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条河叫剑江。
婉丽波涛裹卷着淳朴的歌谣,日夜不息穿城而过,洒脱而执着,匆忙而多情。滚滚清流不知疲倦地创造着翠绿与安逸。
剑水河畔一群人,相拥剑江,挥毫泼墨,情涌笔端,落笔成文,居然也闹出一些气候。笔涌风云雷电,尽显风流;情润山花草木,满目缤纷。说的是贵州都匀的本土作家,对文学的那份酷爱,如同剑江之水龙飞凤舞。高天厚土孕育的才情亦如唐诗宋词一样韵味隽永。
这些年都匀作家才情喷张,于是我看见了一道晚霞般绚烂燃烧的美丽风景。聚会是窥探心灵的载体,我荣幸地得到丁玉辉大哥给我搭建的一个窥探的平台,邀请我参加文友聚会。
我来到丁哥家的时候,恰好晚霞正在燃烧,而丁哥在厨房里忙碌,他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烧得一手好菜。我在他家舒适华丽的客厅里翻看他写的文章,美味佳肴的香气和文章的芬芳一起沁入我的心脾。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杨启刚和我坐在阳台品茶,说让我为都匀市文联办的下一期《剑江潮》写一篇文章,我说不写。伍亚霖在一旁鼓舞我,我不说话,坚决不说,因为我知道这篇文章不好写,眼睛发直。他们说我已经进入角色,我歪过头去,看到了蜿蜒东去的碧波荡漾的剑江。丁哥家在二十几楼,放眼望去,一条碧绿的长河尽收眼底。我的思路突然有了依托。杨启刚递给我一本刚刚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都匀作家参加创作的散文集《绿色都匀•山水桥城》,让我先睹为快。生机盎然的绿触动了我,山水桥城的情触动了我。我的情绪顿时蓬勃盎然。千般爱,万般恨,汇入翠绿的山脉与河流。
二
剑江是母亲河,都匀的文人,爱着剑江,爱着母亲,爱着黔南,更宽广一点说,爱着中国。作家们也有恨,恨的是游荡在人世间卑鄙肮脏的小人灵魂,恨的是若隐若现的社会丑恶。从交织在一起的爱与恨里生长出文学作品,才有力度,这样的文章才有看头。我看得见,这座城市喘着气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这座城市。我的思绪穿行在时空交错的隧道。
剑江的滚滚波涛,从我的心头鸣响奔突,我听见这群人激情喷涌地为喀斯特高原慷慨悲歌的嘶哑歌喉。
作家们的脚步其实走得十分疲惫,这一点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们轻而易举看到的是色彩艳丽的辉煌文章。黔南和都匀前行的脚步都离不开作家们的宣传与呐喊,都匀的迅猛奔跑离不开文人们的助威与鼓劲。谁也不会忘记2008年黔南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冰灾,都匀停水断电13天,都匀的作家们义无反顾拿起笔来,讴歌冰天雪地里的浩然正气,歌唱破冰之声震撼黔南喀斯特高原的壮举。其中,杨启刚创作的反映黔南人民抗击雪凝灾害的长诗《雪凝·血热》在湖南卫视公共频道作为“大雪有痕——全国真情征文音乐朗诵会暨颁奖盛典”晚会的第一个节目,隆重朗诵播出,在全国、全省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川雅安大地震发生后,作家们又起笔来,作诗作文,《都匀时讯》及时推出专版,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鼓劲。黔南长顺背篼干部的事迹一经发现,作家们立即奔赴深山,深入采写报告文学,合力构建贵州的精神高地。这些年来,都匀的作家们参与报道了跪教三十年的水族教师陆永康,报道了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十六年的布依族代课教师李兹喜,报道了大山深处的文字活化石水书,宣传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绿色的都匀,采访了历史厚重的天翻地覆变化的瓮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了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黔南。
三
伴着一条碧江的悠扬涛声,文人们豪情万丈地为生命而歌。
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在顽强地生存,证明自己,展示自己,表明自己的存在,其实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孔雀灿烂地开屏,在森林里展示自己的美丽,雄狮蓬勃竖立自己的鬃毛,炫耀自己的威猛。杜鹃啼血鸣唱,把喉咙都唱出血来。太阳鸟在异性面前翩翩起舞,卖弄风骚。杜鹃花似火,梨花如雪,油菜花金黄,桃花粉艳,各有各的特色。文人们也在努力展示自己,人类的展示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多彩得多。这群人热爱写作,用优美的文字彰显世上还有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古往今来的文人走着同一条疲惫凶险却前程辉煌的路。作家才情的涓涓细流汇成天下文章的美丽长河,永远地灌溉中华民族,也灌溉人心。黔南每一个文化印记的背后都立着一些鲜活的文人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呐喊;这就是生命的倔强。说到这里,我把眼光收回来,聚焦到都匀。
