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大地·母亲之怀抱竟然如此温暖(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刘喜    阅读次数:10484    发布时间:2014-01-12

2013年元旦前夕,我们江淮大地、长江两岸下了第一场冬雪。

雪虽然不怎么大,但是骤然降温明显。一夜之间,由摄氏2——8°降到了零下4°——3°,天气骤然变得异常寒冷。

下雪前,天空阴沉,小到中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突然刮起一场大风,从东北方向呼啸而来,把树枝上残存的、快要凋零的枯枝败叶刮得纷纷扬扬,四处飘洒。

第二天,风停了,小雨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就在2012年12月29日下午雪花开始飘落,雪珠子夹着雪花飘飘洒洒,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瞬间,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霎时,房屋、树枝、桥梁、涵洞开始积雪,甚至连掉在地上的一根枯枝、一片落叶、或其它什么悬空的、凸起的物体上都开始积雪,由少变多、由薄到厚。但是,奇怪的是大地上却迟迟不见雪花堆积。

经过观察·思考:难道雪花只飞到悬空的物体上,大地上不会飘落雪花?不!这怎么可能!再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才发现:此时,凡是没有与大地紧密拥抱、在空中悬起来的物体上都有积雪,唯有那大地的土壤上,雪花刚刚落下来就被大地母亲怀抱中的温暖融化了。当然,后来、再后来,虽然大地上也有积雪。这是因为雪花的冷却度超过了大地表面的温度的极限而积集起来的。可是,与悬空物上的积雪比较起来,其厚度要少得多。这就是大地母亲怀抱的温暖。

你若怀疑,请再看我们经常使用的电缆、水管等什么的-------凡是埋在地下的就经久耐用;凡露出地面的就会被风化、冻伤或冻坏。不难看出,大地是温暖的,土壤的温度是永恒的。所以就繁衍滋生出许多冬眠动物——青蛙、蛇类和其它昆虫等,春、夏、秋这几个季节在地面活跃,秋后就深藏洞穴,躲进土层深处安稳过冬、睡大觉。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又重新钻出地面,繁衍生息。

可见,大地是温暖的;母亲的怀抱更是温暖的。

有媒体称,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下车后登船过江。因天冷路滑,引桥上的铁板光滑如镜。这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婴儿,一不小心跌入冰冷的江水中。在众人的帮助下,母婴俩很快被救了上来,全身衣物湿透。人们纷纷脱下自己的外衣给那位母亲穿上,但是那婴儿的衣服谁都没带,一时谁也无法给婴儿提供包裹等衣物。当人们把婴儿身上的湿衣服脱下来时,孩子全身发紫、僵硬,大家个个面部严肃且充满同情、怜悯的目光,有人在私下里说,这孩子一定没够了。

尽管如此,但是,这位母亲不管这些,连忙敞开自己的胸脯,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冰冷的怀抱温暖着冻僵的婴儿。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冻僵的婴儿慢慢地苏醒过来了。突然“哇”的一声,从母亲的怀抱了传出来,那位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位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世界上每一位母亲的怀抱都是温暖的。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都是偎依在自己母亲的怀抱里、靠吮吸母亲的乳汁、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长大的。曾记何时? 有谁忘记过自己的母亲,有谁忘记过生我养我的大地?

‘子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这话一点也不假。哪怕自己的母亲再丑、哪怕自己的家乡再偏僻、道路再崎岖、哪怕生我养我地方的土地再贫瘠,也时刻不忘。

有报称,一位长期身居海外的华侨,几十年来一直眷恋着家乡、思念着祖国。他多次提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回祖国、回生我养我的家乡看看,就是一直找不着机会。就在这位华侨八秩之年,终于梦想成真,在家人的陪同下,漂洋过海,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祖国、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生他养他的家乡。

昔日的茅草屋、低矮的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弯曲、崎岖、坎坷的羊肠小路变成了水泥路、砂石路,车辆一直通到家门口。他拉着家人指这、指那;看这、看那。随后,他又带着家人来到自家祖坟山,上了香、磕了头。然后跪在地上,用他那无力的双手抓挖地上泥土。家人发现后,问他:这是干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他要带回一抷家乡的泥土放在身边陪伴着他。说完,他从衣兜里掏出手绢,摊在地上捧起一抷又一抷泥土,然后包起来放入挎包带走。

前来陪同他的乡村干部们也看着好奇,正想问个究竟。那位华侨解释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很难想再回来一次。所以,只好趁这次回祖国、回家乡的机会带抷热土回去,生前用它来养花;死后,用这抷热土陪葬。在场的干部们被他说得心服口服,也深受感动。原来家乡的热土竟然如此的温暖?祖国、家乡,在游子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多么亲情与伟大!

