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方斗坪的早晨(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明    阅读次数:10499    发布时间:2014-01-12

在二坝的周主任家,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想感受一下这高原上独特的清新与清凉!

小河边,用几根原木捆绑在一起搭起的梁桥,显得有些原始,桥下潺潺流淌着村落生生不息的乳液。顺着弯弯曲曲的河床,一排排不一样的柳树,枝条倒挂,拂着水面,有几颗扎进浅浅的河水里,在河水的边缘,显出不一般的干净而红色的根须……清澈的流水,泛着细碎的浪花,悄无声息地顺着山边流向山外、流向远方。
    两岸道路的内侧是绿油油的就要成熟的玉米和应时的蔬菜,田间挂着露珠的辣椒树开满碎小的白色花朵,嫩嫩的青椒、丝瓜、黄瓜直叫人眼馋!头顶黄色花环的向日葵间种在玉米地的边缘,给即将收获的玉米棒子镶上一道道亮丽的花边。 

剁木的围栏中,农人栽种的四季豆爬满竹竿,结着青青南瓜的藤蔓爬满剁木的猪圈、直上房顶。青青的瓜叶,遮不住红得像柿子一样的金瓜。 房前屋后的苹果树、梨树,在茂密枝叶的掩映处,挂满了青涩的果子。骏马、黄牛、羊群,在稍远处的草场上悠闲地啃着带露的牧草。这时,青石瓦上飘起袅袅炊烟,同屋后林间山峦的丝丝流动的薄雾连成一片,像极了一幅幅描写古朴的水墨山水画。这是一个安闲、自然的部落,宁静、清凉,随处充满悠闲、自由与畅快。

虽居住偏远,但方斗人从不寂寞,即是在松明烛照的年代,他们用煤油照明,用干电池带动收录机,在自家的院落、甚至堂屋,哼着歌,跳着摇滚,把不属于他们的原始和蛮荒远远地抛到身后!直到九十年代末,勤劳的方斗人,硬是把电灯一盏盏牵进了大山!

一个身着粉红连衣裙、扎着羊角小辫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叔叔、爷爷、阿姨叫过不停,大大方方,一点也不怯生,在摄影家的镜头前,自在的摆着pose,露着天真的笑容!包裹白布帕子的农家大姐,一大早进山,露水湿腰,裤脚沾泥的她,捡回大半背篓蘑菇,还带着丛林中泥土和松针、树叶,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天边出现金色的朝霞,太阳出来了,大姐赶紧把焯熟了吃不赢的四季豆,铺到竹儿笆箦上去晾晒,好留到过年去炖那醇香的腊排骨。
       一行的周老师在她家院落的一角,看见一只硕大的梨子,想买下来,留着“到此一游”的纪念,可是这棵小树总共只挂了两只果,犹豫再三的她不好意思开口,在我们的再三鼓励下,她向大姐说出了愿望,大姐连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梨摘下了,却怎么也不肯收钱。在小河的右岸,飘渺如薄纱似的微云,在一家家房前屋后游走。
    这是一排三十年前建造的木屋,做工精致的木门,至今严丝合缝,干净整洁的院落,昭示着主人的勤劳。五十多岁做了奶奶的冉孟春,正在忙着给家里砌筑卫生间的匠人做饭,一边轻声哼着歌。屋内火塘打扫得十分干净。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地灶,一个主灶,似一个无底的面盆倒扣在地上,无底的一面,是搁置铁锅、铁罐的平台。盆的一侧开了一个门洞,这是用来添加柴禾的灶门。紧邻盆的一旁,开了两个相互贯通的细洞,主灶的余火从地洞传过来,锅罐里的熟食、茶壶里的开水,不至于很快凉掉。

媳妇抱着刚刚洗好澡的孩子,羞怯的说:“妈唱的那些老歌怪不好听!”,婆婆倒是落落大方,一展歌喉,高兴而认真献唱着坝上的山歌、情歌。  “割漆歌”唱的是往年漆匠生活的苦、在山里思亲的苦、找不到对象的苦……“六口茶”则娇音缠绵,风情万种,“……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哥噻,今夜不在家……”悠扬的清唱,一阵阵滚过心间,在三坝四坝的田间地头流淌。无意中,她手牵孙儿、满是笑容的脸上露出浅浅的酒窝、端着盆子的造型,留给我们生动的舞台形象。听她的歌,看她的表情,无论怎样,都让人觉得十分的地道、专业,至少也在乡上参加过不止一次的演出吧。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大山之巅有些缥缈的机耕道。时空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纪,方斗还没通公路,才刚结束松明烛照的方斗人又很快把目光聚焦到了交通。2003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由村民自己投工投劳、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修起了一条十来公里进山的机耕道,当时,连七十多岁的老人都加入到了修路的大军。虽然这条道迄今仍充满艰难险阻,透过这条路却让我们看到了方斗人对新生活的无限的渴求与向往,也正是这铺设在远山的机耕道,才让如此漂亮、神奇的高山梯级小平原一次次走入一批有一批猎奇的都市人的视野。

