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于我之印象,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物产不丰,文化落后,百姓多贫且刁蛮者众,虽尽其言而不足以描述其贫穷落后之境况。谬也!
今有幸走进芭蕉,虽短短两天时程,多以探寻一些物事为主,是以未能真切感受顶箐之美,仙人山之奇,溶洞群之特,以及余者多多。但已然收获不菲。细细品来,芭蕉者,“秀”其外而“慧”于中也。
芭蕉场几经演变
芭蕉场可谓几经演变,有据可考的芭蕉场最开始在罗家岭,后迁至小河场,然后才到现在的芭蕉集镇所在地。芭蕉场的几次变迁,都和古盐道演变密切相关。芭蕉的区位,是当时正安地域通往万盛、綦江等地的重要之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盐多是通过万盛、綦江等地经芭蕉抵达正安,同时,当地的桐油、棬油等也通过此道送往万盛、綦江。芭蕉场在罗家岭时,川盐主要经万盛、箐坝、狮溪、罗家岭、小河场、龙腰、宝龙山、木老林一线入正安县安常(即安场),以陆路为主,靠肩挑背驼。因罗家岭常有匪患,即迁小河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政府将川盐入黔的水道分为永、仁、綦、涪四大口岸。川盐大量运抵四岸之后,再由承包盐商分别转运至本岸销区内的各个趸销站及其分支机构,趸售给零售商店和贩运的小商、小贩,供应给十乡八里的百姓,入正安的盐道也随之改线。川盐在綦江开设口岸,在推动綦江河上流松坎河船运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羊蹬河的船运,羊蹬河上逐渐兴盛。狮溪、羊蹬、水坝塘一段,逐渐主要依靠该水运运盐。入往正安的川盐在水坝塘葛藤坝或羊蹬塆塘渡口起渡,沿马桑坎、滴水岩、青杠坡与老路汇合至安常。乾隆年间,小河场曾遭遇火灾,湖北籍项姓即在现在的芭蕉集镇所在地修房建屋,用于经商。由于从广兴场到宝龙山段要上一山岭,坡陡林密,道路十分难走,到达坡顶后又要下很长的坡路。而沿仙女洞方向到宝龙山,可省三分之二的路程。经项姓牵头,四方乡民及商贾出钱出力,修通了沿仙女洞通往宝龙山的道路(在芭蕉通往正安的油路途经盐店村民组路侧,有一四棱碑,上详细记载了改道仙女洞的缘由及出资出力者名单)。该路修通之后,项姓所建之所即成为了通往正安较为方便集中之地,于是,不断有人在此修造以用于经商,或修盐店,或开茶房,或兴栈房等。逐渐形成经水坝塘通往正安的重要驿站,过往商贾、脚夫,络绎不绝。除以水运为主外,芭蕉场第三次移址,还将原来从綦江青羊市(即现在的青年镇)过南天门下塆塘的陆路盐道经芭蕉场延生到正安安场。
当时,该处并不叫芭蕉,而叫广兴场,据传,广兴场被称为芭蕉的说法有二:广兴场旁边有一万天宫,宫门前有几级石梯(万天宫及石梯犹在),石梯旁边为一大拢芭蕉树,由于广兴场地处中心地带,来去各方的路道都需经过此地,常有外地人询问去处,因万天宫容易辨认,尤以芭蕉树为标志,指路者多以“至芭蕉树向左走,至芭蕉树往右行”等向问路人作答,久而久之,“芭蕉”即成为广兴场的代名词,并逐渐取代了广兴场这个地名,少有人知道广兴场,更少有知道“芭蕉”就是原来的广兴场了,此其说法一。第二个说法是,传当时广兴场上有一魏姓大户人家,家有一千金小姐,年方二八,知书识礼,温婉贤淑,貌若天仙,四方俊男贤士纷纷慕名前来追求。而魏家千金眼界极高,前来追求之辈,没有一个让她瞧得上眼的。一日,广兴场上来了一位公子,其人风流倜傥,貌比潘安,尤其是才高八斗,仗义疏财。让那些自命不凡之辈黯然失色,自觉无望一亲魏家千金芳泽而纷纷败兴而归。