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土司衙门
这是309省道,像一条长龙幽幽的从州府都匀那边向我们这个县里的边陲之地蜿蜒盘旋着延伸而来,打一个屯后又仿佛无可奈何、懒懒地往另一个县—惠水方向爬行。
省道旁,一个叫抱管乡大平司仅有百十来户人家颇不起眼的布依寨子,总让我接二连三的造访,三番五次的流连。是我在繁杂的工作之余,难忘追忆曾经的时尚、曾经的文化。
寨子依青山而建,青山因山顶卧着两块酷似古时官府大印的庞大山石而被寨民称之金印山。寨前是贵州南部山区典型的坝子,一片平平整整给数千人口提供粮食的广袤良田,纵横阡陌不下万顷。坝子尽头依然是连绵的满目苍翠的青山,山上一片茶园透着茶香。山脚是一人工灌溉水库,库水清澈泛蓝,碧波荡漾。时不时会有三五个垂钓者在这里修身养性。
以往这一坝良田,农民栽种的油菜会在春天里随着春雨的一次次浇灌,春风一阵阵的吹拂,春雷一声声的炸响而舒展身姿,似一个个十八九岁的少女笑盈盈地绽放着灿灿的花朵。秋天里,累累果实尽现田野里金灿灿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如今,景象已经发生变化。种油菜、水稻的收入与其生产成本比例太过失调,故而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蔬菜产业,或是反季节的大棚蔬菜。从这坝良田之间横贯而过的309省道给已形成规模的蔬菜产业的高效益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这却让昔日绚丽的田园风光不再依旧,失去了唤起我们产生无限遐想与充满激情的光华。
尽管如此,似乎是有了不可推脱的约定,我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来到这里,来到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地方。
机耕道上,一拨又一拨大汗淋漓勤劳、亦不乏欢声笑语的男女庄稼人或抬或挑地将田里水灵灵鲜红铮亮翠绿欲滴的西红柿、黄瓜、青椒、茄子运到公路旁集中装箱至那一、二十吨的大卡车里,发往千百里之外的大都市。
偶尔也会遇到三二个上了点年纪的布依汉子扛着犁耙撵着大把朗走在一块块水田间的田埂上,做着他们一生都丢弃不下的传统庄稼活。
看着这一路风景,我和同伴们来到一栋古董般的老屋前。
老屋的年岁已长,长得连寨中最老的老人都无法说出它的年龄。岁月的沧桑使其已老态龙钟、破败不堪,仿佛再也经不住更多风雨的侵蚀。但它却似那老百姓说的弯弯的扁担,一年又一年地依然支撑着它咳咳喘喘的身躯,迎来一批批虔诚的访者,也似乎在等待着有枯木逢春的那一天。
来访的人们无不徘徊在老屋周围,抚摸、审视、拍照▪▪▪▪▪试图寻找些许遗迹里可供挖掘提炼的蛛丝马迹。
现存看得见、摸得着分布在寨中方圆百亩左右的几处老屋其实算不上宏伟,每栋也不过二百来个平方,是否是古衙门正殿说不清楚,倒是两旁配的厢房、书房还看得出来。九十余平方的天井镶嵌着八十公分左右的青石板,方方正正的。其余的建筑均仅剩一个老屋基,还可以看得见基石,每颗基石都不少于三五百斤。传说中的虎圈、水牢具体在何处,无不是在推测之中。老屋山墙古色古香的外装以及花草图案却还清晰可见,还有距离老屋百米远两棵千年古柏树上悬挂的清朝时候铸造的大钟无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丰厚遗产。
这是不多见、记忆已经风干的历史遗存。人们凭着一本本地方志书上的那几页那几行难懂的片言只语,以及老屋残存的瓦片、山墙、雕刻着花瓣的窗棂、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房梁、叽叽嘎嘎着响的大门、风化斑驳的基石、刻着“积厚流光”“慎司无广”的木匾甚或那一座座坟茔、碑刻来搜寻、思考、还原过去的景象。
我常常于风清月明,满天星斗,蛙声不绝于耳,秋虫呢喃之时惆怅于五平方米书屋,就着一壶云雾老粗茶,细细吟听月光小夜曲,翻阅一本又一本的史书、资料,沉思着用我惯有的“一指禅”敲击键盘,将一点一滴的记忆收藏至电脑里,时间一长,收益颇多。
《贵定县志》载,隋朝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朝廷设宾化县,治所在今天的大平司寨。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朝廷设必化州,治所还是今天的大平司寨。明洪武十九年,朝廷设大平伐长官司,治所依然是今天的大平司寨。当时,宋臣因战功显赫被任命为第一任长官,此后宋氏家族世代相袭,至清末光绪年间拨钱粮归县后才废除。大平伐长官司宋氏土司治理时间长达510年左右。
