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摇太阳的女孩(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维军    阅读次数:8521    发布时间:2014-03-12

暮春,从毕节办完事,我搭上了返回金沙的客车。

雾,淡淡的;雨,柔柔的。整个高原,就笼罩在这雾和雨的世界里。都说高原的晨景最美,特别是在有雾的时  候,然而此刻的我,却无心去观赏车窗外美丽的景色。

客车在公路上慢条斯理地爬行着,一点也显不出忙的样子。

不知是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竟然在车上打起了瞌睡。

迷糊中,一个陌生的声音传入我的耳内:“叔叔,到金沙的车费是多少?”开始我以为这问话与我毫不相干,当我睁开眼帘,看到一双星星般明亮的眼睛正盯着我,期待着我的回答时,我突然间感觉有些尴尬,慌忙说:“二十五元”。

问话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柔柔的头发齐肩披着,穿一件半新的玫红色毛衣,背一个极为精致的花格子布书包。看上去她很美,很妩媚,让人怜爱。

“你也是金沙人”?我问。

“嗯”!

在闲聊中,她告诉我,她叫黄英,家住桃园,来毕节民中读书已快三年了。

不知是由于羞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短暂的闲聊之后我们又陷入了沉默。

车,依然慢条斯理爬行着;雨,依然不慌不忙地飘洒着。不知何时,她已从书包中摸出课本,在车上很认真地看了起来。我本想劝她,在颠簸的客车上看书于眼有害,但马上想到她就要面临中考了,到了我嘴边的话又被我硬咽了回去。

多好的一个女孩啊!

车过大方城,也许是她有些累了,她收起书,放眼窗外,轻轻地唱起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

“摇来摇去摇碎点点的金黄

伸手牵来一片梦的衣裳

南方的小巷,推开多情的门窗

年轻的我们歌唱......”

她唱得那样投入,那样有声有色,她的歌声,就象清溪的水,就象一只燕子无忧的呢喃,是那样优美得让人沉醉。听着她的歌,我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表的激情,这激情不是来自表层,而是发至肺腑,发至灵魂深处,这种激情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那样具体,那样执着。她的歌声,已经漫漫地把我包围,把我笼罩,把我卷入了它那浩浩荡荡的波涛中,使我身不由己地随着她深沉美妙的旋律沉浮飘荡......

“......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

不要错过了好时光

心儿随着晨风在蓝天上飘荡

太阳下是故乡......”

听着她的歌,我再也感觉不到旅途的寂寞,甚至还觉得有一种无法言语的享受。

人生之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见她停下来,我问:“你的歌唱得这样好,是否考虑过今年报考艺校?”

他摇了摇头,然后告诉我,她唱歌没抱任何目的,纯粹是一种爱好。虽然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举办的卡拉OK歌唱比赛,但由于是第一次,因怯场而没发挥好,未能走上领奖台,很遗憾。

是啊,人生之中,不如意的事情实在太多。不过,只要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把握好自己,我相信,成功是会属于你的。

成功的后面,总让无数的失败支撑着。

一向爱好文学的我,听了她的叙述,突然间想到要为她写一篇散文。我向她说明用意,问她能否把《摇太阳》这首歌的歌词抄给我?她知道我的用意后没有拒绝,立刻从书包摸出纸和笔,在颠簸的客车上极为认真地写了起来。抄毕,她又很有礼貌地将歌词递给我,我谢过她之后,她又唱起了一些我不知名但非常好听的歌。

听着她的歌,我醉了,不知不觉中车已到了桃园。

她下车后,走了。

透过车窗,我看着她在雨中越来越小的背影,我仿佛看见,朦胧中,一个摇太阳的女孩,正大踏步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X女士语录    

              

A

 

某日,与X女士闲聊。

我问:“台湾作家三毛自杀了,你有何感想?”

她答:“说实话,三毛死后我着实不好过了好几天,不过我认为她早该死了,因为她活得实在太累。”之后她又告诉我:“当一个人对生活感觉厌倦了之后,死,便是最好的解脱。”

 

B

 

读书不怕,怕的只是考试。

昨日发下卷子,吾的分数又少得可怜。

我找到X女士,问她:“试卷发下后,分数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处理的?”

答曰:“成绩糟时就告诉父母,成绩棒时就一个人珍藏。”我不解,问及原因?答道:“为自己留条后路。”

 

C

 

校园内谈恋爱成风。

我碰到X女士,问:“对爱情这东西,你有何高见?”她莞尔一笑。答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不是不无道理呢?我不晓得,你也别管。各人要有各人的主见,不要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D

 

谈及文学。X女士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以自有一番见解。

她说:“我以前是个琼瑶迷,然现在我认为,对于琼瑶的小说看一两本就足够了,因为她的小说都是同一种模式,全是情呀爱呀的,看多了简直是对时间的浪费。”接着她又说:“要学语言最好是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要看小说最好是看大部头的名著。”我问及原因?答曰:“屁臭以有七层”!

 

E

 

关于诗。

我问:“汪国真的诗你觉得如何?”