自然,魏家千金与这位公子也就一见钟情,相见恨晚,而魏家父母也是满心欢喜。一段时间后,魏家千金有了身孕,可是这位公子却变得整天飘忽不定,来无踪去无影,有时甚至十天半月无音讯。这可急坏了魏家父母,于是,找来族中人跟踪,都不知他从什么地方来,但每每离去时,都是跟踪到魏家后院的芭蕉林里就不知所踪。魏家父母甚是担忧,于是求教于一阴阳先生,结果让魏家族人大吃一惊,哪是什么翩翩公子,乃是魏家后院的芭蕉精化身。盛怒之下,族中人将后院的芭蕉林悉数砍倒,而芭蕉树流黄血三天方此。其实,公子为芭蕉化身,早已向魏家千金如实相告,而魏家千金也不屑于凡夫俗子之平庸,芳心早许芭蕉公子,只待芭蕉公子不日修炼成功,即可弃仙而做凡人,与魏家千金白头偕老。在魏家族人砍芭蕉林时,芭蕉公子完全可以或是一走了之,或是以其千年修炼的功法抗击摧残其真身的魏氏族人,然而,与其这样而失去魏家千金的真爱,不如将一番真情实意化为黄血流注入魏家千金小姐生活的那片土地,也算是与魏家千金相伴一生。真可谓人间存爱,芭蕉有情,而世人不懂真情爱,妄自棒打鸳鸯,甚为遗憾。后人为纪念魏家千金小姐和芭蕉公子的爱情,就将这个地方叫之为——“芭蕉”。
这个地方叫不叫芭蕉,其实不重要,为什么叫芭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作为通往正安的重要节点,曾一度繁华兴旺。曾经流传着一则看似不雅的顺口溜:“芭蕉三步梯,街街巷巷都卖*,中街稍好点儿,旮旯角落都有些”。从中不难看出:其一,当时的芭蕉较为繁华,多有过往商旅在此滞留;其二,当时的场具有一定规模,并不是一条过路小街。结合芭蕉的地理位置对其加以考证,当时的芭蕉场具有其独有的特质:其一,芭蕉场主要功能不是物流集散,而主要是过往商旅食宿、小憩、喝茶歇气。其二,芭蕉场完全是流传很久的一句话的精确写照:“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从水坝塘上到这里,再从这里去到正安,无论是出于喝碗茶息口气,还是为了填饱肚子补充体力,还是夜晚食宿住店,这里都是必须并且是唯一的选择。
芭蕉场几异其址,都伴随着一段盐道的变化。而真正演绎的是庙堂之决策关乎黎庶之生计。
万天宫有神护守
芭蕉街上的万天宫,今已隐于街后,难为外人所知,然问及当地人,多能道其一二。原来的万天宫,倒是位置很明显,宫门前未被街面遮挡,庙基高于街市数尺,宫门前有石阶,石阶旁有一大笼芭蕉树,有一种说法就是芭蕉之地名因其容易识别并以之确认方向而得名。由于从芭蕉树前过往的商旅、脚夫甚多,且不乏信佛信道者,多有到万天宫烧香祈福求愿的人。所以,一直以来,万天宫香火不绝。而万天宫的菩萨也很是灵验。
据传,芭蕉场原来很容易发生火灾,每次火灾,都会烧毁很多房屋,让老百姓损失惨重。但奇怪的是,没有一次火灾是殃及到万天宫的,火势只要烧到那里,要么就会停下来,要么就会转向。当地人都说万天宫有神灵护守,所以烧不了。民国时候发生一次火灾,火势非常汹涌,而烧及万天宫右侧,就慢慢地熄灭了,只是把万天宫右侧的那几根柱头和板壁烧焦了,现在都还看见柱头和板壁上的焦糊印。万天宫的菩萨如此神奇,但就是没有很好庇护周围的老百姓,这倒是印验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菩萨都是灵远不灵近”。说到芭蕉场原来容易发生火灾,难免让人因芭蕉的另一的地方而发挥想象,芭蕉有个火焰洞,顾名思义,是不是万天宫的芭蕉树就是用来克火的呢,而取名芭蕉,倒是有与之相生相克的感觉,当然,这只是猜想而已。说到芭蕉场的火灾和万天宫的渊源。芭蕉还有一个故事,民国年间,川黔交界常有匪患。当地百姓不堪其扰。罗塌鼻子就是其中的一支,民国十二年,南川团总张孟春联合綦江团防攻打罗塌鼻子,张败退。