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猛溪河
猛溪河,这是一条藏在崇山峻岭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它从大山中费力地冲出,顺着山势,在山底的深处日夜不停地歌唱,与赤尾溪合口,流经公馆桥,与黔北高原盛开芙蓉花的彩带——芙蓉江激情拥抱后,投进长江,最终躺进大海的归宿。
其实猛溪河发源于金钟山足下的鱼泉。那里数山突兀,走进鱼泉,两岸大山直插云天,在这里能真正领略到一线天的风景,若是胆小之人则会感到阴森可怕。在石缝中流出一股清凉的喷泉,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水涌不断。每逢涨大水时,大小鱼儿从这里流出,为猛溪河的鱼米之乡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春花秋实,特别是芙蓉花竞相开放时,点缀着猛溪山水的亮丽风景。随河水的不断奔流,流过童年的村庄——汪石岩,此时我把多年的心思带进了多彩的童年。
我就出生在美丽富饶的猛溪河畔。喝着清澈透明的溪水长大,甘甜清凉的河水拂着我幼小的心灵。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给我许多耐读的思想,养育我生命的历程,许多故事与我无比的亲近。
我对母亲河的感情,来自于夏天快乐的情怀和自力的勇气。每当放学后,我最喜欢到三四米深的名叫龙尾的地方洗澡。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几大步冲到岸边,迅速将书包和衣裤甩在青石扳上,而后不约而同一鼓劲地扎进水里,此时欢乐和河水拥抱着我,晶莹的水花随洁净的躯体一起转动,特别是小鱼在身上的乱拱,皮肤痒痒的真让人感到无比的舒服和特有的享受,有时还在水中抓石头、捉迷藏和水中比远的游戏,故乡的这条猛溪河使我的童年充满活力和生机。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全班学生去薅秧,想躲避劳动的我,顺着沟渠东躲西藏,便到学校前面的堰塘洗澡,想与其他洗澡的人混在一起意图蒙混过关,哪知一下水后,不知深浅的我被水淹没,在水中不停地挣扎,直到有人喊叫“有人被淹了”时,被人救起来。以后每一次溜在河边洗澡,被父母知道后都要责斥一顿,面对艰难的环境,在十分被动的自尊环境中,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在猛溪河的下游,神秘般流出一股温泉,便有了国土资源部命名为“水晶温泉”。因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水一次性流过,绝不第二次使用,并且常年水温保持在51°C,又称“贵州第一泉”。由于水源来自1500米深处,形成6亿年前的寒武纪,循环时间在3000年以上,被地质学家考核为世界上稀有为“碳酸型高锶二氧化碳氨泉”。正因为此水可饮可浴,对生长在高原上长年被云雾淹没的人们治病算是天赐的疗养乐园。而今的人们,以健康为宝,也经常出没在水晶温泉中,加上207省道和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溶洞由此而过,今日的水晶温泉的现代化服务,正是车水马龙,顾客盈门的兴旺所在。
亲近猛溪河,是因为她有母亲一样的慈祥和成长的情爱,更主要的还有那些神秘的故事和推动社会历史的人们值得我们记住,这些都是历史和大自然沉积的精华。光大它们,这就是作一个猛溪人应尽到责任和义务。
谈起猛溪河的神秘,我便想起1989年8月7日,天气晴朗,碧空万里,大约在下午三时,天骤然像孩儿翻脸一样地变成暗淡无光,只见河水忽然高涨岸边,来势非常凶猛,过路行人无敢强渡。一小时后,洪水顿然收敛,河床裸露,还碧水清亮无比,滩头河底,鱼儿乱蹦乱跳,无数因长时间离水缺氧而死。两岸人们,纷纷提篓挎篼,但无人将鱼拿回煮吃,其原因是这种奇怪现象实在是稀奇少见,令人匪夷所思。清水溪处,一条银白色的水龙从山岩上蓦然坠下,无数朵水花在山溪中尽情地歌唱;百余丈处,山崖瀑布如此壮观;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中,简直是一幅让人走进仙境的中国画。在此处,我看见断山山断的残迹,便想起一个祖辈流传的荒谬故事来,相传一位阴阳先生在晚上路过这里,观看地势后自语:这里的战旗和战鼓地势生克,要不是有人葬后必出帝王或将军之材。此话被岸边碾米的一位长工听到,后来这个长工的父亲死后埋在山脚下。数月后,对岸一弯竹林每到夜晚笙鼓齐鸣,箫声不断,非常热闹。在一天暴风雨夜,电光凶煞,雷声惊人,第二天人们发现:坟地后山崩地裂。从此对岸夜晚的热闹消失,一大片竹林慢慢地死亡。人们砍伐后发现竹内每节竹筒中都有一匹马,一把刀,一个人,一只脚正要胯上马背上,这些应证了出反王。后来在猛溪河畔果然出老二(指土匪)、强盗并且横行数年,直至1951年解放后才根除。不信,在冯村寺内立有一块清代道光二十一年正安州和绥阳县共立的“联甲弥盗”的石碑,明文规定了对抢劫盗匪者绝不留情。
