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晋(1791年――1851年)原名津,字析木,号西桥,浙江省义乌县稠城湖湖门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应贡生试,浙江督学侍郎汪由敦发现陈熙晋的文章立意高远,论述无懈可击,系奇文也。汪督学很赏识陈熙晋,认为是少得的人才,便向朝廷推举为优贡,还把他所藏的书全部提供给陈熙晋阅读,陈熙晋的学问便有大的提高。第二年陈熙晋考取镶黄旗教习。道光五年(1825年)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不久调普定任知县,任职期间因领运京铅完成圆满,加升一级。先后任贵州开泰(今锦屏)、永从(今从江)等知县以及广顺州(今长顺)知州。保举卓异,题陞都匀府知府。道光二十年(1840年)迁任仁怀直隶厅(今赤水市)同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调湖北宜昌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母亲逝世,丁优归里。咸丰元年(1851年)病逝。
陈熙晋在贵州仁怀直隶厅任同知近三年(1840年2月――1842年12月)的时间。那时的一个直隶厅衙署,仅一个同知、一个教谕、一个武职守城参将及两、三名差役等几个人,就管理整个厅域的一切工作。而决策还是同知一人。其间,他走遍了仁怀厅的山山水水,乡场集镇,掌握了仁怀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置沿革等许多资料;捐资培修城垣;设陛诏、土城义渡;办义学兴设宾兴;创修《仁怀直隶厅志》,全志含建置、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邮传、人物、艺文等12卷。特别是在艺文卷中收录了他撰写的《社稷坛记》、《先农坛记》、《奎光阁记》、《历坛记》、《仁怀直隶厅宾田记》、《夜郎考》、《竹王考》、《符关辩》、《唐朝坝辩》、《辩仁怀为汉符县地》、《乌桕说》、《百谷说》、《荔枝赋》、《之江官舫赋》、《芘照义渡记》、《土城义渡记》、《罗翁八十二寿序》、《原教》、《包贞女传》等详实的文章外,还有七律36首,七言排律14首,五绝62首,其中《之溪棹歌》52首。一个官员除完成常规工作外,能有这样多的作品,可算是政文双收,硕果累累。后人在评说他的为人时说:“为人仁恕简易而疾恶不贷,生平不务声华,惟沉潜经学。”还“其为政好整以暇,常出巡厅境内各临河市镇乡场。”调查民风民情,倾听民声疾苦,写出了朴质无华的诗《之溪棹歌》52首。
要了解陈熙晋就得读懂他的《之溪棹歌》52首。
之溪,赤水河下游的别称,是因为赤水河这段“天然解作波三折,却是之溪学字流。”棹,划船用的一种工具。棹歌,划船时的船夫号子。我从小就喜欢这《之溪棹歌》52首不单是我生长在赤水河边,是因为它的朴质、写实、与民呼喊、坦露心胸的字里行间打动了我。今我已古稀,该对它写点东西了,思来想去,最后我就写篇读后感,浅析一下《之溪棹歌》,权作我对家乡的一位好的守土官员的纪念吧。
《之溪棹歌》是一段赤水河开发史
赤水河有很多名字,诸如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等。在汉书上记载“……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这里就出现了大涉水。晋称赤水河为安乐水。到了唐代,因为赤水河奔流于高山峡谷,一下大雨,就有山洪暴发,冲刮两山的丹霞泥土,奔腾的赤水河便成了红色,水流湍急,滚滚翻波,大滩跌落,吼声震山。在武则天发布的《征云南檄文》中便称该河为赤虺河,把赤水河说成一条红色的毒蛇。明代隆庆年间贵州提学使吴国伦在他的《赤虺河》的诗中写到:“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把“赤虺河”改为“赤水河”。陈熙晋在《之溪棹歌》开篇就记载了赤水河名及河况:
大涉源流志孟坚,郡迁南广忆当年。
符关岂是汾关水,中尉笺经恐未然。
炎荒羁客怯经过,日夜涛声赤虺河。
一自骆丞驰露布,川中风雨至今多。
赤水河是贵州通往四川的大河之一,也是川盐入黔的岸口之一,是京铅和云铜运输的主要通道,是发展赤水经济乃至贵州经济的瓶颈,赤水河的开发治理是仁怀厅乃至贵州民众的希望,是仁怀厅守土官员的首冲要责。自古以来,盐就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贵州食盐以川盐为主。盐价又以运价来衡定当地食盐的价格。陆运价高,河运滩多,贵州的盐价早期为“斗米斤盐”,甚至到“十钟不易一豆”(一钟为六石四升,一豆为四升),乡民怨声载道,淡食者多,有的山民以狗椒来替代盐。为啥出现这样的现象?明代田雯在盐价中说:“来以不易,则值不得不昂,值昂而民之艰食者比比矣。”整治赤水河,开发船运,成了每任仁怀厅的官员的首任。
元代播州宣慰使,在仁怀古滋设行政机构,赤水河有通长江之利,部分自流井的盐,经泸州运到合江,再转船溯赤水河而上,运到川黔交界处鲢鱼溪,然后卸载转陆运,全靠人力运到古滋(今土城)、茅村(茅台)、遵义乃至贵阳。
乾隆八年(1743年)贵州总督张广泗以开通赤水河中上游可以节省铜铅运费,平减运价,济运灾粮,具有多方效益,实为黔省无穷之利,多次上疏。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请帑金34012两,疏通赤水河道,经工部议准实施。同年十月动工,次年闰三月竣工。疏通了天鼓岩到鸡心滩河段68滩,盐船可达茅村(今茅台)。1747年张广泗调任川陕总督,1749年因征讨大金川之乱无功被朝廷处以极刑。《之溪棹歌》是这样来记载这段历史的:
天鼓岩根蚁棹无,疏河方略未全纾。
金钱四万当年请,付与行人唱鹧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