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对我一直存有一种很神秘的诱惑。那种若即若离的诱惑,首先来自乾陵选址时而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
相传,高宗病逝后,武则天诏令当时闻名朝野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二人遍游九州,半年后回京交旨,都说把陵址选在好畤(今乾县)的梁山上,武则天便派使臣同去察看。
到了梁山,竟见二人不约而同一起走到主峰半山腰停下,指着一块地方,都说是自己选定的地点。使臣见状就问以何为证,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钉下一枚银簪。当把土刨开后,令在场人无不惊奇:原来,李的银簪正巧钉在袁所埋的铜钱方孔之内。也许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武后才最终决定把陵址选在梁山;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才不时勾起我要访古觅踪的好奇。
盛夏里的一个午后,阴云密布着天空,却总不见半点雨星落下。在这种沉闷天气下,一大早室内就闷似蒸笼,令人烦躁不安。而室外不时吹起的阵阵凉风,却不停撩拨着我的内心升起一股去逛逛的想法。
这天,也恰逢妻女休闲在家,一说这个想法,便立刻得到她们一致赞同,并立刻准备好要带的饮料,伞具等物,随后坐上由我自驾的那辆老掉牙的面包车,取道关中环线,一路西行而去。
从泾阳至乾陵原本约有百十公里路程,但从关中环线一路过去,也就七八十公里样子。我们路经桥底、王桥、烟霞、赵镇等地,行驶约莫一小时左右,就到了礼泉县北郊一带。原想一直西行,并线西兰路后再达目的地。不料,车因电瓶亏损缘故,在一加油站稍作歇息时,却无论如何也打不着了。幸亏在加油站服务员的帮助下,才将车推着。又继续行进一程后,当行至一个岔路口时,忽瞅见一家汽车电器修理铺。为防备车子不再抛锚,干脆就开到这家修理铺处,咬牙更换了一个新电瓶,这样一来,心里终才踏实许多。虽因这个意外导致我们的行程耽搁了不少时间,但,好在受到店铺老板的指点,我们直接绕上高速,才算补回了耽搁的时间。
下了乾县高速,因一时无法弄清直达陵园的路线,便就信马由缰般地将车驶进了县城一条商业街中。
驶进不远,忽发现一街两巷竟布满了各种风味的小吃店,不由一时兴起,则停好车子,和家人一起驻足浏览起来。
过去闻听,在乾县的风味小吃中,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素有乾州“四宝”美称,不仅风味特别,且其由来,也均和乾陵有些瓜葛。虽然来时午饭才吃不久,但扎眼看到又有这么多极富特色的美味小吃,则不由不勾起人要品食地欲望。由于,最特色的这几种小吃,均分散在不同的小吃店里,让人无法同时一饱口福,再加之时间较紧缘故,就选了独具特色的豆腐脑一解馋涎。据说,豆腐脑的诞生,最与乾陵关系密切。相传,当年在修筑乾陵时,一些工匠和士卒,常用黄豆磨成豆浆用沸水冲饮。一次,有人不慎将石膏掉入豆浆中,并发现产生凝结。出于新奇,有人就放胆去尝,谁料口感特佳。于是此后,人们就有意在做好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石膏以促其凝结。因其形状酷似脑髓,“豆腐脑”一名则不胫而走。
本来我们一人要了一份,只想品尝一番,但等瞧见端来的豆腐脑后,却全改变了主意。因为端来的豆腐脑,不仅色味俱佳,且极具诱惑。看着碗里飘满的红油和料汁,就感觉像着了彩的面膜似的,食欲瞬时大增。我用小勺轻轻划动搅匀后,便迫不及待地吞进一口。随着豆腐脑滑爽地流进食道,一股咸辣酸香以及散发着浓郁八角、桂皮等大料的味道直沁心脾。一通吸溜,端来的豆腐脑转眼速见碗底。为了过足口瘾,不得不每人再来一碗,吃至起身离开时,又让店家使专用杯再给封装了三杯带上。
经过稍适歇息,探明了去陵园的最佳线路,就一路飞驰过去。
