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难免曾经爱过一个人、喜欢过一个人、敬重过一个人、崇拜过一个人。但由于社会的因素、家庭地位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种种原因,你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表达,不敢说出来。
而这个人当然并不是你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妻子或丈夫,或者是哥哥姐姐,或者是弟弟妹妹,或者早就与你分隔两个世界的父子或母女,或者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或者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不能生活在一起的家人。
特别是每年的春节。想想在不同的年代,过的春节都不一样。
70年代前的春节。记得是我小的时候,要是吃上一顿红烧猪肉和白米饭,围坐在一张四方桌上,穿上一套新衣服就是很不错的家庭;要不就是鸡蛋加面条也是只有客人走后留下的,父母才情不自愿地给我们吃;可父母是从来不用这些来给自己补充营养的。就像吃回锅肉,当客人走后,就得马上放入厨柜,下次有客人再来才又在桌上可见到的一种,这种菜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桌面菜。
那时过春节除了吃就是盼穿新的衣服,偶尔有一两盒小火炮。但这个年代特别有年味,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的一起过。穷是穷了点,每个人心里就是那么的融洽,那么的团结,那么的真心,那么的有亲情和友爱,那么的开心快乐,这些都是出自内心的。这不像现在,信息一大堆,除了名就是利,让人活得实在是累,特别是网络游戏,把我们年轻一代弄得个个神魂颠倒,失去了和谐之健康成长,变得心躁气浮之傲蛮。那时的女孩追求男生就是要穿军装的,谁家有个当兵的,那一定是提亲的媒人跌破了家门。这还好,多少女人为了不惜代价嫁给保家卫国的英雄战士,也算是人间过节的一道亮丽风景。
后来长大了,就盼着过年有更好布料的新衣服穿,不再是小时的统一中山装,这时多少有些变化,有的是学生装、有的是小军装,特别是小军装,那时可是要很富的家庭才有的,穿在身上就显现出你这家人在当地的地位和富有,走在路上或街上就像现今的大名歌星,别提有多兴奋。这时的年味或多或少就有些变调,特别是农村和城里人。城里好多人这时瞧不起乡下人,因他们有工资有待遇有吃不完的饭和肉。乡下生活虽进步了不少,还是跟不上城里人的生活水平。此时的城乡差别正式拉开了距离。过春节城里人放烟花,乡下人放鞭炮。城里人吃鱼,乡下人吃肉就是这个时期。所以这时的女孩长得好看的都被城里的亲戚看中后介绍给这个那个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留在乡下收割水稻插秧播种了。
这时,已经是80年代初期的春节了。老家生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好转,因为集体生产走上了高盛时期的轨道,农村的倒补户基本没有了,每家过春节最少也有准备一些年货,就像香烟,春耕每包用8分钱就可换得,土酒1斤5毛钱,粮和肉及布还要用票证加很少的钱才能换回,至少没小时候那么奇缺,在物质上多少有些存余,生活可谓正开始走向红红火火。但在这时,常常听到大人讲,准备过年的肉不见了,时不时家中会少这少那的,每家每户觉得不是很安宁,因这种事在80年代前是完全看不到的。这就是后来才知的被“偷盗”了,偶有带大圆帽的在乡下做些调查,好是威风,那时我父亲是社干部,还接待过这样的官员,很是羡慕,当时心想要是我长大了能当上这样的官,可为家人争光不少。这些年过春节总要提防这个那个,生怕哪天客人来家里没肉端上桌招待。
进入90年代,过春节好多人都为了生计奔波,不过回家过春节仍是每个人,或者是每个家庭的大喜事,因为看哪家的小孩有能力挣的钱多,寄回来的钱越多,说明这孩子越有能力,这种人往往在春节的每一场酒席上讲话最大声,喝酒也是最多的,也是最受敬重的,同样要求帮助带乡亲们出去也是最多的。这多少还有点亲情和友情,在一起,常常问:你们那边差人不,把我某某亲人带去,发点财,不会忘了的。就这样,都在追求物质上的利益了,我就是在这样的年代被出卖下海的。可如今还是两手空空。
2000年的春节,那是同学聚会上的一个亮点,让我的感受从“不自在”变得“厌烦”。
那年,正准备结婚的同学家辉第一次带着女友参加聚会。既是老班长又是聚会组织者的家辉说开场白时,一位事业得意的同学插话:“老班长,以后咱同学聚会别每个人对份子了,挨个掏钱太丢人,这次聚会所有的我全部包了。” 享受,没了从前精神上的东西,读书无用就是从这时开始突显。
