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苗族踩山节的敬仰之情,我真诚拜访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苗族踩山节传承人古哲金。他用质朴而纯挚的语言,向我们揭开了川南苗族踩山节的神秘面纱。
素有“川南门户”、“鸡鸣三省”之称的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坡,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聚居着苗族同胞30000余人,是四川省苗族人口最多的县。广泛流传于叙永县境内的苗族踩山节是当地苗族同胞独特的、自发纪念其始祖蚩尤的传统今日,是一种群众性民间节庆活动。也称“踩花山”、“耍花山”、“跳场”。
“踩山节的起源,还要从远古时代说起”,传承人古哲金告诉记者。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蚩尤与炎、黄二帝在巨鹿展开大战,蚩尤战败,苗族祖先被迫从黄河中下游迁入长江中下游,其中九黎部落入居洞庭湖地区。据《叙永县志》记载,叙永苗族古称“三苗”,为九黎部落之后,初为散居,明朝末年由洞庭湖大批迁居川南赤水河流域—叙永县南面分水、枧槽、麻城、合乐等高寒山区。入川以后,苗族同胞为纪念祖先蚩尤,决定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居住地附近的山包或林间举行踩花山活动,逐步演变成现在的踩山节,此习俗距今已经延伸四百余年。
踩山节期间,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和各族友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围着场地中高高竖起的花杆载歌载舞,举办杂技、斗鸟、斗鸡等比赛,相爱的青年男女对唱情歌、互赠信物。。。整个节日洋溢着洋洋喜气,充满着欢歌笑语。
踩山节最神圣的是立花杆。花杆选材和安放十分讲究,花杆一般由高大挺直的杉树和柏树做成,杉树为男,柏树为女,古代多将柏香枝条捆绑在杉树杆上,象征男女合一交媾之意,现代只是剥去枝叶和皮,在杆上捆扎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把花杆装饰的五彩缤纷。花杆需腊月选好,采伐的人正月初一天不明就上山,在树下烧香跪拜后才能够采伐,采伐后装饰好,抬到族中选定的踩山处,由族中选出的“花杆头”,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太阳出来前将花杆载在最高处。花杆载好后就是祭花杆,花杆下设祭坛,摆放着香、烛、纸钱、酒、肉等祭品,祭祀由掌坛师主持,族中人按照老、幼、尊、卑在祭坛前行跪拜礼,焚香祷告花杆神保佑族中健康长寿、人丁兴旺、遇难成祥。祭花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求子女许愿,许愿者带香、纸钱、酒、肉等祭品,献与花杆神,并将自己愿望告诉掌坛师,向花杆跪拜、作揖,掌坛师用竹制的卜具进行占卜,给许愿者答复,如果事后如愿,必须在踩山节上还愿,生子者,以公鸡还愿;生女者以母鸡还愿。祭祀结束后,族中人围着花杆,手牵着手,吹起芦笙,跳起舞蹈,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和睦、子孙安康、生活美好,从而拉开了踩山节欢快、喜庆的序幕。整个立花杆活动,表达了苗族同胞对生殖文化的崇拜。
踩山节最欢快的活动就是芦笙舞。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和友人一起,手牵着手,吹起芦笙,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苗家幺妹穿戴着苗族小姑娘特有的服饰,端着苗家特酿的包谷酒,唱着悦耳动听的祝酒歌,笑脸如花,深情款款地将可口的美酒送到友人面前,友人每喝下一碗包谷酒,就会迎来一阵欢笑。渐渐的,整个芦笙舞现场就形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让人其乐融融、流连忘返。
踩山节最令人神往的是领略苗族青年男女独特的婚恋方式。在古代,苗族中流行着“抢亲”的习俗,苗家阿哥在踩山节上看中了某一个苗家阿妹,就让自己家里的女性亲属或亲戚,将该阿妹拉回自己家中,给这个阿妹吃好的、穿好的,服侍非常周到,千方百计阻止阿妹回家,用真情打动阿妹的心,让阿妹心甘情愿地答应嫁给自己。阿妹答应后,男方阿哥家才委托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去阿妹家提亲,女方阿妹家同意后,通过苗族特有的婚姻习俗“三回九转”,这对小恋人方能结为连理。阿妹在阿哥家小住期间,阿哥绝不容许强迫阿妹和自己同床,如果这样做了,会被人看不起而被人笑话。现代,苗家男女青年多数通过对歌的方式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双方中意后,就选择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互赠信物,主要是相互赠送腰带,传递爱慕之意。随后,男方才委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踩山节又承担起了现代月老的特殊作用。
踩山节最激动人心的是各种竞技表演。节日活动非常注重群众的参与性,将耍杂技、爬花杆、斗牛、斗鸡、斗鸟、赛马等竞技活动引入其中,既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又给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只要你参与,都会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活动的佼佼者,除了会得到活动组织者的相应奖励外,还会被苗族同胞誉为英雄豪杰。
现在的踩山节,已经不在局限于苗族同胞的节日,而是方圆百里的民间盛会,苗族同胞原始的蜡染服饰、棉麻制品,现在的金银首饰、日常用品都可找到销售的市场。现在流行歌舞、民族传统舞蹈、民间杂技、魔术、武术都可找到展示的平台。整个踩山节洋溢着民族团结和睦,商业购销两旺,人民吉祥幸福的普天同乐景象。
采访结束时,传承人古哲金向记者表达了对该节日传承的担忧:“现在的年轻人,连苗语都说不全了,更不要讲把这个节日完整的传承下去。我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采取可行的措施,深刻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切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力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杨汝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