约一月后,罗塌鼻子联络其他棚匪分三路进攻张孟春,第三路由罗亲率属部经狮溪口、小河坝、箐顶直取南坪。罗塌鼻子第一路人马战败王云选、打退綦江增援的团练;第二路人马在“一碗水”与南坪团练交火,战斗异常激烈,罗云程、王海全兵败阵亡;守箐顶的白连长闻知一、二路皆败,不战自退。张孟春防线全线崩溃,只得率残部败走水江。当时罗塌鼻子的队伍经过狮溪时,还霸占了狮溪的学校,将师生都赶出去,把其队伍扎住在学校。据令狐正图说,当时他父亲就在那里读书,因罗塌鼻子霸占了学校,无书可读,就外出参军了。罗塌鼻子的队伍进入南坪后,为了泄愤,到处放火烧房。而经芭蕉时,罗的队伍在令狐姓老房子涂上桐油,准备在这一带纵火烧房。这时有过路老者站出说:“你们不要乱烧老百姓的房子了”!罗塌鼻子的队伍果然收敛,再没有丝毫扰民之举。有人说,是万天宫的菩萨为了保护芭蕉的老百姓,而对罗塌鼻子进行点化的结果。据1998年《綦江县志•大事记》载:“罗塌鼻子感到万盛、青羊地区不是长处之地,拉起队伍进入湖南边境,最终接受了湖南省主席何键的收编。周雪清在民国十二年投诚熊克武为旅长。杨怀在民国十三年投诚周雪清为团长,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而民国十八年出版的《桐梓县志》对罗的评说还有两处:“民初著名土匪罗塌鼻子聚众作乱,自充司令官。(土匪)扰乱地方实甚者,率众弹压。城中父老今尚称之,固不因匪而掩其美也。” “罗塌鼻子杀冯(悍匪冯青云)与陈(猪槽老蔫妻张氏),将死民众稍松一层。匪中特出,合意欢迎”。 看来罗塌鼻子本性不坏或是幡然醒悟倒也不假。也难怪有万天宫的菩萨点化罗塌鼻子以保芭蕉场免遭火灾之说。
鼎云寺一度兴旺
顶箐山,孤峰凸起,峰顶一古庙,名鼎云寺。
很多人说起顶箐山之高,都往往会脱口而出:“芭蕉有座顶箐山,隔天只有三尺三”。而鼎云寺立于顶箐顶,岂不当真已入天境?名曰:“鼎云”,倒也恰如其分,名符其实。当然,这无非是发挥想象而已。如何得名“鼎云”,不得而知,虽有众说纷纭,终是难考究竟。
鼎云寺始建于明代,其建筑颇具特色。因地理海拨高,常年阴冷潮湿,为避免以木材为料容易腐蚀之短,所以,除了寺顶是用青瓦外,墙基、墙体、墙柱,乃至挑梁,全是用抗风化的石材,实属少见。足可见当地乡民及工匠们的一番虔诚。是以,每逢二、六、九月,虽山路曲折,山高路远,而香客不断,香火旺盛。
遇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南川县公安局将寺庙损毁、附近学校也组织“红卫兵”多次进行捣毁。残墙断瓦,散落残寺周围,渐为杂草掩蔽。然佛法附寺,依然荫佑四方风调雨顺,乡民安居乐业,人皆积德向善而多健康长寿。四方乡民感其普渡之德。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有会首牵头,四方民众出资出力,以散落之石为主,补之以他料,在原址重建。遗憾的是,终究无法恢复其原貌。所幸嘉庆年间所铸古钟及三通残碑尤存。自诩为“三村野夫”的芭蕉籍令狐正图老先生在复兴中学任教时,曾带领学生春游顶箐,见修复后的鼎云寺,有感而发,曾撰联,足见因无法恢复鼎云寺原貌以为憾事:
鼎云寺重修宝刹真容成记忆
万天宫急救佛心净土是灵魂
虽如此,鼎云寺的菩萨依然保佑着四方地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和谐安康。