答曰:“汪诗写得太浅,看头一遍还觉可以,看第二遍就觉寡味,再不想看第三遍了。”而对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诗她却评价极高。她说:“席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都会读出一种新的感觉来。”

是不是因为汪是男的而席是女的呢?女人总得为女人说话嘛。

 

F

 

某日,闲聊之时,又把三毛扯进了话圈子。

X女士说:“在我所知晓的作家中,最让我崇拜的还是要算三毛了。”接着她便叽叽嘎嘎地列举了三毛的一大堆著作,随后又滔滔不绝地评价了一番。我将两眼死盯着她一言不发。

“唔,哑了?”X女士追问。

我叹道:“对于三毛的东西我读得太少了,除了她的一部散文集之外,就只在1990年第10期《读者文摘》(现在已更名为《读者》)上看过她的一篇《吹兵》。”

“看了难道你就没有一丁点儿感觉?”

“我是乱翻的,没有认真看。”

“乱看不如不看,不如睡一觉来得实在。”X女士这样说。

我又哑了。

 

G

 

X女士有天愁眉苦脸。

我问她原因,她摇了摇头,只冒出一句:“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

“为什么?”

我问她,她不答。

 

H

 

关于金钱。

她说:“从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是有钱能使官推磨。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钱的错。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拥有好多好多的钱。”

“为啥呢?”

“因为只有钱才能让我劳累一生的父母过得好些再好些。”

“真是一个大孝女。”有人说。

“不见得。”有人硬邦邦地顶了一句。

 

I

 

清晨,我在看书。坐在我后桌的X女士与另一友人又磨起了嘴皮子。

友人说:“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中,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

X女士说:“当然是精神。”

友人说:“不是。生活中首先要有物质,就好比......”

“好比个屁,婆烦。”

我嘀咕着,夹一本书,逃到外面去了。

 

读    妻

 

要为妻写篇散文,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一直未曾动笔。

今夜,无聊的我,随手从书柜上取下一本名著。细读,才发觉此书是那么精彩,只可惜自己一直未曾读过。

读着读着,突然一个题目跃入我的脑海——《读妻》,于是便有了我的这篇散文。

我与妻是三年前经人介绍后认识并结合的,婚前的我们与许多少男少女并没有什么两样,经常幽会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说不出的浪漫。然婚后不久,我俩的缺点变渐渐地暴露于对方的面前。妻不够温柔,从她身上我很难找到半点婚前那小鸟依人的影子,而我又是犟脾气。过惯了无拘无束生活的我,一时无法这有家的日子。由于妻的固执,也由于我的放荡不羁,使得婚后我俩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战争”的阴云总是笼罩于家庭的上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大吵一回,甚至“大战”一场。那时的我很是后悔,后悔我俩不该认识,后悔结婚,后悔拥有这样一个让我读不懂的妻。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儿子降临了。儿子的出现,给我们的家庭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虽琐事也相应增多了,但现在的妻和我,各自的坏脾气及坏习惯都有所收敛和改变,相互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我开始感觉到了什么是天伦之乐,什么是家的温馨和幸福。在读妻,才发现妻原本不错,虽不够温柔,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我的工作不是很忙,但也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本来就懒的我,在加上工作之余又爱舞文弄墨。这样一来,家务自然就全落在妻一个人身上,而年幼的儿子又比较调皮,常常缠着我不放。每到这时,妻总会放下手里的活,过来哄走不懂事的儿子,让我能静下心来写作。

有了妻的理解、支持,三年多来,我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写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发表的虽不多,但也算是小有收获,并于去年出版了我的处女诗集——《折花的手留在空中》。

是妻,让我圆了一回梦寐以求的文学梦。

夜很深了,我还在伏案写作,妻与儿子早已进入梦乡,这时我听到,妻如歌的鼾声正从卧室缓缓向我流来,声音格外好听。

有妻真好!

有的则是比较纯情的,如:“把门关上。窗/关上。灯/也得关上//打开心,读/一枕的失眠”(爱情  信》) 

诗来源于生活。这本集子中,不止我所枚举,不乏佳作,诸如《黄昏,在某家歌舞厅》、《历史人物》、《纸的断章》、《鞋子的断章》、《房屋及其他》、《红蜻蜓》、《紫衣女》、《煤》......丰厚的生活积累,灵感的滋生,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作者智慧和知识的结晶。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醉心于生活,仔细洞察人生百态,用诗人的眼光去发掘,处处都会有美的诗意来撩拨诗人的心灵。诗人笔下的一株草,一滴水,一缕阳光......都有了新的内容。

抒真情,是张维军诗的本质,有了真情,诗体本身就会产生光辉,吸引人。正是这样,他才说:“我知道美好的果实不是举手可得的,但面对金钱与横蛮,虚伪与欺骗,我依然会在尘世中亲吻阳光,固守诗歌,固守一种善良、坚贞和永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在今后的岁月,他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诗篇来。   

 

【编辑:高毕勇】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7948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