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明天会更美好(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楷    阅读次数:9918    发布时间:2014-02-14

——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现状摸底调查报告

 

一、历史背景

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其历史,可谓岁月悠悠,往事悠悠。上坝完小诞生的时间大概是70年代,人们不会忘记,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在上坝的大塘边矗立着几座砖瓦结构的知青房。知青全部返城之后,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在知青房里应运而生了,从此房里传出了阵阵的朗朗读书声。

在上坝完小就读的学生送走一茬又一茬,教师换了一批又一批。鼎盛期,教师就有20多名,学生将近500名。不知何故,学校与镇完小三番几次合了又分,分了又合。到1985年才成为独立体的一间完小,而且是以教学点形式矗立到现在。

二、学校现状

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建校于1985年9月,距镇完小、政府所在地有3公里,距村所在地也有3公里。完小邻近镇中学(现已改称县第六中学)。土坪村由原来的大田村、杨柳村、光辉村合并,服务区内人口约有6000人。学生来源:一是本村学生就读,二是外村(含群江、新乐、新洪、石志、联合等村)的学生就读,三是外乡镇学生就读。因镇中学升格为正安县县直属中学,即第六中学,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学校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教学楼1栋,砖混结构。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运动场约500平方米。教室有6间,每间教室约40平方米,办公室1间,约30平方米,保管室1间,约30平方米,厕所1间,约40平方米。学校无实验室、教师寝室、微机室。单人课桌凳300套;图书672册,生均4.6册,仪器61件。

学校现有班级6个,教师有12人,在校学生有17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在学校教师中有高级教师1名,其余基本都是一级教师。学校情况大概如此。

三、机遇和发展

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面临着发展,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学校经历了几番风雨几番修葺。先是简陋的知青砖瓦房,接着是比较毛糙的教学楼,再接着是重修现在教学楼,这说明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尤为可喜的,上坝完小位邻正安县第六中学,这无疑给上坝完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给上坝完小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困难。外村学生就读有之,外乡镇学生就读有之,学生来源于四面八方。可以这样说:到此读书的学生积极踊跃,生源正出现蓬勃向上的态势。

上坝完小仅六间教室远远不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从以后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寄宿式学校的建成将消除当前学校存在的不足。学校应有微机室、综合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学生寝室等,而目前我们所说的微机室、实验室、学生寝室是没有的。学校要发展,如果离开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可谓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从目前上坝完小的生源来看,学校学生仅有173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打工浪潮的冲击,父母携子女外出就读;二是私立学校灿如繁星,呈现公平竞争;三是自身内部管理不力;四是计划生育严重制约着人口的增长。五是群江完小和牛都完小生源急剧下降等因素。如果说回归自然,这些是短暂的。中央对西部实施大开发的英明决策,无疑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可谓大有作为。当然,学校发展离不开和谐氛围,离不开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四、思路和策略

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只有137个学生。当今上坝完小也有173人,这说明发展是给上坝完小带来了许多机遇和许多希望。上坝完小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校的上方有一个大型水库,与学校挨着的就有一个中型水池,而水池或多或少地局限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就学校而言,仅凭一幢教学楼,一间厕所,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一旦学校要升格为镇级第二完小或村级完小管理模式,那就必须与发展接轨。土坪镇是我县有六万人口的大镇,由于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特别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自然要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各间学校的发展趋势。上坝完小也立足自身实际来认识发展,描绘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的蓝图已摆上议事日程。

针对上坝完小实际,上坝完小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不容置疑。生源就靠当地的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实质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考虑是否要创建校中园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五、结束语

我曾经在此工作过,其情况我也比较清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用于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的发展是比较贴切的。外村、外乡镇前来第六中学就读的学生中,就有哥带弟、姐带妹的现象举不胜举。形势非常喜人,明天会更加美好。这就昭示了正安县土坪镇上坝完小教育的明天定然是丰硕累累,兴兴向荣。只要解决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教学的明天,定会是前景辉煌、光辉灿烂。我们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会早日到来。

发展是硬道理,生源是生产力。多举措、多渠道、多办法,把上坝完小打造成寄宿式的完全小学,不断挖掘教育资源,众志成城,群策群力,上下齐心,共同谱写教育美好的明天而孜孜以求。