后来听说,这位华侨多次在家人和儿孙面前提出,叮嘱家人:在他百年之世过后,一定要把这包家乡的泥土放进他的入殓器材里,与他一起安葬。他说,有家乡的热土陪着他,睡着安稳暖和。

这就是一位华侨眷恋祖国、眷恋家乡热土的心。

然而,在每年的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身居国外、海外的华侨、留学生等华人,都早早地坐在电视机旁,等待收看收听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聆听中国领导人的新春贺词和对新春的祝福。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王维、李白等大诗人的诗句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学子拜访  感动心扉

 

2012年3月13日上午,久别不见的太阳公公终于从云从中探出头来,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大地上的万物好像一下子苏醒过来了,我们学校的师生们也纷纷走出教室享受久违的阳光。正当师生们尽情嬉戏、尽情陶醉的时候,一辆黑色的高级桥车‘嘎哧’一声停在了学校的大院门口。师生们认为这一定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某些领导们前来学校检查工作,倏地,车门打开了,岂料从车内走下两名亭亭而立的少女。笑嘻嘻地问道:某某老师在学校吗?因为时间跨度已经有十多年,学校师生的新老交替变化也很大。当她俩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便快速地向学校大院走来。前往有关科室、教室去拜访当时的授课老师......

上午10时许,本人正在学校后幢教学楼的二楼教室里上课,忽见窗外走廊上有走动的声音,就随意地向外瞟了一眼:忽见,两张甜蜜的笑脸从窗户外向里张望,并不停地边笑边招手。再一细瞧,啊,原来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自己所教的得意门生石冬梅、学子石青的妹妹石小燕同时来了,本人喜出望外,连忙丢下手中的课本出门迎接,更让本人意想不到是:学子已张开双臂,向我走来,边走边说:“拥抱一下吧!”此举,真让我措手不及,只得笨拙地应酬了一下。接着就是“老师,您瘦了、您衰老了许多。”

“那当然,十多年了,你们已从一个小小的少年成长为青壮年、成为大有作为高材生、

成为出国留美的佼佼者。这是新老交替、新陈代谢的必然呀!只有这样,社会才有进步,人类才有发展。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子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啊!”

“老师您还是那么健谈,您还是那么会鼓励我们。我常记得:那时,每当我们学习情绪低落时,你就用这种方法来激励我们,鼓励我们,你总是用搜寻的目光在我们身上寻找点滴‘闪光点’来夸我、表扬我,我的学习劲头就来啦!用句家乡的俗语来说,我今天的成果就是被您‘憨’出来的。”

讲着,讲着,师生的话匣子全打开了。交流的涉及领域也特别多,从学业、事业、人生、婚姻家庭、国情、国土、社会体制、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人生的向往、在国外如何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诸多方面进行畅谈和探讨。叙个没完没了,竟然忘记了叫学子坐下和沏茶。我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也好像自己正值风华正茂、青春焕发、憧憬未来,也产生了向往出国欲望。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名退休的代课老师。这似乎与梁启超的“老年常思过去,少年常思未来”的理念相悖。但是,当时的心情的确是这样。

还是学子们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她们说:“老师,尽管我人在国外,但我还是经常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亲人!”

“是呀,唐代诗人王维的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陪思亲。’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人在异国他乡总有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觉。”我接着说。

接着,学子道出了心里的真情话:“第一次在美国过春节,特别思念家中亲人。只得用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看《春晚》节目来缓解思念家乡的心情。天天盼望早日回国、天天思念早日见到家中亲人的种种感觉,时时萦绕心头。虽然经常与父母‘视频聊天’,但总感觉自己不是在父母身边,缺少亲近感。经常产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之感觉。”

简洁的话语,体现出游子的共同心声,流露出人间真情!

随后,应邀合影留念。你看,师生笑得多甜!

此时此刻,我感觉颇深:常在身边不觉得,远离家乡总是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时,又让我联想到:谁说教师不光荣,谁说教师无人敬!

我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光荣!我为教师而感到自豪!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28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