的野蔷薇。高台下面有一条靠人脚踏出的羊肠小径,弯弯曲曲的若一条黄色草绳,系向远方的赵王台。小径的两旁是无际的原野,覆盖着青青杂草,有沟坎的地方则生长着一簇簇的灌木丛。目力所及处,没有一池水、一条河、一棵大树。很多地方裸露着黄色的土,有风吹来,草叶枯枝在地面打着旋。南北望去,有些似断又连的断垣残壁,向天际蜿蜒,想必就是赵王城的古城墙。根据方志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一般都有十米左右,高的可达十八米,城墙上建有女墙和垛口,用来保护守军和便于用箭射击。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淋,眼前的城墙,只剩下厚重的台基。由它的厚度,可以想见当年的高大与雄健。
高台的左侧是一块孤零零耸立田野间的长方石条,上面刻着“赵王城遗址”五个红色大字。时近中午,劲风吹来,撩人衣襟。我与朋友们走下高台,在长方石条下留影。每到一地,找块有字的石头留影,表示到此一游,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习气,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最先站上去的是我的老师和同学阿杰。看到她们已年过半百的身影,我忽然间想起“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我想,当年触龙一定就是在这里,用温情和智慧,说动了赵太后,将小儿子送去齐国为人质,从而借来齐军,打败强秦,保住了一城军民的性命。两千年前,触龙与赵太后各自为儿女打算的对话,今天想来,还是那么温馨,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远见。
人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前时,我还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今日却站在这干旱、荒凉的旷野上,来发思古之幽情。仿佛一梦之间,骑着畏光的紫燕,穿过时光隧道,来不及呢喃一声,就落下红尘,进入两千年前的赵王古城。
久居江南,在烟柳露花里,在雨巷河街中,我深受吴文化的浸润,挥笔写论文,说得都是泰伯奔吴,夫差西施的故事。对于赵文化,只有淡淡的一点影子。我在邯郸读书的十年,正好是十年动乱啊,几乎没有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昨晚,在宴席上,与老同学们,觥筹交错,举箸醉杯间,有人说邯郸有京娘湖、女娲宫、赵王城……好多地方你都没去过吧,想去吗?想去,都想去。在邯郸我不过是个懵懂少年,那些久远的古迹、历史,对我来说不过是教科书上的几行字。
三十六年过去了,离开邯郸时,我还不满十七岁,而今,时间之舟已载我去奔耳顺之年的港湾。在朦胧的记忆里,少年时,我曾经来过这里,是携了小伙伴来捉蝈蝈,采酸枣,砍圪针棵子。砍圪针棵子,是因为我在自家的窗后种了些丝瓜、扁豆,要用它们做个篱笆墙。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作为农民的后代,这也算是自力更生吧。虽然来过多次,但我从来就不晓得这片荒芜苍凉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赵王城。少年无知,误把赵王歌舞楼榭地,作了野地土山疯玩。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高或十米。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应是赵王宫吧,东西265米,南北285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遥想当年它应该是一组气势恢宏、飞阁流丹、高耸入云的大建筑。邯郸出生的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描绘了赵王城的盛况:“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赵王城该是多么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除了王宫殿宇,城内还有点将台、阅兵台、演兵场等等。遥想王城当年,赵王在此点将,相国蔺相如在此运筹帷幄,大将廉颇、赵奢、李牧……率兵出征,甲光如鳞、旗号鲜明、战马嘶鸣,鼓角相闻。
赵王城,应该是一座宫城,这里看不到寻常百姓的阡陌闾巷,寻不到商铺酒店的影踪,没有普通商民的活动痕迹。据考古发现,邯郸的普通百姓,生活在宫城之外的“大北城”,这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池,大概相当于今天邯郸市的主城区。她同西南的赵王城最近间隔仅有70米,遥遥相望,近在咫尺。当时的邯郸,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富甲一方。邯郸的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公元前386年,赵国内乱,都城晋阳残破,新即位的赵敬侯把国都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赵敬侯是老国王的侄子,他不可能是正常接班。