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十月,出差来到阔别已久的乌蒙山城毕节。车子经过归化、头步桥、望城坡,从锦涛同志当年冠名的志气路进入市区,我双眼老是浏览着窗外,对经过的景点一处也不放过,内心总想寻找一种久违的东西。
也是金秋。1981年,经我叔叔联系,到毕节二中读过一年高中,随后就考学校离开了这个地方。漫长的岁月,流逝了许多记忆。然而,那倒天河的水影,百花山的松涛,还有杨家塘小河边的水磨坊,总是念兹在兹,梦里难忘。
总想回去看看。今日故地重游,虽然多数地方已面目全非,只依稀记得一些旧时的影子。然而,心中仍然按捺不住冲动,一种激荡不已、迫不及待的冲动。
傍晚时分,来到二中的门前。这里以前是没有门的,今日台阶之上,却是一座高大的校门。踏上石梯,步步登高,鸟瞰毕节夜景,犹如一梦。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今日石梯与昔日石梯步数相当,只是宽了许多,又多了两个平台。然而石梯的破损一如当年,足见求学的艰辛。石梯的两边伫立着许多树,虽然不能完全叫出它们的名字,心里仍然为之高兴。因为不论是白杨,翠柏,还是其它,都是我们当年亲手栽下的幼苗。看到它们都已长成参天大树,并显得挺拔伟岸的样子,内心便感到一种人树共长、生命共振般的快乐。
攀完石梯,是一个宽阔的操场。旧时的操场充满泥泞,今日却显得整洁清爽。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哗啦啦地飘,红旗之东是庄重的教学楼。再回首看看山下,整个山城繁星点点。这使教学楼平添几分神奇,仿佛一艘巨大的飞船遨游在深邃的夜空。这幢主楼是在老楼的基础上重修的,地基还是那块地基,布局也大致相仿,然而新楼却要大气得多,也壮观得多。因为是周末,便显得十分安静,但我耳旁还是回响起当年朗朗的书声……
那天早晨,我和叔叔站在高二(3)班教室门口,等班主任刘老师。天上飘着密密秋雨,操场上,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年轻人,着一身银灰色的中山装,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打着黑雨伞快步走来。寒暄之后,他把我看了又看。接触到他的目光,仿佛一道闪电,一道春雨时节温暖而又威严的闪电。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刘老师,刘路农老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刘老师知道我远离家乡,为了考个更好的学校,来到毕节,便悦纳了我。他教物理,我的物理拔尖。他相信我能成功,常常找一些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模拟试题给我练习。他话语不多,偶尔拍拍我的肩膀,也仅仅只说:好好干。
刘老师教全校高中重点班的物理,课讲得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颇有名气。然而一天上午,他却满面不快地走进教室,并显得心灰意冷的样子。课间时分,校长上来找他耳语几句,便很快就恢复了精神饱满的状态,讲起课来声如洪钟。后来听科任老师讲,他原来只是个师范生,因为学历问题,平时的工作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今年的工资还是没能调上去。蜡炬成灰泪始干,若干年之后,我才领悟到他呕心沥血所包含的全部意义。
第二年夏天,我跟他讲,我要回老家参加高考了。他听后大吃一惊,满面失望的样子,很是生气,三天没理睬我。但当我临走之时,仍然又送我最后一份模拟试题,拍着我的肩膀,还是说好好干,并希望我不要忘记他。
高考成绩一出来,我就写信告诉他。以后工作了我又给他写过几封信,可是他都没有回。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怎能忘记他呢?