如今方斗人家家户户养殖着高原蜜蜂,土鸡与养猪产业也越做越大!崖耳、香菇等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和丰富的中药材把他们带向了富庶。五色石垒砌的“五彩斑斓”的石头墙、原生态不加雕琢的石瓦铸成的是一件件远古和现代文明结合的完美工艺品,这只有在方斗坪才有福看到,这成堆成片的冬暖夏凉的石屋,也只有方斗人才有福消受。我被方斗古老民歌的魅力俘虏,更被方斗迷人的早晨征服,“踏破铁鞋无觅处”,这里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我于是突发奇想,方斗坪作为原生态气息特别浓郁的一个“清凉桃源地,梦里古村落”,它那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古朴、典雅的民居——“垛木房”、“青石板屋”,它那坦诚率真的民风、民俗和那正在被流逝的岁月逐步取代的包白布帕子、吸长长旱烟斗的大爷大妈的影像,连同那“头坝宽,二坝长,三坝四坝好姑娘……”的余音绕梁的野味的民歌,是否可以“申遗”?方斗坪是否可以入选中国的“画里山乡”呢? 

 

坛子峡里好风光

 

坛子峡位于城口县修齐镇民福桥南侧、城巫路主干道旁“凤凰避暑山庄”屋后面北的山上,长十余里,峡谷幽深,林木葱郁,景色秀美。

取代当年手扒岩的,是长长的笔立的梯级水泥路,道外悬崖一旁,绷直的废旧电缆成了游人攀援的扶手和防止跌落的屏障。

几个闲耍的小孩在手扒岩旁的溪水中嬉戏、抓鱼,掳到的羌活鱼、麻鱼子,在矿泉水瓶里悠闲地上下游走……

过了手扒岩,就到了三潭峡。三潭峡之得名是因为依山势自下而上的三处紧挨的高低错落、深浅不一的水潭,从山底往上看,只能看见接连的三挂涓细的瀑流披在岩石的中间。爬上山去,从上往下看,清冽的溪水从高处跌下,汇入岩下大小不一的三处潭中,荡起一潭潭细碎的波纹,在晴明的夜晚,定会出现“三潭映月”的壮丽景观!

再往前走,就是有名的一线天。

“一线天”本是一个深深的峡谷,里面直冲云天的两岸山崖遮天蔽日,谷中乱石密布,溪水滔滔滚滚。凤凰山庄的主人怜爱这一沟风景,出资在左岸的石壁上架设了百十米的栈道。栈道是在石壁上等距离凿洞打桩,桩上铺设水泥板而成。走在依山而设、曲曲弯弯、没有一寸栏杆的栈道上,听沟谷水响,看瀑流悬垂,把风景踩在脚下,真是惊险浪漫,别有一番风味!

将出一线天,在一处急弯的转角处,水泥板搭成的便桥把游人引渡到右岸的山路上去。桥正对着的一面,有一挂惊心的瀑布。瀑布半隐在桥南头陡峭的石壁后面,必须下到石壁下的沟谷,才能近距离领略它的风姿,但石壁上除了星星点点的苔藓外,什么也没有。斜着向下的峭壁,离溪面大约有两三米的距离,下面是被流水濡湿的石块。不仅如此,小桥也没有栏杆,桥下是陡直的滩头,一不留神,就会滚落下去。我一心想去同那里的瀑布合影,反反复复几次,都没能成功。前面的几对夫妇,到这里都只看了看,就继续朝前走了。跟在后面的周董,也看好这处景致,他胆大地反手扣在绝壁上,转眼功夫就下到了谷底。欣赏完美景的他,在沙石中翻到一块窄窄的木板条,将一端紧紧抵在下方的石缝中,另一端靠上绝壁,让我脚踩到木板与石壁接触形成的支点上。我试了试,担心木板断裂,再次退了回来,但还是有点不愿就这样放弃。周董在下面一边给我壮胆,一边手脚并用,稳住木板,我终于下到了沟里,拍完了照,我又小心翼翼走上木板条,桂林在桥上抓住我的一只手,使劲往上拖,好不容易才回到桥上……

