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重温儿时读书梦(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朱余水    阅读次数:8913    发布时间:2014-01-24

儿时家贫,常眼巴巴地奢想有朝一日能吃上一小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和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除此之外,深藏在心底的一个最大的梦就是什么时候有钱了让我到镇里的新华书店好好挑上几大捧书,躺在床上美美地一饱眼福。

有一年,父亲带我到镇上拉豆腐渣,一转眼却不见了我的人影,父亲急出一身汗,他没注意到我在距豆制品厂不远的新华书店玻璃橱柜前,正贪婪地看得起劲呢!那里面花花绿绿的图书煞是诱人!有《少年文艺》等杂志,有《陈真》、《霍元甲》等“小人书”(连环画),当时连学费都要去求老师减免,父亲哪有钱给我买这些!我眼泪汪汪、万分不舍地跟着父亲回了家。“再穷不能没知识,再苦不能苦孩子”在那时能有多少人有底气讲这样一句话!

从那以后,我便暗暗地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买许许多多的图书看个够!

高中毕业后到城里打工,拿到工钱从没想到买点大鱼大肉改善伙食或是挑几件有模有样的衣服提升一下自己矮小的农民形象,而是直奔新华书店,坐在一大帮神情专注的孩子中间,捧着一本精美的图书如饥似渴地啃起来,《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名著,直到进城打工,才有机会一遍遍看下来,看后不过瘾,便买了这些名著的缩微本带回宿舍,一有空就拿出来沉浸之中,儿时的读书梦直到今天得以实现,个中酸涩滋味真是一言难尽。

工余不少人都在谈房子、谈车子、谈票子,那些离我似乎太遥远,还是手边一本本飘着墨香的新书更能滋润我的心田。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愉悦,读书使人远离庸俗与无知,“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挤出全部的工余时间读书、看报、“爬格子”。

沈从文、余秋雨、刘心武等众多文坛大家的文章,我曾一一浏览过,夏俊山、季修甫、刘伯毅等本市作家的作品,我更是偏爱有加。凤凰古城、扬州小巷、烟雨江南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那么令人心驰神往,而一旦读到那些反映旧社会百姓悲惨境地的佳作,我的心情也会变得很沉重。众所周知的那篇《河豚子》里讲述道,一家人无法活下去,父亲想用河豚子结束全家性命,他不忍心见到家人惨死之状,独自借口有事外出,小孩久未吃鱼,欢呼雀跃直嚷要吃,患难与共的妻子心疼丈夫,一定要等他回来一起吃,哪知河豚子煮的时间太长,没了毒性,全家无恙,最后一句:真的连求死也不得么?!具有怎样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读过这样的好文章,岂不抱憾终生!

书是良师,是益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位有机会有条件读书的人倘能做到“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去读书该有多好!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人似乎越来越不屑于读书,家里的装修极尽奢华,就是没有一丝书卷气,下馆子、洗桑拿,动辄成百上千,就是舍不得买区区几十元钱的书籍,给自己的精神荒漠增添一点点绿色,滚滚红尘里,越来越多的人真是穷得只剩下钱了。

苦过才知道珍惜,如今床头柜里、写字台上到处是我未看完、未看够的书,人到中年,许多方面都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每次拿了工钱,我都喜欢去新华书店——我永远的精神家园,逛上一大圈、坐上大半天,挑几本喜爱的书带回家。那里清静,墨香清幽,远离尘世的暄嚣与功利,能有机会一补儿时无书读的缺憾,真是莫大的幸福,我要一直读下去,一直读到读不动为止。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平淡艰苦岁月中一道最迷人的风景线,儿时最为神往的开心事。

儿时家贫,自己没有令人羡慕的“小人书”(连环画),家中没有电视机,想看“小人书”,只能低眉顺眼地向家境好地孩子借;看电视,拉着妹妹乌灯黑火的走上两里多路,去邻村一户人家看,那时的电视多有看头啊!《再向虎山行》中的“锁喉枪,枪中王,枪中锁喉最难防”,一度令我痴迷不已,再后来放《霍元甲》自己曾偷着练过几回迷踪拳,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惩奸除恶的大侠。

想不到在那年头,竟然还有比电视更好看、更能吸引人的。有一天傍晚放学后我正在沟边替队里放羊,我得一位好伙伴,满头大汗地找到我,满脸惊喜地说今天晚上有电影。我一听赶紧拉了羊就往回跑,到家搬张小凳子,抓起两只玉米饼就和他向喇叭响地地方使劲奔。

泥场上已有不少地小孩在大呼小叫的,我的天,这个屏幕可真够大啊!两旁用毛竹载在地上,一只大喇叭热火朝天震得人说话都听不见。好不容易熬到天黑,泥场上早已挤满了人,后来的人挤不进去,有的攀桑树,有的爬草垛,忙得不亦乐乎。

那是一部经典战争片《地道战》,狂妄凶残得日本鬼子被游击队炸得一大群孩子开心大笑,平生第一次看战争题材得影片,可真过瘾啊!我兴奋了好几天,才平静下来。

从那以后我特别留意向别人打听,哪儿有电影看,一听说有电影,浑身就有使不完得劲。最远的一次竟然跟在大人后面跑到十几里路之外的地方去看。

那一次看的是《闪闪的红星》,机智勇敢的潘冬仔一夜之间就成了我们这一帮孩子心中的偶像,拥有一颗红五星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还好,退伍回来的伯伯帮我圆了这个梦,他送了我一枚塑料红五星,我当宝贝般天天带在身边,晚上睡觉就把它藏在枕头下面。

不管是酷暑盛夏还是三九寒冬,露天电影营造的气候石斛都是“反季节”的:夏天没有了地面上蒸腾的热气,有的是清凉;冬天没有手脚冻得发麻的寒气,有的是温暖,大人们聚拢在一起,坐着自带的板凳,以平日少有的好心情互道家常。最快活的莫过于各家带来的小孩子,捉迷藏、扔泥弹,泥鳅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人们不时直着嗓子,把自家孩子的小名喊得山响。

那时得电影大多是黑白得,放映质量也不高,一架十六毫米的手提放映机,不时发出“卡卡”的喘息,一阵风吹来,画面的人物、背景马上拉长或变扁,尽管如此,可我依然不觉得有什么欠缺,银幕上是黑白的,可在我眼里却是五彩缤纷的,银幕上的英雄东摇西晃,而我感到的却是坚定昂扬的。《地雷战》、《战上海》一直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循着电影的引导线,我也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的孩童心灵也在简单的对“好人”“坏人”的判断和爱憎中,懂得了许多朦胧但却终身受益的道理。从最初的黑白电影到后后来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我深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路看过来,露天电影,那段让人质朴、让人真诚、让人魂牵梦绕的岁月,我竟然陪她走了三十多各春秋。

前不久,从乡下家里回城,天已黑透,路过一新村,正好碰到一场露天电影,我赶紧停车,找处空地,坐在一大帮神情专注的孩子中间,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别提有多幸福了。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294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