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马家湾集镇的前世今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16358    发布时间:2020-10-04

马家湾集镇位于东西两支由北向南的娄山山脉之间,是共青湖水流入共青坝、龙坑坝和桂花桥方向的“咽喉”。唐宋以来,马家湾这个地方就是人们看山水、娱身心的最佳去处。自杨端入播,杨氏土官长期与水西在偏岩河一带争夺土地,马家湾便成为杨氏土官的前沿指挥所。不!杨氏土官从泸州、合江进入古播州(今遵义),就将他的治所迁徙到马家湾一带,苦心经营了300余年。19431月遵(义)茅(台)大道马家湾至鸭溪段修通,与川黔公路在145公里处形成“丁”字口,马家湾才具有集镇雏形。

马家湾社区是龙坑街道(原龙坑镇)的中心区域,曾属忠庄里第八甲,后几经变迁,19534月才属龙坑乡境域,19619月属龙坑公社共青大队建置。1984年改“社”建“乡”,实行政社分开,马家湾才成为居委会有了自己的名字。200411月,马家湾居与共青村合并为共青社区。201010月,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龙坑镇又将共青社区分设成马家湾、共青两个社区。马家湾社区下辖黄泥一组、黄泥二组、桐梓湾、集庄、马家湾、小井坎等6个居民组。

19543月,龙坑乡人民政府迁驻马家湾,特别是19589月大风暴人民公社建立后,马家湾人流如潮,红透了全国。其间,先后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团中央书记、中共西南局书记、贵州省委书记、农业部土地利用总局局长等来到马家湾视察或慰问干部群众。

19893月共青村(含马家湾)引资200万元,自筹80万元,改扩建马家湾集镇。年底,3条长170米、宽15年的新街竣工。19929月遵义县(今播州区)建镇并乡撤区,原南白区的龙坑、八里、谢家3个乡合并成龙坑镇(科局级),镇人民政府驻马家湾“瓦房店”。这一年,县人民政府将龙坑镇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从此,马家湾成为县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为龙坑镇中心区域。19955月,建立马家湾电视网络接收站,覆盖龙坑、八里街上,用户达800余户,可收看15个频道节目。1997年马家湾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话村(当时属共青村)。

马家湾这个地名的历史并不长,还不到100年,但是算上明清时期的“养马水”、宋元时期的“大水田”。“马家湾”这个地名,历史就比较悠久了,遗憾的是没有文献资料记载汉唐时期及之前的地名。但是,通过某些历史资料的蛛丝马迹,比如“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带领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姓族丁家将入播(古播州),驻军高遥山,‘迳入白锦’,联合当地庾、蒋、黄等大姓,驱逐罗氏鬼族(水西彝族)。在共青湖原址上修筑大水田堰塘,建太平庄,世守其地,历唐、五代十国、宋、元、明,传30代共725年”来推断,马家湾及其附近的“白锦堡”应该是一个古老的“城堡”,至少是娄山关南麓的统治中心,具有原遵义县城(今遵义老城)的政治地位。用今天的话说,马坎关、母氏囤、天井台、马宝山等城堡(或寨堡)都是拱卫白锦堡的卫星堡垒。就连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遵义兵备道卢世安在八里村西侧筑乐闽城,也是驻军防守罗闽入侵遵义。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遵义县城南侧至乌江设有10个邮递铺(驿站),马家湾(养马水)就是其中之一。宣统二年(1910年)1018日,邮递铺归邮政管理,驿递业务结束。1958519日,遵义县邮电局开设马家湾邮电所。19864月马家湾邮电支局成立,积极开展储蓄业务,至2008年年代办业务额近40万元。20045月,马家湾邮电支局几经易名,后改称为遵义县电信局马家湾营业部。