 

清明时节

 

每到清明时节,我都要回家为父亲扫墓。

父亲十五岁时便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曾历任H县C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区教育办公室主任、兼区完小校长。但他没有逃出“十年浩劫”的灾难,令我哀痛。

“文革”期间,他成了死不悔改的走资派,挣扎在但丁笔下的“炼狱”中。那时,姐姐哥哥们不准上学读书,被同学们无情的轰出教室。父亲在心里万分难受,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为我们买了一群鸭子,让我们照管着。

在那如晦的岁月,他每晚写检查挨批斗以及交待材料都要写到夜阑人静,拖着十分疲乏的身体,父亲为此百思不得其解。

父亲深知生命之树即将要倒塌了,那时,他患着严重的肺病,可他在我们面前,似乎装得若无其事,还逼着我们玩,引我们笑。但没过多久,在一个凄清寒冷的冬夜,即1969年年底,父亲还是无可奈何地撇下了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母亲久积在心中的痛苦及辛酸,如江河决堤般倾泻而出,哭得肝肠柔断。

每逢清明时节,母亲总要带着我们伫立在父亲墓前,静默许久,敬祭哀思,像是对父亲倾诉四十多年的缕缕思念。

年华易逝,岁月蹉跎。弹指间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个寒暑,母亲乌黑的秀发中,一下子平添了许多花白的头发,唯一能使她深感欣慰的是,我们一家人都继承了父亲生前未了的教育事业。若是父亲九泉之下有知,他该是何等的欣喜,他可以瞑目了。

让历史永远记住他﹙她﹚们吧 这件事,我得从父亲去世说起。 在我未满6岁的时候,我父亲于69年年底,顶着“死不悔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离开我们的。我是在缺乏酽严父爱的情况下,由小学、初中、高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路走来。 我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是怀着无限惆怅、壮志未酬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走时只有三十多岁…… 就这样,在我未满十八岁这个年龄,就开始了子承父业的教育事业。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这意味着我从事教育工作,就从这一天开始了,自然而然地生出许多感慨。 说实在的,从参加教育工作至今,不知不觉也有将近三十个寒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进了渐趋成熟的壮年,鬓发微显花白,这说明我不在属于年轻人这个范畴。每想到这些,怎不令我激情满怀,心潮彭湃呢? 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利用刚参加工作的热情,一边工作,一边写点文章之类的东西。 由于我性格直率,不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致我写的东西多数成了报忧不报喜的角色。但我认为忠言逆耳,苦口婆心都是对人、对社会有一定的鞭策作用。在《遵义教育》刊发的篇什比较多,92年度被该刊物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同时,部分作品也在《正安报》、《遵义日报》、《贵州教育报》上发表。直到现在,同行的朋友仍为我.为《遵义教育》这本教育刊物劈了两个栏目而议论不已。原因是,是我的两篇文章,才出现这两个栏目。一个是《民师专页》,一个是《远山的呼唤》,这些已成如烟往事…… 有时,我偶发奇想,很想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一些东西汇编成集,算是对我年轻时代的一个交代吧。其中有在报刊上发表的,也有因某种原因未能发表的,都被陆续地选了一些进来。恕我冒昧、直言,包含的方面比较多。从被选的东西来看,不难看出,我从一位民办教师,几经周折,颇费工夫,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公办教师。以致曾任学校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是像我一样的许多民办教师,支撑起我县乃至全国教育的这一片蓝天。由此步履艰辛,铭刻着许多民办教师的青春痕迹。这些,历史会记住民办教师们不朽的丰功伟绩。 当然,有人曾经这样问我,你是否有后悔的事吗?我因当学校领导而放弃写作,以致默默无闻。但我可以这样说:我不后悔,我很幸运。…… 当然,也有许多民办教师,因其他原因,自愿离职或生老病死等等,而未成为公办教师中的一员。但民办教师在当时报酬极为低廉的情况下,不计个人得失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共和国的教育史册上,不会抹掉“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环境而产生的称谓。 让历史永远记住他﹙她﹚们吧﹗

 

【编辑:杨汝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92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