不到半支烟的功夫,我们就辗转来到陵园遗址。原本只想游览一下主陵景观,谁料,陵园管理处却将门票做了改制,把门票改成了“一票通”。就是说,一票捆绑了所有景点(其价格也比以前提高了几倍),不管你从哪个景点进入,都得购买这种门票才成。如此一来,不管先从哪里游览,剩余景观也不由你不去观赏了。
既然是奔着主陵景观来的,主陵的景色,自然得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游览。
一进主陵区大门,便见一个南北狭长的停车场顿现眼中。车场东边是陵园管理处、宾馆、饭店等休闲设施;车场西边栽了一排茂密葱茏的景观树,挨树往南,是两排古玩店兼进入景区的通道。
随通道拾阶而下,转眼就走上一条气势恢宏的司马大道。宽敞的司马道两边,从南向北依次对称排列着华表、翼马、驼鸟、石马及牵马侍者和侍卫将军的石像,还有闻名遐迩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也在灰蒙蒙地天空下卓然矗立,这些特色石刻给陵园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气氛。当你缓缓走过其间,则宛如行进在戒备森严的金銮殿前,心怀敬畏之意去朝拜在世帝王一般。
我同许多游客一样,来观乾陵不如说是为一睹无字碑的风彩,尽管它的魅力早在许多文字和传说中耳濡目染。但是,能身临其境地前来观赏与感受,我想怕应另有一番韵味。
无字碑座落在乾陵司马道东侧,背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当无字碑清晰映入眼帘之际,我首先被其采用一块完整巨石而雕琢成碑的气势所震撼,更为碑上精湛地螭龙和《升龙图》《狮马图》雕刻纹案而由衷赞叹。但是,也有一些闻所未闻的发现,很是觉得惊奇。
在以前的印象中,我总以为无字碑只是一块光滑通亮的裸碑,碑上就是灰白一片。而当这次零距离与其接触后,竟然惊讶发现,无字碑不仅有字,居然是字满碑身!这是怎么回事?我伫立碑前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几拨导游的串解下,才得其详。原来无字碑当初确实没有刻字,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字则是宋以后的游人所刻上去的。据史料记载,从宋到明,共有39人刻了42节文字,其内容除了金朝人关于修复乾陵的一节外,其余皆为历代官宦游乾陵时的记游文字和历代文人写的吊古抒怀诗词。其中许多,至今读来依然不乏真知灼见和艺术魅力。如明嘉靖年(公元1525年)进士王尚炯送杨遂庵还朝过乾陵时所作的一首诗曰:
无字碑,谁立竖?
李兮唐,
周兮武。
千秋冤结一杯土,
唐家余子不足数,
于阗此意晦终古。
词意嘲弄了太宗以后唐代诸帝的昏庸无能,又透露出作者对无字碑石料来于何处的猜想。
无字碑上的题词,除了用汉字镌刻的那些耐人寻味的诗篇和游记外,在其上方右边,还有一块加了双框且十分醒目的文字。这是由金代人所刻的一段反映当时修复乾陵的文字,大字为少数民族文,一旁注释的小字为汉字。起初,人们误以为这段少数民族文字是金朝的女真文,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了辽代兴宗、道宗帝后的契丹文字哀册,才弄清二者同属契丹文。
驻足凝眸无字碑上的这些文字,不觉忖思,武皇当年树立此碑的本意,据说是一生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之意。而今,巍巍无字碑上,所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为其镌刻的这些文字,不正自然形成了后人对武皇评价的“碑文”吗?如此看来,无字碑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离开无字碑后,因时间关系,只去太平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番,待返身想去章怀太子墓时,陵园已到闭园时间,匆忙之间不免留下几多遗憾。但蜻蜓点水之游,却也聊慰平生宿愿,如此细一盘算,倒也值矣。
【编辑:高毕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