“护国军”顶箐伐袁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北京政府参议院代行立法院职权,接受所谓国民代表大会请求,上书袁世凯,拥其为皇帝。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反对帝制,于二十五日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并于次年一月一日成立“护国军”。一月二十七日,贵州宣布独立,反对袁氏称帝。
滇、黔两省合组护国军第一、二、三军团,第一军军长蔡锷率滇军四个梯团、黔军第五、六两团编为左右翼方面军入川伐袁。黔军五、六团编为右翼方面军,归右翼总司令戴戡指挥。二月十一日,黔军分三路向积集于川黔边上的北洋军发起进攻。第一路从酒店、崇溪河攻九盘子,第二路经木瓜、桃子娅、羊蹬、燕子坎攻青羊市(即青年镇)。第三路经木瓜、桃子娅、羊蹬、水坝塘、芭蕉向顶箐攻击。
时川军主力在綦江,而第三路攻顶箐,主要是为了避免第一、二路在进攻綦江时,受到南川从顶箐方向的敌人夹击。在进攻顶箐之敌时,护国军切断并堵击住了南川方向的援敌,将敌人困锁在山顶,断绝其供给,并不时加之击杀。敌军在山上又困又饿,不断有士兵被打死或饿死,战斗力不断削弱,直至完全失去战斗意志,举械投降。为第一、二路军一举攻下九盘子和青羊市解除后顾之忧,实现了既定的作战意图。
老传说教化乡风
每个地方都会有故事,尤其是一些传说故事,说者津津乐道,听者沉醉其中,让你感到神秘,产生向往,尤想揭开其面纱,一探究竟。其实,大多数的传说故事都是假的,但是每个故事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我始终坚持认为,有很多故事,并不是真的说事,而是在说理。将那些道理、规范寓于传说故事中,听者不觉乏味,并在不知不觉故事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一些经典的故事经父传子、再传孙,子子孙孙相传,一传十、十传百,十方八里皆知。经千百年侵润,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也就竖起了一方民风。芭蕉的两天时程,更加证明了我的这一观点。
芭蕉的传说故事,尤以仙女洞的故事和滴水崖的故事于我印象最深。从芭蕉场镇往东走数里,有一溶洞,叫仙女洞。洞外,一条山沟与之相连,沟中流水常年不息,流量随季节而变化。或遇大雨,山上积水集于沟内,浑浊而汹涌,有溢出之状,但还是争相趋之洞内,由洞之深远之处暗流而从火焰洞出(据说,有人将米糠从仙女洞口倒入,发现米糠从火焰洞出,由此而知)。然则洞内消弥不及,而往洞左溢出,渐成汹涌之势,尤为壮观。平常季节,沟内只流涓水,而另有洞内不息哗哗之水注入洞口潭内,十分清脆。从洞口往里看,目力尚不能辩识洞中究竟,能见之处俱显模糊。洞内之水潭约三十平米见宽,似为圆状,黑幽幽,阴深深,不知其水之深浅。正想稍微接近洞口再往里面看看,忽然有一种寒秫的感觉,不知是从我心里升起,还是从洞中袭来?当地人说,夏天偶有小儿赤身裸体于潭中嬉游。胆小者,尚且不敢下至沟底,稍大胆点的,也就是在洞口看看,尚且不敢太接近洞沿。犹可见,孩童之天真无邪,简单朴直而无所惧。
传说,仙女洞内住一仙女,不但美艳惊人,并且乐善好施。当地人家办宴席,若有差桌子板凳、锅瓢碗甑什么的,只需头一天去洞口烧香表愿,禀明所需物件多少,并许诺用后归还,第二天早上去,所求之物件就在洞口摆放着,只需自行取去。待宴席办完,将物件清洗干净,还至洞口放好。次日,所有东西都无影无踪,乃是仙女已经收回洞中。但是,仙女有个规定,不管是不是向她求借物件,凡人都不能见其芳颜。一直以来,当地百姓都能遵其约,是以每每有所求,仙女都能有求必应。然而,终于又一次,有一个人在向仙女借了桌子板凳并归还之后,未曾离去,而是悄悄躲在洞口不远处的草丛中,想趁仙女出来的时候一睹芳艳。第二天早上,仙女从洞口冉冉而出,但见其面若桃花,肤如脂玉,美艳之气,简直令人窒息。窥者恍然不知置身何处而至心境空灵,不由自主从草丛中站起而全然不知。仙女正在洞口梳头,忽然间发现有人近乎呆若般看着自己,虽知其窥视之状毫无冒渎之意,然盛怒于世人之言而无信、不守信诺,不思知恩图报反还偷窥仙颜。遂跺足掷梳而去,从此不再现身,不再应人之所求。在仙女洞口的石头上,已然有一凹处,状如脚掌,乃当年仙女跺脚所留。而所掷之梳不知所踪,或是时人觉得愧对仙女,寻而归还之。