然而毕竟多年没有了消息,也没有他的电话,不知他这些年还好否?这让我颇为思念。也许,刘老师一生桃李满天下,我算他园中哪一朵?怕是早就把我遗忘了罢,但我还是常常带着歉疚的心情怀念着他。有一回在叔叔家里,听小妹唱道:
静静的夜晚星星在闪耀,
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每当我们轻轻走过您窗前
温暖的灯光照亮我心房……
啊——每当想起您,
亲爱的好老师,
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
我禁不住热泪纵横。
今晚上得二中来,也许还能遇得着他?向一位值班的师傅打听,他说他已是多年的校长了。但是不巧,他已出差开会去了。回头看看岗位牌上他的照片,清癯的面容依旧刚毅顽强,双眼炯炯有神,还能见到当年神采飞扬的影子。不过,今天到底还是不同于昨天,多了几分谦和、淡泊和包容,眉宇间挑着疲惫,眼角也凭添岁月的沧桑,两鬓泛着对时间的无奈。
“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句古歌,一方面歌唱了乌蒙姑娘的天生丽质,一方面也道破了高原人民旧时的艰辛。在毕节就读的那些日子里,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老百姓的餐桌上普遍是包谷饭、红苕饭、土豆饭。二中与叔叔所在的杨家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午回家远,叔叔便托他的一个学生在粮食局招待所给我买了些饭票。粮食局招待所就在二中下来文峰路的左手面,那位置现在都没有变。中午在那里就餐方便,也很便宜。但是每顿都是米豆酸菜下包谷饭。叔叔家里尚好,有白米饭吃。有一天放学回家,他问我中午吃什么,我说包谷饭。叔叔说那好,为了公平起见,家里也吃包谷饭。我听后暗自后悔,幸好没说吃红苕或土豆饭。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带上两个馒头到中午吃。一个叫赖小岚的女生,见我天天吃冷馒头,便叫我把馒头交给她用灰笼火烤。所谓灰笼,就是以竹篾编一个笼子将瓦钵装在其中,瓦钵里装火炭以此取暖用。每天上午下课之前,赖小岚都要给我把馒头烤好,那馒头的味道真叫香,一辈子都忘不了。不久,叔叔好像听了此事,就对我说:不想到粮食局吃包谷饭是吧,我每个星期拿两块钱给你,街上馆子里的米粉两角钱一碗,中午最多吃两碗就够了。我听后面红耳赤,推辞道:不,叔叔。
他老人家给我的钱,我却全用来买书了。那时图书并不贵。《牛虻》、《约翰克里斯朵夫》、《红岩》、《青春之歌》等等,我一直保存到现在,受益非浅。
班上有个男同学叫王德荣,数理化成绩欠佳,常常叫我帮他讲题,我说讲起来费时间,你干脆拿去抄吧。他说不行,抄袭就是自欺欺人,你还是给我讲吧,你讲的我听得懂。果然,半学期下来他成绩大有进步。德荣真是有志气,说的是有志气的话,做的是有志气的事。
一天下午,他叫我去家里吃晚饭。他家住毕节城关镇广惠路17-3号,一幢青砖瓦房,独门独院,一株桂花飘送着深秋的幽香,两棵紫荆怒放着粉红的热情。院门外是一条煤屑铺就的小路,路的下面是一条潺潺小溪。那时的毕节还是一座小城,王德荣家就只能算是小城的边缘了。他说先热一碗甜酒汤圆给我吃。我说好啊,好久没吃过甜酒汤圆呢。没料到他家的甜酒汤圆却是小米煮的甜酒包谷面做的汤圆,又硬又苦又涩。我说你这是什么甜酒汤圆?德荣说你别瞧不起,我们毕节人就吃这种,吃了有精神,骨头不软。
也许他并没有针对什么,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但我听来总觉得话中有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吃也不行,不吃就是瞧不起他,甚至不吃就是没有精神,骨头不硬。
乌蒙高原的甜酒劲头十足,一碗下肚我面如关公,走起路来飘飘然,不知这到底算骨头硬还是算骨头软。谢谢了,德荣,天已太晚,我要走了。不要走,他说,今天是我老爸的生日,他还没下班,一会儿就回来了。你老爸在哪里上班?公安局,再等两年就该退休了。
傍晚时分,他老爸回来了,披了一件蓝色的棉布大衣,头上是庄严的国徽,国徽下面却是一张慈祥而又温和的面容。一双粗糙的手握住我:小伙子,很聪明,明年一定会考上大学的。我说德荣不也是一样的吗?他说不一样,德荣高中毕业就去当兵,因为他个子高,骨架好,有力气,转业后好顶替他的工作。
我还是坚持要回家,德荣也没有强留,便叫他父亲找了个车子送我回去。快到家时,我看见叔叔正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等我。
叔叔严厉地说:叫你到毕节,是你婶婶的主意。如果三心二意,就用不着在这里浪费时间和经济。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考大学拿红本本,要么回老家,如果还晓得父母辛苦的话,就该争口气。婶婶的语气倒是要比叔叔缓和得多,她说毕节有什么好玩儿的嘛,就是影剧院那儿有几栋四五层的砖房而已。