都匀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作家们能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信息闭塞,消息不灵,每年能有几篇好稿子冲出去,已经非常不易,作家们那种坚守难能可贵,苦痛自知。反过来讲,能够自投发表的文章,的确是好文章。是少量的“任人唯贤”、“慧眼伯乐”的好编辑发现的好文章。大量的文章却被世俗恶浪般的疏忽和关系网所埋没。每个杂志社,每天有上千篇来搞,自投稿被选用刊登的概率极低。都匀的作家辛苦耕耘,辛勤收获。每年都有一些好作品问世。杨启刚全景式生动描写黔南长顺“背篼干部”工作和生活的的报告文学《背篼干部:穿行在麻山腹地》被《贵州日报》以全开大报通版的篇幅刊发,重磅推出。反响激烈,回声嘹亮。孟学祥的散文《唱歌坪那些记忆》我也比较喜欢,文章朴实真诚地表白了对一种民族文化消亡的忧虑与痛心,是一段很有责任感的心语。顾先福的散文《夕照坡脚寨》,如诗如画的风光与如情似梦的语言交相辉映,张扬了黔南苗家的美丽与淳朴。丁玉辉近年来创作势头很猛,收获颇丰。2012年冬,中国散文年会暨优秀散文颁奖大会在京召开,李存葆、梁晓声、陈奕纯、鲍尔吉•原野、王宗仁等一些实力雄厚的作家作品获奖,都匀作家丁玉辉的《绿色在喀斯特高原流淌》冲出黔南,获得嘉奖。丁玉辉与李存葆、梁晓声、陈奕纯、鲍尔吉•原野、王宗仁等同台领奖。他的散文明显地倾向亲情友情爱情,文脉活络,感情真挚,语言精美。字里行间奔腾出人间真善美。读来给人愉悦,给人享受,给人启迪。
四
都匀的作家,大部分是单位里的骨干,平日里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也义务奉献承担着单位里许多文字工作。伴着剑江的涛声释放才情。奉献是愉快的。我想起三件事来。
2012年《夜郎文学》杂志增刊隆重推出《大山的脊梁——“背篼干部”精神作品专集》。刊出了州内外37名作家、诗人、音乐家和剧作家创作的反映黔南州长顺县“背篼干部”精神的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快板小品、歌曲等作品49篇(首),全方位地歌颂“背篼干部”背着背篼,翻山越岭,深入偏远村组为群众办实事的感人事迹。都匀市作家协会杨启刚、沈雪、吴英文、剑江之鱼、吴治由、伍亚霖、班雪纷、朱朝访、沈茂昀、顾先福、陆绍芝、吴胜梅、蒙富春、杨萍、蒋红梅等16位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诗歌和散文作品入选发表,彰显了都匀作家诗人艺术创作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感。好几位作家为了写好散文,背起行囊,专门去了遥远的长顺,与背篼干部一起翻山越岭,为老百姓送种子送化肥。
在黔南欢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里,黔南州要举办一台文艺晚会,各行各业都想展示自己,各单位的写作高手都拿出了绝活,而黔南州公安局以一首长诗《我们是人民警察》获得一等奖,作者就是在州公安局工作的女作家班雪纷。我写的抒情长诗《摘一片灿烂的阳光》由都匀二中中青年教师深情朗诵,很荣幸,也获得一等奖。
在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和黔南州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黔南州2010年‘抗旱魔、献爱心、保民生’抗旱救灾捐赠晚会”,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主办的“‘黔南骄傲’2012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等以及黔南州公安系统“抗冻救灾保民生总结表彰大会”等等重大活动中,都有都匀作家撰写的诗歌作品,作为这些重大活动的主题朗诵诗,成为这些重大活动的主题灵魂。
“蓝天已经让流云让路,芬芳的百花在阳光下歌唱,山川大地诉说历史的苍茫。万里云天正敞开宽广的胸怀,真情迎接涅槃新生的凤凰……”这是我不久前为一所重点中学迎接高一新生文艺晚会写的大型诗朗诵中的几句。当几位学校领导走上舞台,激情澎湃地朗诵我的诗作,我仿佛是站在蓝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美丽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我,万道金光像母亲的手轻抚着我,我竟然嗅到了太阳的香味。
