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走进卡房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琼礼    阅读次数:12395    发布时间:2014-01-06

2008年暑假,我和同学经过商定后对打工取得了一致的认可,遂放下手中的笔,怀着体尝清苦、体验生活的目标,决定去条件艰苦的山区尝试最底层民工挣钱的滋味。于是,初出茅庐的我们,三人结伴从学校出发,来到卡房镇,带上装备下井采矿。

卡房镇位于云南省个旧市南部,距离市区23公里,距离省会昆明320公里,海拔250-2500米,是个旧市主要的锡、铜、钨等有色金属矿区之一,数十年来一直以矿山经济为主。东界蒙自县,南接蔓耗镇,西毗保和乡,西北、东北与锡城镇和老厂镇接壤。属上半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最高32℃,最低-3℃,年均16.5℃。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是个旧市人口较多,面积最大的山区贫困乡镇。虽然我们来时正值雨季,但洞内作业都是人手一台矿灯,分不清白天黑夜、下雨天晴,所以天气对洞内采矿来说,丝毫不影响。

一直以来,以读书为业的我们,深知用钱之要,却未尝挣钱之苦,此次“转型”,是对我们人生的经历的丰富,也是对我们艰苦条件下生存能力的挑战。并非我们一心向往打工之路,只是去历经百味人生,增加人生阅历,以察生活之不易。在学校,我们已经接受了十年寒窗的脑力改造,对于上大学还有那么一段时间,于是我们接下来准备从体力上改造自己,决定去做一些我们从未做过的事情,也是很多人从来不愿去做的事。不过,褪不掉的学生气,加上一身打工者得行装,显得稍稍与这个时代周围的环境极不相称。

上了矿山,只见满地的矿渣,大大小小的洞坑映入眼帘,不得不为人类的“杰作”而动容和惊叹。因为高大的山体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土坯,昔日青青翠翠的山坡,如今满目疮痍,这样的地面环境,再加上终年四季云雾缭绕,显得颇有世外之音,又蕴藏着隐约的伤感。

我们找了一个铜矿的矿井,老板是贵州老乡,对我们比较关照,帮我们解决了吃饭睡觉的问题。他的矿井洞口开在半山腰上,一条宽不足一米,高约1.5米得隧道通到山腹中,取矿的位置稍低于洞口,距离洞口大约350米远,洞内只能单向通过一辆小型运矿的人力手推车,若是两车反向相遇,就只能其中一人在规定的让车位置等候。洞中两壁用横木支撑起,顶上为了防止塌方或掉石块,也用横木逐次铺开固定,一直延伸到隧道的尽头。洞内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且空气稀薄缺氧严重,脚下常常积水超过10厘米,在里面行走,必须弯腰成90度,稍稍用力,就会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越到洞的尽头,空气越是污浊而稀薄,越感到呼吸困难,行动吃力。

虽然客观条件极为恶劣,但为了生活,还是有很多人奋不顾身地往里钻。因为这里是所谓的“靠劳动挣钱”,只要能从里边拉出矿来,可以一个人自己干也可以多人合作,出了洞口,老板会给你记上十五元一车,通常有人每天能拉十多车。但由于铜矿本身密度大,一车差不多一千斤左右,一个人拉出三百多米的洞口,还是非常吃力的。里边有炮工,专门负责放炮,待搬运工把扎下来的矿渣统统运走以后,他们就在里边打眼放下一排炮。放过炮后,整个隧道浓烟滚滚,气味刺鼻。由于经常采矿,再加上受炸药的影响,洞底的壁上和顶上石块结构变得极为疏松,经常会有碎石掉落。

记得有一次,我背了大约两百斤的矿石,正在斜坡坎上歇息,突然一声巨响,从顶上就落下了一米见方的碎石块。由于当时动作利索,刚听到响动,我就马上扔了背篓蹿出两丈开外,才安然无恙,每每想到此情此景,都还心有余悸。

于是,我猝然想起了南宋肖纲在《劝医论》中说的:“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从这天开始,每次进洞我都格外小心,甚至对生命产生了别样的认识和看法,使我对这样的生存方式感到反感和厌恶,在我的精神上留下了一种震撼,更加坚定了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编辑:吴茹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508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