火焰洞为地下溶洞,因时间不宽裕,且一个人,胆怯,未敢以入探其究竟。而其传说故事可谓意味深长。据传,火焰洞,是洞中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亦有洞。按理说,入洞者,很容易迷路,不知所出。然则按传说故事中之说法,迷不迷路,不尽然。传说,火焰洞内有很多金锭和其他财宝,入洞者,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那一层洞,到处都见得到这些财宝,不但见得到,而且还摸得着,不但摸得着,而且还搬得走。有很多人进去之后,看到这些财宝,都想据而有之,至少是能搬多少搬多少,结果没有一个出得来的,都困死在洞内。也偶有进去之人,看到这些财宝而毫不心动,结果,无论他走多远,无论在哪层洞,永远都不会迷路。
你信吗?仙女洞会不会有仙女?火焰洞会不会有财宝?我信,我信的是这写虚无的故事背后告诉于我的那些实在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我在芭蕉也拾捡到了一些。
刚到芭蕉时,就听到说去年有一些重庆客人在这里避暑时,想採哪块土里的瓜瓜菜菜,只需给主人家说一句就会得到同意,哪怕你并没有在他家食宿。说实话,我半信半疑,或者说,基本不信。如说那是个别,我信,要说都这样,不信。综合起来,基本不信。
晚上在盐店村农家户住宿,因为人多,我们分几家住下,挨临着的,就相互串串门,可让我美美的饱尝了几家的油茶面。晚上的时候,每家都煮了油茶面来招待我们,并不是哪家住了几个人就只煮了几碗,而是煮得多多的,以备有人吃了还想添,还有就是以备像我这样喜欢串门的人,丝毫没有你在哪家住就应该在哪家吃的意思。
第二天早晨从芭蕉街背后翻山去令狐正图老师家,因不知道路而问山坡上一大婶,当即为我们说了个具体详细,或是担心我们没有记清楚,或是感觉她没有讲得明白,干脆丢下手中活儿,带我们到坡土坎边边说边指,还看着我们走过附近的两个岔路口,及时提醒该走哪条路。
下得坡来,遇一老哥在挑粪浇菜,主动问我们去哪里,又得到他的指点,尤以老哥后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他说:“对不起几位,看我手上不空,要不然应该招呼你们到家里坐坐”。我等几位,路人而已,而老哥如此热心,尤其还担心有所怠慢我等而致歉。其言之切切,绝非做作。
中午的时候,几位相约到盐店去看一四轮碑记,遇附近一老弟帮助指引,并数度执意相邀去其家中喝茶小息。为赶时间,未遂其意,但甚感其诚。
虽不足两天而历经几事,乃觉重庆客人採菜之说,所言非虚。
其实,芭蕉人给我的印象非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还有勤劳朴实、谦逊自信、诚信守礼、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乃是那些古老的经典故事背后之道理代代流传、长期侵润而竖起的民风矣。
所以说,一个地方,不能没有故事。
【编辑:周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