从那以后,家辉再也没有组织过聚会。而每到春节,一些“混得较好”的同学却越发积极争着组织聚会,并承诺自己“包场”,聚会的地点也从当年的小饭馆变成大酒店、度假村、高档会所。
这时过春节,有的开名车,有的骑摩托,饭桌上谁用的手机更高端,谁穿的衣服更大牌,谁抽的香烟更名贵,谁发给小孩的“红包”份量更重。虽然没有直接比较,但是明摆着的差距让人越来越别扭。 家辉说,十多年的同学年会,饭桌上,“忆当年”的越来越少,“比现在”的越来越多,聊天中,真情实意的感觉越来越淡,吹牛摆阔的意味越来越浓。亲情友情逐渐消失和淡薄了,名利越来越变得更现实和重要。
春节假期,各色同学聚会成为人们怀念青春的方式。然而,人是境非,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当“致青春”变成名利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节“恐聚族”感叹“相见不如怀念。”所以,今年的春节,我只好让小孩回家,因为老家还有我年迈的父母,让家人在这样的气分中度过了这个春节,原本属于亲情的爱只好深深地埋藏于心底,更愿能得到父母的谅解。我不是不能回家过春节,只因我很怕回家给同学们在一起。
外面,灯火阑珊。以前车辆停满了小区所有可以停放的地方。如今,偶有一两声车鸣声,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只有灯光把夜晚打扮得像白天一样,甚至比白天更增加了许多的神秘感。很远的鞭炮声似乎在告诉我,春节来了,春节来了!
人流匆匆,车流不见,多少陌生的面孔,划过我眼前。我常常把家的概念理解为两个字,那就是“母亲、父亲”,这样的理解也许有些偏颇,但对我来说,却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过去,无论回家的路有多么难、多么艰辛,无怨无悔!知道有人在远方为你守候、为你牵挂,浮现在你脑海里的那一幅图画,永远就是那样地温暖。如今,真的希望那样的画面再现,定格成一盆熊熊的炭火,始终映照着父母欣喜的脸庞。
今天,我就像回到宜宾老家一样,好像我的父母亲还在一一批改我想要发表的作品,好像在给我寄送样报时又写上鼓舞和激励的言语,这言语中充满了满满的爱。这种爱就像恋人之间的那种,也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总之就是心连心的那种,离不舍,放不下,见恨晚,融在一起的美好感觉。
如今,我们已经顶替了父母的位置,在期盼中守候航班的信息和列车的时刻表,短信与手机的欢呼和叫声取代了好多话语,远远的视频替代了月光下站立的身影,虽有声有色,却怎么也找不回童年过春节幸福的感觉。
城里人被防盗门封锁着生命,失去了大自然的恩赐;乡下人失去了土地的依赖,却怎么也听不到雄鸡的叫鸣;我们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没了来时的方向和憧憬;依稀停着的几辆小车,就像失去勇士的斗志;流光溢彩的大道上,有很多被碾碎的理想和梦境;整夜不息的歌舞声,把我们的思想带入了另一个梦幻的世界;只有那零点报时的钟声,才敲打着我们已经被春节失去了儿时的记忆。
我们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沾沾自喜地消耗着人生岁月。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每一个人都在梦境之中,有梦的日子真好。
此时,我真想牵着父母亲的手,走过春节,那星星点点的腊梅花,躲在夜的深处,寒风中,我依然会感觉到那飘来的暗香和充满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的烟花里似乎还飘着去年的梦境,今年的我却已不是去年的心情。守夜是老家传给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守候过年之夜就像守候着家的真爱和虞诚!
守候一个人靠的就是有一段情,守候一个人的一生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耐心,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爱!这世间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默默守候一个人,甚至终身守候着我们的这份真挚、这份真心、这份真爱、这份真情!
所以,只有释放自己淤积多年的情愫,才有了将父母之爱藏于心,愿天下的父母都在这个春节快乐开心,健康幸福!
【编辑:周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