大约向上走了三公里,来到半山腰的堰渠上。这堰渠,头上的石壁似刀削斧劈,脚下的路是硬生生从整个一面悬崖的中部横着“锯”出来的。路只有两三尺宽,路外是万丈悬崖,同样没有栏杆,人走在上面好生害怕……

前面峰回路转,在面东北的转弯处,堰渠右面的山和左岸的山在这里交汇,两山近在咫尺,中间豁然洞开,状如石门。走在山的任何一面,都仿佛能扶摸到山的另一面。估摸这里就是“两扇门”吧!道路里侧的堰渠,可能是当年“人饮工程”的杰作,如今也成了美妙的风景,造就了“渠在山间走,水在天上流”的奇观!  

回望来路右侧的山峰,座座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千树万树的彩叶正在加紧孕育,水鸟和秋虫此起彼伏的鸣叫,响彻谷中……

不用走回头路,想起临行前主人的交待,顺着沟渠继续东进,不多一会,来到一处农舍。青瓦土墙的平房外,几树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屋旁的山坡上,一大片板栗树在风中瑟瑟作响,清清的堰渠水,流经这里,继续流向远方——“秀水绕庭渠作带,刺栗挂枝柿儿黄”,多美的一幅田园风景画啊!

顺着屋旁水泥的便道,一会儿就下到了山脚。回到凤凰山庄,问起这坛子峡中去处,才发现上山时漏看了好几处盛景,我于是不甘心就这样回家,趁着大家休息娱乐,我拉上桂林,再次上山去寻。我俩一路小跑来到堰渠上,沿着渠的西侧去找寻渠的源头。

做工粗糙的石桥,古朴而原始,桥下形如白练的流水,叫人痴迷!远远地听到水响,那是瀑流在寂静的空谷中奔腾欢叫的声音。我们钻进林子,撩开挡住镜头的树枝,一挂又一挂小树掩映中的瀑布,撩得我们一阵阵惊喜。每一挂瀑布的身影、风格、做派都完全不一样,陪着它们的菖蒲、苔藓以及那随波飘转的片片落叶,依旧像绿叶映衬鲜花一样,扮靓了它们的精彩纷呈!

真想醉倒在这峡谷没有一星半点杂质的清亮亮的山泉边,喝上几天几夜。这来自坛子峡甘甜的泉水,滋润了修齐镇千户万户的土地,养肥了农家的草食牲畜和家禽,恩泽了旦坪这全国文明村数千计的生民……

天色已晚,我们不敢痴迷,虽还是没能找着蛤蟆洞,也没能上到凤凰寨,但能看到如此风景,仍是不虚此行!

 

意醉情迷樱桃溪  

 

樱桃溪位于九重山西北,从“樱桃山庄”对面、城黔路30公里面南硬化的水泥小道入山,就进了香溪村。经过一段临河的从悬崖上硬打出来的栈道,不规则的鹰嘴一样的崖壁罩在你的头顶,行走在下面,顶上撬松的石块仿佛随时都会脱落。临河的路外,用钢管做成简易的护栏,钢管上猩红的油漆,醒目地警示着这里的危险。

前面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未加任何粉饰,虽不圆润,却也古色古香,走在里面,丝丝清凉来袭,别有一番韵味。

这里是著名的香溪有机茶的产地,采光了嫩叶的茶树,茶花还在盛开,一畦畦、一垄垄,虽说不上满山满岭,却也有五百亩的面积,满眼的绿色,一样的清香,叫人神清气爽。

曾不止一次地喝过樱桃溪的茶。樱桃溪茶,由于环境优良,四季空气清新,雨量充沛,采摘炮制的嫩尖,经沸水一冲,片片绿芽在杯内翻飞、游走,清香扑鼻,翡翠般的色泽格外养眼,富硒的茶水养心润肺,韵味十足,沁人心脾……

赏完了茶园,爬完一段荆棘覆盖的上坡,下到河边,就到了樱桃溪的入口。

柔柔的山泉绕着巨石流淌,稍高处流下时,则形成一处处丽水的景观。我赏水,常常惊叹于水的柔,却学不会那样的功夫!