踏着剑江这条“母亲河”的碧浪清波,作家们乐观地为生活而歌。凭良心讲,当今的世界,八音乱耳,七色迷心,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静下心来,拿起手中的笔,敲打叮叮当当的键盘,写作,著文,说来委实不易。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话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而作家们,是把别人打麻将的时间用来创作;把别人勾心斗角的精力用来写作。有几个兴味相投的文人聚在一起,闲暇中聊聊国际国内大事,谈谈人生,吟诗作赋,也别有乐趣。于是文人们有了自己的组织,由作家组成了作家协会与写作学会的群众性组织。他们有计划地到山寨村落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浓郁的风景名胜采风创作,为和谐家园而歌。地方党委、政府也非常支持。因而,成就可圈可点,作品赏心悦目。到目前为止,都匀市有不少写作精英成为贵州省写作学会的写作骨干作家,每年都应邀到全省一些县市采风创作,尽心尽力为多彩贵州做宣传,马不停蹄地参加“走遍夜郎故土”的浩大工程,迄今为止,都匀市的作家已经参加写作完成了《五彩金沙》、《绿色锦屏》、《丹青赤水》、《乌蒙毕节》、《仡乡务川》、《大美平塘》、《和美瓮安》、《乌江明珠思南》、《千里苗疆门户三穗》、《名城遵义新区汇川》、《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中国酒都仁怀》、《中国萧笛之乡玉屏》、《中国屯堡文化之乡平坝》、《竞技之乡麻江》等丛书的写作。就在2012年,贵州省写作学会组织省内作家、学者及都匀本土作家30余人到都匀的村村寨寨采风,为都匀写了一本散文集《绿色都匀•山水桥城》,歌颂美丽的家乡,圆了作家们一个美丽的中国梦。这本书被都匀市委市政府作为资料收藏,并印刷数万册,将赠送给每个来都匀投资、旅游的尊贵客人。
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人三五好友聚会是一种乐趣。我的思维又拉回来,回到丁哥举行的文人晚宴。文人聚会要喝点酒,记得那天喝的是红酒,每个人脸上荡漾着葡萄般晶亮的红光,侃侃而谈。酒的作用下的交谈很有真诚之美,不说假话,酒精刺激下抒发的内心世界往往是真实裸露,而我只能笨拙地像猎人追赶山间急速奔跑的兔子一般捕捉美丽的故事。我也很想真诚地向圈外圈内的朋友们诉说都匀作家自己的故事。
文友们说到了沈雪,在黔南州公安局工作的美丽的女警官作家。一段隽美的爱情故事像剑江流水一样奔涌在我的心间。不会有人想到,因为写作,沈雪与爱人相见相识,从网上走进现实,从陌生走向知音,从迷茫走向坚定,从瞬间走向永远。那份爱,那份情,渗透在热爱写作的夫妻二人的字里行间。我读沈雪发给我的描绘她和老公结缘的爱情往事,读着读着眼泪就流出来了,我作为男人,很少流泪,而当我手捧沈雪的文章,泪,却止不住。是那么一天,沈雪因为写作上网,在茫茫人海中,与现在的爱人小吴认识,小吴是新疆一个县城电视台的编辑,他们业余都在一个计酬文学论坛上写作。小吴爱写小说,因为写得好经常被论坛加为精华,沈雪时常去跟帖。有了共同的话题,交流多起来,从工作到生活,他们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渐渐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不知不觉中闯进了两人的心灵深处,彼此有了一种牵挂!那时沈雪已经是单身母亲,而小吴确实未婚的阳光帅气小伙。沈雪开始出现顾虑,准备“撤退”,而小吴却发起了冲锋,火力越来越猛。多次向沈雪解释他对人生,对婚姻的看法,有一天,沈雪无意中向他提及,家人在给她物色“另一半”时,小吴坐不住了,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沈雪能接受他,他就辞职来找她,来照顾她和她的儿子!2004年圣诞节前一天,小吴果然辞职,从遥远的新疆,携着简便的行李,挟着满身的风雪,由虚拟的网络世界走进了沈雪现实的生活里。沈雪公安局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班加点,办案出差几天不回家是常事。有一天,她忙到很晚才回家,刚一开门,便看到给儿子洗完澡和衣服的爱人,坐在炉子边一针一线地缝补儿子一条裤档绽线的裤子。拿针的动作虽然不是十分熟练,但却十分用心。沈雪泪流满面,分明看见丈夫一针一线的编织爱情。