猛溪河,您接纳了多少英雄豪杰,善待了许多墨客骚人,安抚千万个赢弱生灵,成就了无数仁人志士,而我只是飞翔在城市中一只受伤的燕子,无数次将故乡的情意放进我深刻的记忆里,坚信记录猛溪河的人和事,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推却的责任和义务。
站在公馆桥上,无不为“正南第一桥”的宏大和建造工世的精湛而赞不绝口,特别是桥头上“痌瘝在抱”四个字,难道就不会想起清代名士、两任正安知州的郎承谟大人,读懂他,就读懂人民的疾苦,更知道民生问题伟大。在水沟,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喂!谁家在放炮;哦!他们在过年。”读懂这副对联,就量出猛溪文化的厚度,我们看清楚民国时期一位叫王得云的老师,他传道授业,无私的奉献如山魂,最后留下一抔黄土,又有谁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功劳,难道他们高尚的人格不值得我们敬慕?马脑山有一棵虎耳茶,是清代的贡品,饮着名茶,就会想起郑立泰和郑尚泰在四川酉阳为官时,改变故土贫穷的文化,真正做到了猛溪有名茶的见证。孙家坪郑先申入国学时,有正安知州赠送的“蔚然国华”木匾,据族谱记载:该家族当时有吏员2人、文生1人、武痒2人、监生1人和武生3人,这不仅是郑氏家族的荣耀,更是猛溪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新洪村高竿烟两根华表高高耸立,昭显着墓主人郑咸绍奋斗的辉煌和成就,虽然我们只能从墓碑上看到官至吏部候选,无不看出他功成名就代表着过去的历史底蕴。还有在现代诗坛中创下奇迹的诗人卜宗学,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3000首,其数量和质量都是令人钦佩。父亲王应钧一生从教,爱好诗词书联,出版了猛溪文化的第一本诗词集《绿槐缘》,这本书的问世,正是历史与时代的见证,更是进一步丰富了一方文化的内在价值。
在无数次撞击中,我坚信人的价值,不是权势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这些只是短暂的贪图享受而也。重点在于一个人怎样去回报社会,作我来说,记录别人的成绩而付出的代价本身就是一种贡献。至于人家怎样评价,我并不在乎,但对猛溪河,却独见情钟,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我叛逆故乡的眷恋。
亲近猛溪河,便走进故土,在祖辈的许多故事中,他们就是一座座山,任凭岁月搓洗,我们的心越洗越亲,越说越浓。
拜读公馆桥
五月的日子,我顺着绿色欢笑的声音,在山野的画笔和一路花香中,以读者虔诚的心灵,又一次以崇敬的目光拜读你——公馆桥。啊!我敬重的公馆桥,躺在这青山绿水里静静奉献了一百多年,百年的沧桑和苦难及千年不变的情怀里,也让我从您时光的历程中,读出了一种为民造福的精神;又从您高大的身影里,读出了大山人堂正纯朴的品质;从您那弯腰的画面里,读出了无私奉献的真实含义。
公馆桥,又称为“黔北石拱第一桥”。是正绥两县合力修建,也许是古驿道中的“馆”与“管”是谐音字,或是两县共同管理之意,故名为公馆桥。由于该路是两县商贾官民必经之道,尽管以前我经常从桥上走过,那时我的只是欣赏桥的高大和方便。也许是那时从您的身上走过,多半是带着惧怕的心,埋着头迎石阶上下和桥面中划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当时只感到给人带来是方便,从来没有体现出公馆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许多次,我知道高原因水而骄傲,也因水的暴戾而悲哀。面对春夏的烟水茫茫和洪水放肆地暴涨,行人不敢路过,只能望尘莫极,导致官家要事和百姓的急事被无情地推辞而苦恼。百姓人民也常常绞痛中望着滚滚的洪水,只能祷告平安是福的语句。渴望有一种桥,让愿望随目光走来,通往人心的路是那样的豪迈。