马家湾古名大水田,有元代白成将军的墓志铭为证,清称养马水。从1964年起,马家湾陆续出土的文物有东汉青铜釜、宋代马家湾铜鼓、元代播州郭外大水田居武节将军、管军千户白成镇墓券等。这些文物说明马家湾自汉代起就是一块人烟稠密的风水宝地,完全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城市。后来,由于战争原因,马家湾逐渐沦为一般乡村。清代马家湾只有养马水一个递铺,供过路的邮差住宿。1943年马家湾初具集市雏形后,人烟依然不多。194911月遵义解放时,马家湾川黔公路与遵茅公路交汇处只有三间茅草房。19543月龙坑乡人民政府迁驻马家湾,这才有人在川黔公路两侧修建房屋,逐渐形成了200来米长的街道。195511月组建大水田大队时,马家湾成为乡和大队驻地。1956128日,在集庄王家林召开千人大会,由26个初级社、17个互助组和42个单干农民,组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李兴齐根据党报宣传合作化来势迅猛之意,取名“大风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1月,遵义县大风暴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省地县农村工作样板,人气猛增。1958920日,大风暴人民公社建立,规划马家湾街道建设,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1962年马家湾成为龙坑人民公社驻地,但街道在以后的10时间却一直没有变化。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龙坑公社(包括乡政府)投入资金开展街道建设。至1985年时,马家湾发展成方圆500米范围的小街,聚居100多户人家,近400人。此时,已有粮食、供销、金融、税务、商业、教育、卫生等18个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延伸部门入住马家湾,有集体性质的店铺1家,各类自营专业户23户。19875月,在马家湾背后征地15.6亩新建街道2条,居民住房、商场、公共设施用房134套,建筑面积15072平方米,建成1234米宽的铺面,住进商家102户,户均建房147.8平方米,使老街与新街连为一体。同时,在川黔公路老街连接处的遵茅公路段北侧新建街房,形成富有农贸特色的农村集镇。

19936月,龙坑镇人民政府投资2200万元,新建马家湾农贸市场。1993年,新建的马家湾新集镇投入使用,拥有3条新街和2条旧街。19944月,龙坑镇纳入遵义县城总体规划后,开始兴建天池大街,并将326国道共青湖至210国道交汇段,经由原供销大楼路口至共青湖水管所路口的路段,改由经天池大街至共青湖水管所路口。原共青湖水管所路口至供销大楼326国道路段改建为共青新街。1997年,镇人民政府投资420万元,对天池大街等道路实施路面硬化。1999年,天池大街投入正式运行。2001年穿越马家湾中心区域长8千米、宽36米的遵义大道纳入遵义市总体规划,正式命名为遵南大道。2002118日,遵南大道竣工通车,大道从南白至忠庄,总长10706米,210国道原忠庄至南白段废,改由遵南大道经过。20031月,马家湾旧城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同时开始兴建遵(义)金(沙)路、天池东路等道路。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至2006年建成遵南大道、天池大街、共青新街、还房市场路等街道。街道多数宽1532米,其中车道宽714米。在所有街道中,以遵南大道最宽,达36米,两边行道为6米;其次是天池大街,宽32米,两边人行道为4米。

也就是说,马家湾集镇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其轮廓是2010年以前就完成的,后来只是局部改造、提升或完善。

194911月龙坑乡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时期旧政府时,马家湾只在川黔公路东侧有一栋一楼一底的木结构瓦房(原为地主莫云开的房屋)。川黔公路与遵茅公路交汇处的三岔路口只有3间茅草房。1951年土改时,人民政府依法没收了莫云开家木结构的瓦房为公房。这时,马家湾依然是人烟稀少的“丁”字口交通要道。19543月,龙坑乡人民政府从龙坑场迁驻马家湾莫云开家被没收的木瓦房,信用社、供销社分销店、粮店、饭店、食品站等也相继迁入马家湾街道。马家湾开始热闹。

1958年,在乡人民委员会(原乡人民政府)驻地一侧南面山头修建遵义县综合化工厂(后为氮肥厂)、遵义市砖厂(市县合一,故称),又在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川黔公路西侧北面(今3420厂址)建烟叶复烤厂,这里始有23层砖木结构盖瓦楼房。1961年,马家湾开始赶场,成为农村集市。1963年至1973年,061基地3420厂迁到马家湾,在原烟叶复烤厂废址上建成,修建厂房和工人住宅14130平方米,这里始有砖混结构楼房。1985年,供销社投资在三岔路口新建一幢两楼一底的砖混结构服务大楼,成为马家湾街上新建的第一幢商业大楼(今已拆除、改建为现代化高层商住楼)。1987年共青村集资43万元,在三岔路口以西,原326国道(今共青街)北侧修建一栋钢混结构,集办公、商业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镇内城区修建的第一栋现代化综合大楼。1991年,龙坑乡人民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农民修建街房12533平方米,全部为钢调结构。19929月龙坑镇设立,镇人民政府按县委、县政府批准的城市规划开始建设街房,至1996年在共青村辖区的马家湾修建街房97160平方米。