借助猴子腾跃攀爬、手脚并用的功夫,我们开始了谷中艰难的旅行。可惜我的脚底太娇嫩,毕竟离偷着下河洗澡、砌堆捉鱼的天真童年已相去三四十年了,脚在水中凹凸的沙石上刺痛得难以行走。边走边观景边评论,常常得意忘形,其他三人在不同时刻都滑落水中,鞋袜湿透,惹得一行人哈哈大笑,唯有我和美女张保持了不湿之身。

同行的刘县长沿途给我们介绍县上开发樱桃溪的总规,想到河道如此难行,我们都希望沿岸能有一条通达的观光栈道,但前提必须是不破坏植被和景观。

两绺山泉从山崖泻下,击打在潭边的巨石上,溅起如烟似雾的水花。周围光溜溜的石壁上,爬满星星点点的苔藓,正对着瀑布的一面,清清澈澈的流水,泛着波光一路欢歌地离开,留下一池不能流动的晶亮的沙石。

我除去鞋袜,欢快地下到水中,手攀石壁,站在瀑布对面潭水的最浅处,让身后悬垂的瀑布和溅起的雾花、连同那潋滟的波光成为最美的背景,留下最珍贵的一瞬!

山下瀑布悬垂,飞花溅玉,潭边一挂简易的悬梯搭在山与河的交接处,把游人引渡上山。一座身披彩衣的秀山,像一根绣花针直刺苍穹,令人惊叹不已!这一定是樱桃溪顶天立地、透着生命的定海神针!

第一道“一线天”的门洞,真像那仿古的城门,门墙上除青枝绿叶的妆扮外,门板上铺满暗黑的古铜钉。

不远处是大约五百米的干河道,水渗漏进了阴河,沙石上除了飘落的几片黄叶,显得十分洁净,阳光暖暖地照着沙滩。走在最前面的我,突然“哎呀”一声惊叫,吓坏了身后同行的朋友,一条两米来长、小酒杯口粗的乌蛇,正在沙石上晒太阳,见有人来了,警觉的它,一下子高昂起了它的头。经过观察,见我们并无歹意,它索性停下来,温柔地朝我们吐着信子,任我们现代化的音像设备近距离地对着它狂拍不停……看着它慢慢走远,不禁感怀樱桃溪人对生态的保护!

前面是第二个“一线天”,这里的河道仍是干涸的。近乎垂直地两座青山耸立在小河的左右岸,中间豁然洞开,看得见前面明明媚媚的青山和树林。两山中部那苍翠的小树,伸出长长的枝丫,两两相交,勾肩搭背,似在握手言欢!

再往前走,两岸的山向中间蓬拢了来,只留下很狭的“时空隧道”,上面几乎看不见天。小树扎成的木排,搭在湿滑的岩壁间,走在上面,生怕这经年的木排不堪重负。前面因再无石头作支点,木排到了尽头,我们只得脱鞋涉水。这里光线明显地暗了下来,河水冰凉,沙石扎脚……要是赶上阴雨天,里面暗无天日,只听得到潺潺的水响……

细心的王教授发现一块奇石,上面赫然是栩栩如生的文字和动物的图案;我也发现一处寸草不生,光如桌面的绝壁,青青苔藓旁,露出清晰的古傩文,许是樱桃溪在用它特有的文字述说纵横沟谷那数千年的沧桑岁月吧?

各种水鸟、在空谷中婉转啼唱、歌声悠扬,分外撩人……

进山时,当地百姓好心地劝我们不要背那么多水,峡中有喝不完的矿泉水,我们每人就只带了一小瓶,渴了,我们就直接埋头河里去自由地吮吸,这纯天然的矿泉水果真清冽甘甜,喝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由于出门较晚,我们只在峡中摸爬了两个小时,据说才刚走完全程的三分之一,欲穷其尽,可能今天就出不了山了,对雄雌二龙洞、灵芝岩、珍珠瀑、葫芦潭那绝世的美丽,只留下深深的挂念……返回时,绝对不会想到,在相同的地方,我们又遇到了那条漆黑的乌蛇,我们再次近距离地记录它,后来路遇一位樱桃溪的妇女,看过我们拍摄的图片,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几年前她随长安集团进山,也是在这个地方遇到过这条蛇。倘若此,那它一定不是一条一般的蛇,它定是一条世纪幻化的灵蛇或蛇精了,日夜吸采溪谷中四季的灵气,滋养成了这般健硕的身体……

出得山来,我们突然悟到“樱桃溪”这样一个美妙的名字,它之得名,一定是因为春天那夹岸飘香的野樱桃花和一年四季谷中那晶莹剔透如樱桃般的流泉吧?

回望来路,樱桃溪外高天流云,远山含黛,近处刀削似的古老的崖壁上露出黑白相间的岩石,山上一例覆盖着青青的植被,连接两岸的是开阔的豁口,豁口低处一条弯弯的河流,河床裸露,香溪飘渺,和山腰间白色的民居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图!

 

【编辑:周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31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