公馆桥静静地敞在山青水秀里,一百年的风雨兼程,跨上18米高的桥面上,读着桥的序言的一笔一画的文字,才感到祖辈的积善除恶的高尚品质值得颂扬!特别是看到祖辈们积善捐钱数字而自豪,让我的心仿佛跨越了时空,捧着高原一生的堂正身影,诵读那些修桥补路是好事的伦理而无尚荣光。
拜读公馆桥首先从桥的序言开始,让我读懂了正安复任知州郎承谟,为民办实事最好的教材,他接受前任领导段玉俊的建议,与绥阳县长共同商议,决定了为民谋福祉的伟大工程。差钱缺粮从自己捐助做起,率先捐银五十两,两岸群众投工投劳,这个工程在晚清时水平,其工艺、造型、建造和设计可以算是了不起的工程,因为国家都成半殖民半封建摇晃的政权里实施,简直是一项神圣的伟业。1906年冬天终于开工,从设计中,顺应了天时地理人合的诸多要素,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缺乏下,成座南朝北横跨在古朴的大山里,桥总长30米,宽7.2米,跨度23米的工程,在我看到的石拱桥中要数第一。我们从桥头的三块石碑里读出了当官为民的教材,特别是“痌瘝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这个民为官立碑树传,捐银积善,直至为民,同615个积善捐银的名字一起,行得大大方方,做得光明磊落。这些都足以说明官民同心的鉴证。
常言到:“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从百姓的口中得出的带有哲理的语句,让我读懂了为民办事的高大和雄伟。其实他们才是这座桥,让百姓的冷暖从他们的脊背上走过去,正是为官行道之楷模。正是他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所急,这是高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给大山中为人做事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拜读公馆桥,所有怀想的文字不但被高大的建筑物所敬佩,更多的被一种文化所折服。
走在桥面上,漂荡的云彩抚摸着我的脸,任凭高原的风絮从双肩吹过。这时候,青山为我作画,绿水为我唱歌,俯视着脚下远去的流水,让我想到多少祖先为我们的幸福一代一代的耕耘,多少流血的代价这我建造着最美的风景。我从史料中知道:明朝万历年间,因播州的土司杨应龙叛变,被四川的李化成奉命平叛,后因战乱带来的瘟疫、大旱等,导致播州人口巨减,后来经过清朝雍正完善了移民政策,以安民为本一浪接一浪。基于这种情况下,我的始祖从遥远的江西太原郡搬迁而来,来遵义的南白分居以后,定居到公馆桥取石之处——罗家塘,又因弟兄分家后搬到我的老家处,一代代繁衍到至今。
其实我们祖辈也出过读书人,特别是古代门风相对的婚姻里,新洪村高杆烟一座立有石围华表的坟墓,墓主人是吏部候选人郑咸绍的墓碑上,有我第五代祖王茂椿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见证。还有猛溪河边的石桥和那段石跳蹬证实,祖辈们堂正做人的典范如此高大。他们的形象如四周矗立的大山,也让我们为人做事的标杆。
三十年来,我把青春和生命都奋斗在山区的教育事业上,不烟不赌。课余时,以书籍为友,文字为伴,让自己的名字走进省作家协会,一些文字并在全国报刊杂志上亮相,为的是让地方的文化发展。看不惯一些人以强欺弱、以钱为荣或不顾百姓的安危的人或事,其实这些人便是桥下的流水,最终会在社会的浪潮中被人们淡忘得一干二净。在高原丛中,我无数次将长长的背影如桥,把无数奉献透过骨髓变成文字,背负这个时代的“中国梦”而一路颂歌,至于人家怎样来评价,我根本不在乎!我坚定自己的信念铸就成一座山,就算做一块石头,也要在大山中知道一个奋斗者特有的个性。
拜读公馆桥,必须有堂正的姿态和方正的文字来衡量,让我读懂了桥上的对联和颂碑;读懂了捐钱出力的方正;读懂了四周青山作画的美景。青山、绿水、古桥和民居集于一起,为冲出贫穷的畦地,构建大山的精神动力,一幅幅大山腾飞的脚步就是大山最美的风景。更重要的我们要像公馆桥一样,行得端庄,坐得端正,还要懂得什么叫奉献。面对无数凄风苦雨的磨难时,我们也要挺立着大山不朽的骨架,也让一代一代地唱着永恒的赞歌而不悔!