我很敬佩老作家黎明轩,近几年来笔耕不辍,一部接一部地撰写影视剧本,精神可嘉,也很平易近人,不管是谁,只要同他谈起电影创作,那热情就高涨得像沸腾的火山。那天我们无意中在一起吃饭,他说他正在创作一部反映独山抗战题材的电影,正为取名字发难,问我们取什么名字好,他初步想了,叫《梦里水乡》,不太满意,让我们给他参谋参谋。好谦虚的一个老人。我最初认识他是从他的纪实文学著作《中国远征军》开始,这本书气势宏大,深度挖掘中国开赴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抗日志士的民族精神,文笔流畅,读来感人肺腑,让读者仿佛来到60年前饱经苦难的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浴血战场,共同感受生死存亡;仿佛又看到日本军国主义者疯狂的狞笑和法西斯军队残暴践踏亚洲肥沃的原野和中国广袤的大地,肆意蹂躏亚洲各国人民的暴行;仿佛置身于苦难深重的亚洲人民奋起反抗的义举中,泪流满面在一批批热血儿女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中。他就是这么一篇一篇挖掘黔南的革命历史与文化,默默地奉献。好几次听说他的剧本要拍电视剧了,我还开玩笑说想在他的电视剧里扮演个“群众甲”、“路人乙”,但搞去搞来又没有音讯了。他从来不因丰收无望而放弃耕耘。
朋友们说到了邓守强,这是一个热爱写作、热爱都匀的学生,六年前,他加入都匀作协时是中学生,现在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法律系的大学生。其实他不是都匀人,都匀作家协会有凝聚力,吸引他执意从龙里来到都匀,要求加入。不会有人想到,都匀市作家协会的会徽,就出自他之手,设计得美观、庄重、寓意深刻。邓守强从读高中时,就负责都匀作协的网站,办得有声有色。现在他在北京,就把网站带到北京,继续在读大学的课间为都匀作家服务。他一到北京进入高校,就组织成立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社团——中国青年写作学会,并当选中国青年写作学会主席。看来剑江并不吝啬,也滋养着像邓守强这样的热爱写作的青年的才情。
我还要激情奔涌地说一说一个都匀作家的真诚朋友——冉隆甫,自从1998年,刚刚20出头来到都匀,就与书结缘,与文学结缘,与文人结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顺着古人一句笑谈的牵引,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冉隆甫。他来到都匀打拼不到20年,在都匀安了家,文章成就了他的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也为都匀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汗水、爱心、聪慧、才智。他创办的“学府书店”越办越红火。他也为都匀做出了贡献,接收了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农业人口等成为店员,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生意好了,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多次参加为灾区捐款,赞助作家协会的文化活动。他经营的口号是“帮助他人,提升自己”。他还开辟一块园地专门卖“黔南本土作家”写的书,他用行家的眼光评价说,黔南本土作家写的书质量很高,只是许多人没有发现。他为人朴实、善良,说话和蔼。和他说话是一种享受,你不会有任何顾虑,他懂得幽默,时刻会听见他爽朗的笑声。
其实,作家们自己的故事也同他们笔下的小说一样丰富多彩,酸甜苦辣,韵味隽永,而这一切的源泉是剑江。
剑江滋养着作家们的才情。
尹卫巍,生于1958年11月,笔名声威,大学本科学历,曾任贵州省083基地4110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人事教育处副处长。现为贵州省都匀二中高级教师。著有散文集《人间苍茫》。曾在《文汇报》《神剑》《中国铁路文艺》《贵州作家》《贵州日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共计600余篇,约150万字。其中,散文《跪向太阳》入选中国散文学会编辑出版的《2006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端午之魂》被浙江用作初二统考试卷,散文《响水流泉落花来》《深闺碧玉四方滩》《腾云驾雾上金顶》获贵州省第三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文学类二等奖,短篇小说《红色情话》获贵州省第四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文学类三等奖。选登在中国作家网的散文《夜色清凉》被贵州省贵阳市用作“2012年贵阳市中考试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都匀市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