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家的感觉(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茂声    阅读次数:9181    发布时间:2014-01-12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作用是让人得到归属感、支持感、信任感和舒畅感,快乐时有人与你共享,痛苦时有人与你分忧,郁闷时有人听你抒发。

家是精神的乐园。当远离孩子失去童真的快乐时,总想立即投入家的怀抱中,无拘无束酣畅淋漓地和孩子亲昵一番,从中寻找几许童心和秉性,使自己留住年轻。

家是民主集中制最优化场所。不管大事小事,总是在不分长辈晚辈、不分男女老少,各抒己见的协商中定夺;错误也总能在谅解中得到改正,矛盾也总能在宽容中得到化解。

家是避是非、避凡尘的隔离带。当你漂泊他乡,孤助无援之时,当你忙碌在人际交往、工作事物的疲惫中,恨不能抛弃一切,回到属于自己的安乐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家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一个没有家的人生一定是不完美的人生。即便是金钱的富足者,其快乐也毕竟是短暂的,纸醉金迷之后,一切都如镜中花,水中月,随着时空的转换,最终却得不到精神的慰籍。只有家才有精神支柱,只有家陪伴终身。

家是解除心病的疗养院。当你时运不济、事业不顺、突遇矛盾、心里压抑之时,回到家中,向家人袒露心声,释放不悦的心情,通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重燃希望之火。

家是能源供应站。当你向仕途的光明顶冲击而感到心力憔悴时,家都会及时给你送去能量,带去活力,使你勇往直前,走向巅峰。

家是一块遮羞布。很多难以起齿的言语,难登大雅之堂的装束,难见世面的行为,都能被这块遮羞布裹得严严实实,使之丑不外露。

家是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游子身在外,根在心中留。”等等,无不浸透着对家的思念和感怀。特别是当万家灯火团圆夜,而你则“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时,又有谁不曾想一步跨越千山万水,插翅飞越茫茫长空,立刻回到亲人身边,把成就向父母说说,让家人分享快乐,把艰辛向妻儿谈谈,让家人分担忧愁,从儿女情长中享受天伦之乐。

家是风筝之线,无论你走到哪里,线的另一端总连着家,使你总有家的牵挂。如是,要珍惜上帝赐给你一个家,要用心去温暖,用力去维护,用真情去回报,使家永远完美无缺,使自己永远处于温馨与关爱中。

家是春天盛开的鲜花,让你觉得舒心;是夏天的遮阳伞,使你感觉凉爽;是秋天的果实,让你体会收获;是冬天的火盆,使你倍受温暖。

家是丈夫的避风港湾,是妻子的情感驿站,是老人的精神依靠,是孩子的成长摇篮。

 

 

夜色朦胧,我站在天与地的中央。天之大,地之广,我却找不到我的那块天和地。天籁寂静,一片茫然。

天上月,水中月,相应成趣,可我不知道哪个离我更近。水中,只有我苍白的影子,一个独行者木讷伴月的影子……

月弯多浪漫,月圆多思念。月光月影,不仅给大地千姿百态的夜色,也带给人们无尽的凝思与遐想。有多少情人,花前月下,成双成对,切切耳语,绵绵情长。有多少友人,月夜相邀,举杯畅饮,调侃切磋,论天下文章。而我则孤独的徘徊在没有尽头的路上。我那天之涯海之角的朋友,是否知道,时光带走我的雄浑,却带不走我的情怀,情虽断,意未了,时时刻刻都饱含着浓浓的挂牵。是情在燥动,还是月冷夜凉?说不清,道不明,只觉得阵阵意乱心慌。是啊,早已远离你是风儿我是云,随风伴你行的风华岁月,我只有孤单,只有迷惘。

在无声的黑白中,我带着纠心的痛,重新撩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网。总想借机把结局打开,将我美好的愿望,弥漫在水一方。

我也是热血男儿,也曾有过“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初开情窦,有过三步一停脚,五步一回头的默默含情。可我悔恨亵渎了爱,瞬间的错过,就人去雁杳,笑靥消失,情感荒芜,遗憾终身。如今,纵然努力寻找,哪怕是蒲松龄笔下有情有意的鬼神,然而,再也难觅我的知音。也许我纯粹就是多情,命中注定,为情为爱折磨一生。也许我就是一颗光泽暗淡的流星,瞬间划过天际之后,化作宇宙中不被人们察觉的烟尘,消失得无踪无影。我想呐喊,又恐狼嚎般的噪音,惊醒睡梦中人;我想表白,可我胆怯,怕得到的只是嘲讽;我想修行,又难了却凡心。我无奈,谁能慰籍我受伤的心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诗情画意的夜境里,我想舀一勺纯洁的月光,染美我内心的空白;想借助微微的夜风,把我的心带向远方,为我思念的人,送去柔柔的情意,暖暖的温馨。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330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