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品古镇风华•与君共醉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涂万作    阅读次数:9906    发布时间:2014-01-09

说起古镇,总有一种诗意联想从临风听雨、幻梦牵人的感觉中来。比如石板街的油亮,小巷陌的幽深,老铺面的朴拙,旧戏台的古韵。但茅台不同,在这个小镇,比风情更迷人的还有那香意微醺,无处不在的国酒气息。

漫步其间,不经意地拢一拢发丝,或捋一捋衣袖,就有浓浓的醇香从指尖滑过。茅台的别致,正氤氲在轻轻浅浅的回味里。那种惬意,未曾造访过是无法体会到的。我常常疑惑,为何红红的高粱,清清的河水,到了茅台镇便能升华为琼浆玉液?专家说,是这里冬暖、夏热、风微、雨少的小气候使然。

专业性的术语于我无异对牛弹琴,所以对低海拔的美酒河谷环境,如何适合酱酒微生物栖息与繁殖的学问更是知之甚少。反倒茅台镇那充满传奇的前世今生,更令我心驰神往。曾有人感叹,小镇诞生的年代到底有多遥远,是先镇而后有酒,还是先酒而后有镇?也许,只有大娄山的晨风,赤水河的暮霭可以回答。但我心释然者倒是另一种见解,即:镇,是茅台酒的载体;酒,是茅台镇的灵魂,“茅台”是镇亦是酒。

不知是那年那月,云贵高原的北缘隆起一座大娄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展开来,就像是嫦娥抛出的舞袖,到了川黔交界处便戛然而止。“舞袖”将乌江与赤水分隔两边,逼得乌江取道重庆,赤水经由四川,最后才在长江相会。又不知是那年那月,山之精魂与水之气血,经千百年化育,才有了古镇茅台这粒璀璨夺目的明珠。

当我来到盐津河畔,仰望山头绿意葱笼中的茅台酒瓶塔,仿佛眼前是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裙袂飘飘,亭亭玉立。她带着我穿越时空,进入到岁月深处。那是一个千年的故事,上古时代的濮、僚土著从容的血脉,沿着历史的长河,注入湘、鄂、川、黔大地。当其中一支到了赤水河畔的马桑湾时,便停住了迁徙的脚步。马桑湾除了漫山遍野的马桑树,便是如诗如画的山水。马桑,又叫“千年红”,低矮蟠曲,却枝叶繁茂,逢春勃发。马桑树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赤水河左岸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润泽。那泉水清洌甘甜而终年不竭,善良的濮僚人认为是上天的赐予,当为天下人共享。于是,因地制宜,围泉凿井,砌墙设驿,以便过往行人在此休憩饮用。甘泉让远近的乡里忽略了马桑湾,而改称“四方井”。四方井慷慨热情的好名声,凝聚了人气,繁荣随之而来。濮僚人深感祖上荫庇,遂垒土筑坛以祭祀。为弘扬先人迁徙拓土,开荒破草的精神,故取名“茅台”。从此,益镇茅台之美名,流芳至今。

茅台让我想到了马桑,由马桑想到了枸,又由枸想到了蒟。《汉书音义》曰:“枸木似穀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又云:“蒟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枸”乃“蒟”也,与马桑为同一环境产物。“蒟酱”即“枸酒”的古称,所以枸酒又叫“枸酱”。枸酱之后,茅酒乃生。这一天予佳品,使得枸酱的精髓与精神得以延续。

是啊,千年枸酱,百年茅台,一脉相承。曾几何时,那采撷于赤水河畔的天然野果,在先祖们草棚茅舍化作浓浓酱香,从小镇的酒缸里弥漫开来,挣脱秦风汉月的包裹,在刀兵水火的疆场上,为马背上的将士壮行;在汉与夜郎际会的酒杯里,为智慧的“郎王”起舞。之后,枸酱的纯美,又引得巴、蜀、湘、滇诸国商贾相继云集。正所谓“汉家枸酱为何物?赚得唐蒙益部来。”商贸上的有形之醉,渐渐化作政治上的无形之桥,一个夜郎国开放邦交的大时代拉开帷幕。

如果说枸酱之纯在于天然,那么茅台之美,无疑是天人合一的结晶。当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融入汤液醪醴的时候,奇迹就出现了!难怪清人张国华曾作歌深情赞曰:“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

茅台能修成国酒那“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气魄与境界,也许就出于一个“贵”字。贵州,贵之州;茅台,贵之酒。茅台之“贵”是以红为底色的,红色的土壤,红色的高粱,红军走过的地方,红色的年代,红色国度里的红色象征。翻开茅酒历史,忘不了的1915,巴拿马酒博盛会见证茅台绝世风采;忘不了的1935,红军赤水四渡,共和国的奠基者们在茅台浪漫而神秘的气韵中写下军事史上的得意之笔;忘不了的1949,开国喜宴上那挥之不去、经久弥浓的国酒醇香;忘不了的1997,一千九百九十七瓶茅台酒,带着一千九百九十七位茅台人的心,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祝福……

勾兑一川烟雨,酿就百代风华。古老的茅台渡口,见证了几多“盐走黔蜀,酒聚茅台”的旧时繁荣;苍劲的黄角树,聆听了几回当年红军匆匆的脚步与战马的嘶鸣。如今,吾侪踏歌而来,只为茅台镇恒久的婉约,只为茅台酒永远的芬芳,只为茅台人不老的情怀!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4894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