老师到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几句话下来,使我无地自容,脑子里曾经有过的那些杂念顿时无处藏身。从那天起,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以后的人生来。
待我也成家立业后,才领悟到他们当时对我的提携所付出的艰辛。叔叔和婶婶虽说都是大学教师,但要维持一大家人的开销,又要存点积蓄准备以后调离那里,实属不易。每到星期六的下午,叔叔就要骑着单车去接城里兼课的婶婶。多少个黄昏,婶婶也要站到高高的山坡上,久久眺望着那条弯弯的、时刻扬着灰尘的马路。金红色的夕阳朗照着山上遒劲的苍松和山下弯弯的小河,在山坡上与河水里,都能看到我婶婶被晚风吹起的短发……
啊!毕节,你这终身难忘的地方,久违了,陌生了,却使我的负债越来越重了!当年那一份份试卷,变成了一张张感情的欠条。如果我也算是一个游子,那么,你便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我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你的厚恩呢?
翌日清晨,我匆匆驱车去了毕节师专的所在地杨家塘。三十二年还旧国,这个曾经显得十分偏僻而又有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已成了一座城,一座公园式的大学城,遍地鸟语花香,芳草如茵。这些年来,多少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去,成了国家的栋梁。当年的毕节师专也升级了,成了四年制的本科学院。
不过,婶婶经常带我下山去做面的水磨坊却不见了,再也听不到小河边水车吱吱哑哑的歌声。叔叔和婶婶以前住过的小屋也没了,我甚至找不到它的位置,颇有些怀想。
在连接毕节学院东西校区的桥面上,我独倚桥栏,久久俯视着下面那条闪闪发光的小河。小河名叫流沧河,其含义真是一言难尽。几十年过去了,它流去多少贫穷、落后和忧伤,如今又闪耀着山区人民战胜贫困、改变落后的愿望和决心。
记得当年胡锦涛同志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期间,就将毕节地区确定为以“开发扶贫、生态保护、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改革发展试验区。三十多年来,这里作为贵州推进科学发展的试验田,为探索“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整个毕节试验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这里又与贵阳、遵义一起,被省政府列为带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金三角”,乌蒙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投身到建设家乡的宏伟事业中。
整个毕节地区围绕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总体目标,实施“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战略,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注重发展旅游产业。在毕节市区,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不断向外延伸。不久,杭瑞高速公路和厦蓉高速公路就要在此交汇,毕节飞雄机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规划中的成贵铁路和威吉铁路也将在此交汇。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毕节儿女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一座崭新的、充满活力的高原山城将以乌蒙磅礴的气势展现在世人面前,叫你感受到清凉世界的魅力。
我想象着,等我叔叔和婶婶也故地重游的时候,他们的感触肯定要比我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
回到城里,阳光灿烂,整个山城清新如洗。麻园路、桂花路的两边菊花夹道,迎来一派节日气氛。这天正好是重阳节。清澈如黛的倒天河两岸游人如织,谁家老者钓了一条大鱼,便会迎来一阵欢呼声。老人们,你们可知道,今天的快乐也有我的一分欣慰呢。因为河里淌过我的汗水,当年,刘路农老师曾带着我们,淘洗过这条母亲河。
刘老师家住哪里我是无从知晓了,赖小岚家从来就没有去过。在毕节市广惠路这一带,已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难以想象今天的王德荣会是什么样子。由于时间关系,第二天下午我就走了。我抬头仰望着白云蓝天,回想起他家的紫荆花和桂花树来,心里颇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