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雨濛濛的周末下午,我专门前往拜谒贵阳市东扶风山麓的阳明祠,追寻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先生的身影和足迹。
我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从18岁开始,我便知道了王守仁先生的英名,但真正近距离走近先生的遗迹地却是28年后的今天。阳明祠位于贵阳市东山路13号,占地总面积约64亩,建筑面积约30余亩,此祠是为纪念王守仁先生1508年至贵州修文悟道、1509年到贵阳讲学而建立的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后几度重修,1995年10月被列为贵州省爱国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路边石阶走进一座白墙灰瓦翅角飞檐的院门,便是阳明祠。门口有管理人员值守,凭身份证登记免费参观。我进祠内参观时只看到一对年轻情侣,与旁边东山路上车来人往的嘈杂喧嚣相比,偌大的阳明祠内是寂寥冷落的。
阳明祠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体,呈三级台地倒梯形状依山而建,整片建筑的中轴线正对上方如等边三角形顶角的苍黛的扶风山尖的扶风亭,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祠内路径逶迤,殿廊相连,除了院墙为砖墙,房屋全为纯木结拜,朱门花窗,斗角飞檐,白脊灰瓦。古雅的明清建筑群与林木葱茏的数百年参天古柏、银杏、皂莱、冬青、丹桂、翠竹相辉成趣,清幽宜人。有石桌石凳,专供游人休闲娱乐。还饱藏历代名人的诗作、书法以及一些珍贵的楹联、碑刻、书画等史料,文物荟萃,让人观赏品味。古朴的建筑,优雅的环境犹如一幅恬静的风景画。浓浓的古韵,清新的意境,令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明代。
寒风啸啸,徐徐掀起我怀远思古的幽情,冬雨濛濛,缓缓开启我寻圣访贤的心灵之旅。上了两重石阶梯,在第三级台地边缘中间有一面“扶风”白色照壁,照壁前是一块面积宽广的长方形石板广场,广场右手便是阳明祠。阳时祠由王阳明生平展——桂花厅、学术展——享堂、贵州碑刻精华——曲径碑廊的正气庭组成一天然小四合院。享堂正中,塑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坐像。先生仙风道骨、面容瘦削、叠腿端坐,双目微闭,若有所思。两侧为先生手书:“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木刻对联。殿堂外碑廊有王阳明手书《矫亭记》和家书文稿及燕服画像。王阳明生平展分为立言、立德、立功三个展室。我踩着脚下的木楼板,徜徉在空寂的展室内,缓缓游走于展墙的每块展板前,研读着关于先生的每一个文字,凝望着一幅幅图画照片、一步步地访寻先生当年的身影。二个小时的参观和感悟,先生光辉的生平事迹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稽阳明洞,故人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非但精通儒、佛、道,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生而不凡,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十二岁时,王守仁就读师塾。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老师教导他要把读书考状元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事,他却不屑一顾:考状元就是人生的第一要事么?我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立志做圣人!这志向何其高远,但他后来竟然做到了,成为中国历史上与孔子齐名的两大圣人之一。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弘治二年(1489年),为寻求成圣之道,十八岁的王守仁拜谒礼学大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程朱“格物致知”之学,并告知“圣人必可学而至”。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中举,赐二甲进士第七人。弘治十七年(1504年),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