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乌蒙山,滚滚长江水。
在盘县境内,没有哪一条河流可以让人如此魂牵梦萦。
在盘县境内,可以谓之为江的也只一条:拖长江。
每一次沿拖长江走过,我都会从车窗里静静地注视着缓缓流动的拖长江,细细地观察拖长江的水是变清了,还是又变浊了。拖长江成了我们每一个喜欢清新大自然人的牵挂
今年立春过后,那种轻风不起,碧空万里的小阳春天气,一夜之间被一扫而光,尾随而来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我又下意识地往车窗外看去。这一看,让我平静的心里涌起一股激动的潮水,禁不住脱口而出:哇,多么清的江水!
那是一条清可见底的河流,洁白的浪花,在轻轻地飞起,又轻轻地落下。
在一些柔缓的河段,你甚至可以看到浅蓝色的河面。
裸露的河床上,海滩清净,洁白的鹅卵石零星分布。
两岸麦苗青,油菜花金黄。
我在心中暗暗窃喜,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拖长江啊!
我的惊叫,让车厢里南来北往的旅客侧目。这不怪他们,他们只是一个个匆匆过客,他们不清楚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河流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呀,你何必大惊小怪呢?
火车到达柏果,一扭头,就与拖长江分道扬镳了。
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拖长江属珠江水系,是北盘江上游主支流之一,流域干支流总长187.5公里,主河长80公里,流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
拖长江的源头在红果沙砣的莽莽群山之间,一缕山泉,自高山上哗哗流下。一路欢歌,汇聚了无数的鸟语花香,汇聚了无数的涓涓山泉,流经沙砣村纤陌纵横的田间,在树丛间流淌,在怪石上突奔。由泉到溪,由溪到河,由河到江,一路欢呼雀跃,飞向远远的北盘江,飞向远远的珠江,再汇聚到她最终的目的地:辽阔的大海。
《盘县特区志》描述:拖长江发源于上沙陀,沿老黑山东麓,由南向北流经下沙陀、盘关、土城、益底科、天生桥至阿其多出境汇入北盘江。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托长江流域环境秀美,民风纯朴,素有“小江南”之美誉。这里有一首民谣可看出昔日的梦境。
拖长江畔好地方,
山清水秀赛两广,
上顿吃的白米饭,
下顿喝的鲜鱼汤。
那时的拖长江该是如何美丽的一卷长画:一江春水向北流,两岸杨柳依依,河中有顽童戏水,河边有村妇浣衣,树荫下有老翁垂钓。
可是,这样的美景不长,拖长江的噩运来了。
“自盘江矿务局各生产矿井建设以来,特别是矿井投产以后,河水受到严重污染,水呈棕黑色,煤尘煤粉含量高,水质由中性转为酸性”《盘县特区志》。
一条河的污染有多么严重,你去问一问沿江居住的村民,你去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随便在河中央用石头围成一个围堰 ,那黑如油漆的泥煤就可以沉淀一大片,有人甚至用捞起的泥煤炼焦炭,码在公路边销售,据说有些人发了大财。
一条清清的江水,一夜之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条粗黑的狂龙,愤怒地翻滚着,嘶吼着,羞惭地注入了北盘江。
受伤的拖长江。
哭泣的拖长江。
顽童们惊恐地跑回岸边、浣衣的村妇端起木盆惊慌地逃回家中,站在院子里心中咚咚跳个不停,垂钓老翁不得不收起鱼杆,狠狠地跺一了下脚。
这样的污染一直持续到21世纪。
每一次从老家到单位,或是从单位回到老家去,无论是坐什么车,拖长江犹如一个忠诚的伴侣,都会伴我走完大半个旅程。透过车窗看着泥沙俱下,浑浊漆黑的江水,我的心中隐隐地痛,也感到无比的困惑。
怀着对大自然真诚的爱,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治理拖长江其实非常简单,它的污染源无非两种: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我们从沙跎源头一路检查一路管理起,杜绝所有污水流入,拖长江一定清澈透明,碧波荡漾。
我也深深地知道:要杜绝那些沿岸的工厂不排污水,要杜绝所有生活污水不排入拖长江,谈何容易啊!
这就要看看我们的决心。俗话说:人怕狠心,树怕翻要根。
最终,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决心和希望。政府部门花费了巨资用于取缔非法排污的落后小企业,对沿线的煤炭洗选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处理,循环使用。环保部门、沿途各乡镇的政府也积极行动了起来,严密监控,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无数的人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我们的拖长江从来没有边样地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与投入。
这条伤痕累累的江水,这条哭泣了三十多年的河流,它的伤口正在慢慢地愈合,正在悄悄的变化。哪怕有一点点的变清,都是欢喜若狂的喜讯啊!
在清清的拖长江两岸,有新植的杨柳。在二月的春风中轻轻拂动,像少女柔柔的裙。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呤着一首春意盎然的古诗,恍然如梦。
在梦中,我信步来到阳春三月的拖长江畔,两岸麦苗青青,绿树成荫。白墙青瓦的幸福民居排列齐整,隐约可闻村中鸡鸣狗吠之声。
一江春水向北流。
江水清澈见底,游鱼碎石,列列在目。
岸边杨柳依依,河中有光腚的顽童戏水,河边有村妇浣衣,树荫下有老翁垂钓。
一圈接着一圈的漂流伐,自上游晃晃悠悠漂来,随波逐流沿江而下。飞舞的水花,晶莹剔透,打湿了少女五彩的长裙。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