赵敬侯是个武功赫赫的国王,奠都邯郸后,他攻齐、救魏、伐中山,开疆拓土,稳定了局面。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推行“胡服骑射”,他废除长袖博带、上衣下裳的中原传统服饰,推行胡服。中国人第一次穿上了连裆裤,骑马不会再磨破屁股,由此建立了骑兵部队,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败林胡、楼烦,辟云中、雁门、代三郡,修筑“赵长城”。赵国偶然成为东方霸主,甚至秦国的国君也为其一手所立。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穿长裤算不得什么,而在两千年前,这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开创之功。
事实上,彪炳千古的暴君秦始皇也是赵国人,说不定他就出生在赵王城。战国末年商人吕不韦在邯郸经商,认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吕不韦身边有个美人儿赵姬,当时已经有了身孕,吕不韦割爱送给了异人。后来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靠重金贿赂,被立为太子并顺利即位。赵姬后来产下一子,就是秦王嬴政,也就是一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赵王城里,不晓得还有多少这样“奇货可居”的阴谋?是非常人,方作非常事。试问谁能忍受自己的爱妻与人卧榻同眠,谁能让自己的爱子喊别人爸爸?吕不韦不愧是中国千古一现的大阴谋家,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正是他手上的奇货啊。
邯郸是塞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地处要冲,鸡鸣四省,商贾云集,兵家必争。由此,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岁月流逝、历史如歌。
阳光下的赵王故城,默默不语。这旷野下,却埋藏着无数的故事。据说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3000多条,每一条成语,都是一个历史传奇。胡服骑射、铜雀春深、绝妙好词、黄粱美梦、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不遗余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佳词妙句,无不闪耀着古代赵国人的智慧。
历史常有些惊人的不解之谜。公元前295年,走出赵王城的赵武灵王,因为王位传给幼子,在沙丘宫遭遇政变,赵武灵王死后,国势逐渐转弱,终于在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武灵王死后八十五年,秦始皇赵政很可能就是巡视邯郸后,走到了沙丘宫,他也死在了那里,身后也遭遇政变,皇位为幼子胡亥所篡,他一生南征北战辛苦建立的帝国,从此分崩离析。秦国数代人积累起来的不世之功,短短十五年就烟消云散。两代英雄,千古长恨。后代诗人写诗感慨:“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秦始皇死了,赵王城的浩劫来临了。
秦末,秦王无道,穷兵黩武,乱征徭役、苛捐杂税,人民不堪奴役,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随后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群王并起,逐鹿中原。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在赵王城大战,占领城池后,下令“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逐渐倾圯蒿莱中,变为废墟。“三晋河山仍不改,六王宫殿已全非!照眉池冷荒烟合,讲武台空野雀飞。”历史的残酷,匪夷所思。
昨天,我的中学老师庞学珍,极力要陪我来看赵王城。庞老师大我五岁吧,亦师亦姐。早上,她陪我参观了邯郸历史博物馆,帮我恶补这座7000年古城的历史。我认真读着那些解说词、那些碑记,从文物里感受历史的厚重。7岁时,我到邯郸求学,整整十年,和这座古城一起栉风沐雨,对她的历史却所知甚少。那个十年,正是中国动乱的十年。我把最好的青春年华丢进了滏阳河。有人说,在一个地方住满十年,这里就可称为故乡,我为自己对故乡历史知识的浅薄,深感惭愧。
如今,我站在这赵王城下,眼望斜阳衰草,唯有一叹,一叹两千年!
中午的太阳开始变热,旷野里蒸腾起热气。那蔚蓝的天空呈现出铜青色,就像我居住的太湖那般清滑透明。站在荆棘丛中,我放眼这无际的旷野。天空中有几朵流云,悠悠飘着。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历史也这样在流逝中湮没。多少王朝在兴替中败亡,多少殿宇楼台在风雨中倾塌崩裂,多少英雄业绩化作了樵夫短歌……见我沉思不语,庞老师推推我:不虚此行吧?是的,是的,大开眼界啊,我的阿姐。
【编辑:高毕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