进入21世纪,马家湾街道建设进一步加速。20031月,镇人民政府投资2420万元,修建还房工程6.3万平方米。20041030日,马家湾旧城改造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20055月,“南湖秋韵”楼盘项目启动,龙马花园、紫金花园等一大部建设项目投入修建。这年龙坑获遵义县小城镇建设一等奖。2007年,马家湾城区7个住宅小区建成投入使用。

1992年至1993年马家湾城区只有共青小学、3420厂子弟学校、龙坑镇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楼大多为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教学环境较差。1998年,镇人民政府根据共青小学位于马家湾北街西侧,地处街道城区中心,改名为镇中心小学。同时扩建为总占地10454平方米,新建教学楼3060平方米,有运动场和绿化带、教学设施一应供全的新校园。2001年,在共青村集庄村民组征地100亩新建教学楼,将龙坑镇中学从共青村小湾组朱家堡迁入城区。以后,随着马家湾城区迅速扩大,城区内的学校也增多了。2006年,3420厂子弟学校被县教育局收编,改建为遵义县第七中学。校园占地1.64万平方米,建有校舍7400平方米。2008424日,遵义县职教中心新校园在马家湾开工建设。校园占地320亩,计划投资3750万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完成建设投资1500余万元。同年,遵义县七中180亩新校园土地在“南湖秋韵”楼盘北侧划定。遵义县第五小学新征地50亩,开展扩容建设。龙坑镇中学并入七中后,七中开始扩容建设。20094月,县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园竣工,共建教学实验楼7934平方米,教学用房78间,学生宿舍楼8060平方米,标准寝室221间,可容纳2210名学生住宿,合计建筑面积近25000平方米。2010年,现有3000名学生的遵义县第七中学,扩容建设成为可容纳6000名学生的现代新学府。20189月开学的四川师范大学遵义新蓝外国语学校,是遵义市委、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的创新型私立名校,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领办、成都新蓝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学校位于马家湾社区,邻近杭瑞、兰海高速和渝黔、成贵高铁,交通便利,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60000余平方米,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师生营养配餐中心、室内运动中心、400米标准运动场、影院式报告厅、地下停车场等设施应有尽有。校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现代、开放、个性为目标,按庭院式空间布局,着力为师生营造绿色、生态、舒适的学习生活乐园。目前有30个教学班1300余名师生。

改革开放前,马家湾旅游设施落后,街中间仅有一家公私合营饭店、一家茶馆、一个理发店。改革开放后,开始在今马家湾城区210国道、326国道修建饮食店、旅栈等20余个。截止于2008年,马家湾已建起宾馆、旅栈、饭店40余家。2012年,由韦宏燕、梅建合资在马家湾转盘处新开设“南海水会”,成为马家湾唯一的洗浴休闲中心。

如果按“田园城市·乡愁播州”来定位马家湾社区的旅游发展和休闲娱乐,将军垴作为马家湾的后花园无疑是极为准确的。居住城区的中老年人,在茂密的林荫道上散散步、喝喝茶、吹吹牛,乃至比划几圈太极拳,确实会心旷神怡。正在精心打造的马家湾森林公园明天将是什么样子,一万二千多居民无不翘首以待,衷心希望能够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游乐园林。

对于一个有40年精彩历史的中心城区来说,要精准描绘它的今生来世,不是四五千字所能完成的。四五千字只能勾勒出它的轮廓、线条或剪影,甚至也难免挂一而漏万。要清晰地了解马家湾集镇的来龙去脉,只有把它纳入遵义历史文化变迁的轨道,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进程才能做到精准而全面。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22888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