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花与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邓有民    阅读次数:10300    发布时间:2014-02-13

我每每看到灼灼的桃花和繁华如雪的梨花,心中便充满了春天的喜悦。喜悦从何而来?一是书本,因为从古至今,书中描写春天的词语极其丰富,美好而令人愉悦。阳春三月,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百花吐艳,桃红李白,花香鸟语,怎不令人欣然?二是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繁花似锦,观姹紫嫣红,睹国色天香,赏心悦目是自然的。

记起小时,站在老屋院子里那棵大梨树下,春风拂面,头顶雪白的花瓣片片飘飞,“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那时不知道“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但那种“落花人独立”的情景总是让我心醉神迷。后来读《红楼梦》才明白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是大美女,而是一位遗世独立的大才子。

那时常走山路,一到春天,路上就会遇到野花丛生,不论是一大簇一大簇开得蓬蓬勃勃,泛着露水散着馨香,一大朵一大朵白的黄的红的山花;还是杂生在青草丛中像晨星一样稀疏,给人以冷清和孤独,一小点一小点蓝的紫的绿的野芳,都让我十分愉悦和感动。我最爱到屋背后木杉河边去采一束刚打花骨朵儿的黄花(我总疑心是水仙)插入水瓶置于窗前的条桌上,晚上在梦里看见花正悄悄开放,“花、花、花!”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翌日清晨看那花果然开了,心里莫名的激动,莫名的兴奋。这也许是我最初对于生命的直觉吧。

后来,我去一所乡间中学教书。春季开学,金银花随后开放,我常于家访的路上采来一束,插入水瓶置于书案上,则不论是伏案批改作业还是恬然入睡,都能闻到金银花那淡淡的清香。正是这淡淡的花香伴随了我八年的教书生涯。回想起来,那段默默无闻、不知名利、宁静淡泊的日子,恰如开在山野里的金银花一样幽香而诗意盎然。

但花并非只开在春天。“八月十五桂花香”,香气馥郁的桂花就开在金色的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桂花不单是花形如籽实且颜色金黄。夜晚,坐在桂树下纳凉,花香似夜色如水泻般四处充溢,如果你的目光穿越树梢,看远天澄清净碧如洗,中天一轮明月,突然流萤三点,蛙声四起。一时间花香、月色、蛙声溶在一起,相得益彰。正当你耽于声色而难以自拔时,一阵清风拂面,顿时让你神清气爽,仿佛有参透玄机的感觉。于是你背手踱步,想起春天里那位独立于花下的少年,你才觉得“光阴似箭”,不觉发出昔人所发的一声叹息:“逝者如斯夫!”这时一只乌鹊“呀”的一声惊啼兀自向南疾飞,羽翼扇起一条黑色的弧线画在幽蓝的夜空上。仿佛听得诗人低沉地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金刚经》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偈语此时在你的脑海里电光火石般地闪现出来。或许,这正是秋夜的神秘?

时光飞逝,许多人和事都随着时光一起走远,就像搭乘一列飞驰的火车。突然,一位古人迎面走来,他本是一国之君,却成了阶下囚;他不擅理政治国,却精于书画,谙于音律,长于填词。他被幽囚于汴京,整日郁郁不乐。夜晚,月亮出来了,月色如水泄一样包围了他的囚室,冲破窗户泛到他脚边。他突然想起昔人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窗外仿佛有蛐蛐叫。他站起身将耳朵紧贴窗纸,却隐隐听到了远远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听着听着,不觉泪流满面,声音哽咽起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许这是一个感伤的题目,恰如人生的底色。但也并非没有明快的颜色。那年深秋,我去青藏高原,这样写道:“我也许不只是陶醉在那色彩斑澜的秋色里,我完全是沉醉在那简约而高远的秋天的意境里。”是的,那高远大气、敛肃明快的景象,正如修养深厚的人到中年时的气质。赏月只在秋天,秋月是淡泊的,宁静的,又是多情的,饱含诗意的,因此才被历代诗人钟情。

于是,有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大气;有了“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自信;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雄浑壮阔;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景;有了“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闲情逸趣;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追索惆怅;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旷达……而杜甫写“月是故乡明”;王维写“明月来相照”;刘禹锡写“湖光秋月两相和”;王安石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秦观写“夜月一帘幽梦”; 柳永写“晓风残月”;李清照写“月满西楼”; 袁中道写“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朱自清写“荷塘月色”……

这些吟唱月的诗词无疑给人生增添一抹温暖的底色,才让你徜徉今生,不忍离去。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7187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