据诸多史料分析,水东宋氏在贵州的活动与记载起始于隋末,本是汉族,系微子之后,由于长期与西南土著杂处而与苗、布依等族同化并得任世袭土司。宋开宝元年(969)二月,晟(宋景阳)同堂弟发询(宋景通)受命灭后汉。开宝六年(974)八月授武昌都总管招武大将军。开宝八年(976)广右(今贵州广顺)、都匀等处诸夷作乱,晟(宋景阳)又受命出证。朝廷至此设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都总管(蛮州即今开阳),接管了唐德宗时任命的宋氏先祖宋鼎为蛮州刺史时的地盘。此后便世代为水东宋氏,与水西安氏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河东由宋氏统管,河西由安氏统管,平分政权。此后数百年,宋氏或因功或世袭任宣慰使、宣抚司长官、安抚使司同知等职。宋景通后裔亦以军功先后入黔袭龙里大谷龙、小谷龙、虎坠三司,宋景阳后裔则袭乌当喇平落坝司、瓮安草塘司、贵定密纳司、新添司、大小平伐司、麻江岩下司、乐平司,共为十司。
至此,在我们面前,一个庞大的土司家族活动的脉络开始渐渐清晰起来。在大平司寨一户土司后裔宋家华家里,我有幸看到了抗日名将宋思一将军亲手编撰的《黔中宋氏》,厚厚的五大本,叠起来足有一尺来高。在这套族谱里,我找到了土司七司八印之说的答案。也极为宋将军深厚的文化素养,过人的敬业精神,永恒的民族大义所折服。
是年,宋景阳有七子一婿共执事,便为七司:喇平司(现乌当地区)(存孝)、草塘司(现瓮安县草塘镇地)(存弟)、麻合司(现麻江县地)(存礼)、乐平司(现麻江县地)(存义)、平伐司(现贵定县地)(大、小平伐司)(存廉)、把平(现龙里县地)是宋景阳之女(存耻)婿萧青良驻军地。故而大平伐长官司是水东宋氏的近支。
又有如下史料还可印证大平伐长官司的存在:其一,《贵阳府志▪贵定志稿》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大平伐长官司蛮酋的娘(音笛亮)率其户十万来降,土官三百六十人皆请朝。当时,大平伐长官司统领的属下长官司有平伐(今贵定地)、小平伐(今贵定地)、小程番(今惠水地)、上马桥(今惠水地)、贵竹(今贵阳地)、丹平(今平塘地)、把平(今龙里地)、平浪(今都匀地)、乐平(今麻江地)等四十六个长官司。其二,《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6、页8:“贵州小平伐长官同舍人宋斌来朝贡马。”“赐贵州小平伐长官司舍人宋斌等钞、丝、纱罗、绢及罗绢衣有差。《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卷15、页4:“贵州大平伐长官司土官长官宋英遗头目陈文贵来朝贡马。”其三,《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430页14载:“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议……自虾蟆塘、养马寨、大、小平伐司并为四营,大小平不等,以十里为哨,新募八百名合旧兵为二千二百名为三千人,分布三百里内,足扼全黔之要矣。”
在距抱管乡大平司五里路程的卜明寨(曾为古驿道客栈、古战场),一罗姓人家围墙基石上镶有一块石碑。石碑记载,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贼匪猖狂,大平伐长官司官印被害失落。后卜明寨罗明珍(布依族)拾得,即送还大平伐长官司宋氏长官,因罗明珍扶印有功,宋氏长官即对罗明珍“给照”(意为表彰、嘉奖),并要求“凡我子孙俱宜舍家之礼相待,不得有负”。后传,宋氏子孙经过罗明珍家门口时,均下马致礼。这一史实,说明布依民族的高尚品德,也证明当时宋氏长官实行德政,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戴。
经过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水东宋氏随着奢安之乱的平息与水西安氏一起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由于诸多特殊的原因,水东宋氏的结束,并不代表土司制度在贵州大山的彻底消亡。大平伐长官司的终结却是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的事了。有喜爱研究地方事物的方家专习土司历史,统出自1371辛亥年自宋臣起,至1859己未年宋广才此,共22任期。一些地方天高皇帝远,文化落后,交通信息闭塞,又延续了许多年,以至于很多地方一旦有了文字依据,乡民们便吸取教训,将之刻于石碑上广而告之,土司做土皇帝的好日子才成为风中的落叶—无影无踪。
(之二:古驿道、营盘)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