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曾经的读书岁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逢忠    阅读次数:10649    发布时间:2014-01-09

从教二十几年,教过的学生一届又一届,却常常在心里、或与同事们的摆谈中感概:现在的学生真是不爱读书呀。于是,就难免回忆起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读书的日子。

我家住在场镇上,少了许多同龄的小伙伴们在放学之余的农活儿,总有较多的空余时间。而阅读,正好成了小时候的我,最大的爱好。

我的课余阅读是从连环画开始的。在石笋一校旁边的转角处,有一户姓刘的人家,摆了一个书摊。他那里,有完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传》、《岳飞传》等等,以及期它单独成册连环画好几百本。于是,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只要兜中有了钱,绝大部分就会花在这儿的连环画上。有时,真的是达到了“忘食”的地步呢。

后来,在街道的中间,一位陈姓退休教师,又摆了一个书摊。他这个书摊,和刘家的书摊略有不同之。在他这里,除了连环画,更多的是一些长篇小说。他把这些长篇小说,按照一回一回地拆开,重新装订,一部小说就变成了几十册。然后,二分钱、五分钱或者一角钱看一回,总能把我们的心勾得痒痒的,千方百计要把一部“大部头”尽快读完。于是,我阅读了《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等等。

两个书摊,平常总是络绎不绝的人,到了赶场天的上午,那可更是人满为患。店家撘的简易条凳,自然是密密挤挤地坐满了人,就连狭窄的巷道,也满是人。这些没有座位的人,或站或蹲,或倚在墙壁上,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一点不受影响。更难得的是,在这里,虽然人很多,但绝不需要招呼“纪律”。每一个人都忙着如饥似渴地看自己的,根本没有时间打闹、玩耍。这情景,回想起来,至今仍是那么让我感动。

偶尔借到一本连环画或是小说,那真是如获至宝。只是连环画还好,一口气看完不成问题,小说呢,往往得“挑灯夜读”。而那时点灯用的煤油,是凭票供应,大人们自然是舍不得的。好在目不识丁的奶奶,对于我喜欢“看书”,总是支持的。但每到夜深的时候,也总是催促不停。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下书,也总不能好好入睡。有时候,

要么等到奶奶睡熟之后,再点亮煤油灯,用其他书堆叠起来遮住灯光,继续看。要么就干脆躲在被子里,一会儿趴着,一会儿仰着,打开手电筒接着看。直到实在是“上下眼皮打架”,不能坚持为止。

每到假期,无论是到在东岳任教的姑妈家,还是到在华蓥煤矿工作的叔父家,十天半个月,我总是窝在房中不肯出来。他们两家的书,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的甚至于不知看过两三遍,比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等等。实在没有看的了,姑父任教的初中语文课本,我也提前进行了多次阅读。

因为喜欢阅读的缘故,从小学到中师,我的语文成绩虽然算不上拔尖,但却总没有让我担心过。但其他的课程,连我自己也不敢恭维,马马虎虎而已。而是英语,于我来说,简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记得在溪口小学读初中初一时,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英语检测,我只得了可怜的七分。要知道,那时的英语第一单元,学的只是二十六个字母哟。初一下册,我又转回了石笋读书,错过了英语国际音标的学习,所以,后来的英语学习,我总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二三十分那是家常便饭。于是,留级到初八六级,第一个单元的检测,破天荒地得了九十二分,但接下来的二单元考试,又被打回了“原形”——五十多分,惹得英语老师连忙找我谈话。而我自己在心里却不断为自己较好。是呀,五十多总比二三十分强多了啥。

八六年第一次实行会考,我以五百分的总成绩,相差十分进入高中。经历了多次如广安纸厂、广安印刷厂等的招工考试的失败,先天近视而当兵无望的我,在一次一次跟随父亲尝试到下力的酸楚的时候,渐渐懂得了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复习”的一年里,我起早贪黑,恶补英语:每天早上六点,镇上的广播一响,便起床到学校教室里读英语(那时,我家还未安电灯,学校也不要求上早自习。因为学校有电,我在身为教师子女的同学处借了学校校门和教室的钥匙,得以方便地进入到学校早读),空旷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用我自己才听得懂的发音方式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句式。下午放学后,又邀上小伙伴,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的桔树林中,反反复复地读、记英语单词、句式和从英语课代表那里借来的笔记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复习”,我以九十分的英语成绩、超过会考线三分的总成绩,通过了中师中专会考。在不考英语的第二轮考试中,顺利地考入广安师范学校。

这一年的学习,成为了母校的老师们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向师弟师妹们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成为我教育我的学生的“典型”事例。只是我们的这些讲解,不知道有几个人听了进去,并从中学到了哪怕一丝的、什么有用的东西。


【编辑:吴茹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4928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