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聊斋志异》上有个故事:一位隐士,擅长鉴别书籍文章的好坏。他的方法很特别,就是将书或文稿烧成灰,然后闻其烟,烟清香者优,浊臭者劣。这样鉴别书和文章的方法听起来很玄乎,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来,也自有其道理。我们常说好文章脍炙人口,就是这个意思。曹雪芹著《石头记》,开篇即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人发表文章,或是书商和出版社推荐发表文章时,说是“以飨读者”,这个“飨”也是有味道的。我们看到一个人读书着了迷,废寝忘食,就说他书读得津津有味。如果是一字一词细细地品读,叫“咬文嚼字”,如果随便浏览一下,不求甚解,就叫“囫囵吞枣”;读好故事“趣味横生”,空洞无物的文章读罢“味同嚼蜡”。看来,书确实是有味道的。
书的味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尝到了。我5岁读小学,开学那天,从学校捧回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爱不释手,从此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从读书到教书再到机关工作,几十年来我没有一天离开过书。虽不敢自诩博览群书,也算得一个嗜书如命的人。童年时代,家里贫寒,无任何藏书,唯一可供我读的就是从学校领回来的课本。每当捧回新书,兴奋得连饭都忘了吃,在昏黄的灯光下,总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回想那时,我对书的渴求是何等的强烈啊。那种如饥似渴的感受,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后来,读了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才明白真正想读书的人无书可读,而那些不读书的人却拥有“七略四库”、“汗牛充栋”的藏书,这种矛盾,原来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
因为饥饿,吃什么都香,俗话所谓“‘饿’好吃”。那时,一本残破的《封神演义》,一本缺了上卷的《西游记》,或是一本《水浒传》、一本《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七侠五义》、《悲惨世界》、《复活》……,就足以让我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读得如醉如痴,昏天黑地,直到眼冒金花不肯抬头。我那时尚不知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孔子虽然品味的是《韶》乐,但于书的味道,几千年来,恐怕也没人能超过他的感受之深的吧。
过去人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人们以为惟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可以入仕为宦,当官做宰,光宗耀祖,显亲扬名,高人一等。于是,千百年来无数甘愿忍受“十年寒窗”之苦,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的读书人,终身也无法摆脱为科举应试,为功名利禄读书的陷阱。于是就有了范进、孔乙己一类迂腐的读书人,他们读书的味道如何呢?那一定很“酸”。于是也就有了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故事,甚至定要“头悬梁,锥刺股”,痛苦不堪。这般读书的滋味,我是不敢尝的,因为那书的味道一定很“苦”。难怪有大学生拿到毕业文凭那天,要当众宣言:从此不读书!其实,“酸”和“苦”并不是读书的真味。
记得在什么书上读过一则故事:一个人通宵达旦读书,读至精彩处,就拍案而起,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喝酒,每诵读一篇好文章,就浮一大白!这故事直令人神往。于是,我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读李诗是能读出浓浓的酒香味的;同样,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觉得菊香淡淡,读“稻花香里说丰年”能闻到稻香阵阵,读“人闲桂花落”也有桂馨隐隐;鲁迅的杂文辛辣无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弥漫着荷的清香;还有善本古籍的古色古香,国学经典的原滋原味,世界名著的异国风情……,这些,就是书的真味吧。另外,“书”还有“书信”的涵义,情书的甜言蜜语,家书的温馨关怀,朋友之书的深情厚谊,也都是书的真味吧。可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书香醇厚的书信却少有人写了。生活在今天的人实难体会古人“家书抵万金”的味道,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古人追求“雪夜闭门读书”的乐趣,试想那场景:一杯清茶,一盏孤灯,一窗风雨,一介书生,围炉夜读的滋味是何等美妙啊。古人还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是深得读书三昧的话。我也想借此设喻:读经如品国宴,其味正也;读史如享盛宴,其味厚也;读诸子如食粤、川、鲁、淮、浙、闽、湘、徽诸菜系,其味醇也;读诸集,特别是文人笔记、札记一类,如品尝各地风味小吃,其味丰富而且别致也。
我们常常责怪当今青年不读书,其实也不能全怪青年。因为除了时下社会功利主义泛滥,读书无用论抬头外,如今的出版物能否算“书”都成问题。不要以为现在的出版业空前发达了,市场上除充斥大量的纸版书外,还有五花八门的网络电子书,但真正能叫书的有多少?其中有真味的书又有多少?绝大多数都是文字垃圾。不仅读之无味,味同嚼蜡,甚至还遗臭贻害青年。是人都敢出书,谁还敢恪守“开卷有益”的古训?特别是青年。我们常常看到单位订的报刊、杂志、图书,通过邮局怎样打包寄来,又怎样被原封不动地当废纸卖掉---这真是当今青年不读书的最好的注脚。
钱锺书说过,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这部大书的味道如何呢?
【编辑:杨汝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