这歌,撞击着我们前进的灵魂;这歌,纯正着大山纯朴善良的丰碑;这歌,让世人久唱不厌和永远的膜拜!
龙塘寺情怀
林溪龙塘寺,曾有人称“密林掩古刹,州南别洞天”的美誉。这里林木高大葱笼,古树伸出的枝叶达到遮天蔽日的舒适别墅,把三百年的龙塘寺藏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可见龙塘寺的风景和寺庙的历史称得上全县一绝。正因为山民们怀着对佛的崇拜,也领略着大山的向往和施舍的价值。多少次,我不敢用自己的文字亵渎了你的威严和神圣,只能用大山最真挚的文字记录自己走过的故事。
走进这条清代康熙年间建成的石板路,守望着路边怪石林立,那维妙维肖的风景,真让人久看不厌。林中大树和石头姿态各异,挺拔在这里等候我们的目光,仿佛让我们的脚步踏进当年的古老和沧桑。一路走来的残梦,留传着无数个古朴的故事在心中萦绕,在佛语远去的声声钟鸣中添上许多神秘的色彩。
我曾多次因工作的需要来过这里,由于求神拜佛不属于我。因为寺中所有的佛像都是以一个面孔对视人世间的欢乐与痛苦,所有语句无非是让人踏走扬善惩恶的路,上天注定……那些的荒唐谬论被残酷的现实击落得四处逃离时候,又有多少人还为几千年的枷锁套得有麻木不仁。
说真的,我是一个地道的大山之子。纯朴和善良沐浴着我奋发的脚步。我十五岁时,高一刚读完就顶替父亲的工作,跨上了崇高的讲台。用唯心的说法是早年走鸿运,其实给我留下的路却是处疲惫的身影满目沧桑,苦痛难言比比皆是。然而世俗的封锁不是抬高自己的目光,让我在别人的奚落中走自己唯一的路。面对一些人当面是锣,背后是鼓的鬼面不堪入耳。为了走出自己,在一种是非不分的大山里,所有的认识都处在以自我为荣的圈子里自我朝拜。在这种夹缝的生存中。不甘落伍的脚步让我走进师范进修学学,从而找到人生的起点。从这时候起,我心中便坚信着不烧香拜佛,只相信用坚定的脚步奋发人生。只有攀登,才是勇敢地走出自己辉煌的人生!
2012年的金秋,我以诗人的身份与正安电视台的记者专程来到这里,用擦亮世界的镜头去揭开龙塘寺神秘的面纱。也许是秋风飘零的缘故,还是自己意识的原因,顿时感受到龙塘寺无比的宁静和沧桑的画面。阳光从密林的裂缝里筛下来,那一闪一闪金色的光环,在画面中亮出了五彩缤纷的美丽。沉重的脚步声让我看到了岁月留下斑驳的记忆……。在寺内,悠扬的钟声、争鸣远去的鼓响和苍天一起的楼角,与沉重的身影一起感觉到历史的忧伤。沐浴在林中的人们走在清代的石板路上是那样荣幸和虔诚。心在何处,路在在何方?想起自己在教坛上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总结出成功的后面是许多孤独和宁静的整合,正与此时的竞走重合如此完美!
望着树叶掉下的光环照在我的身躯,这不是圣洁的灵光吗?不!这只是奋发在奉献中和光点。遥想在新洪学校任校长时候,看到多数独生子女抹去了对父母的敬重,那种几千年留下的感恩被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责任拥起心头,便萌发了我在学校推出了“敬老爱老在校园”活动。规定了学生每周要帮助父母做一至二件力所能及的事,并纳入优秀学生的评选考核。当这一活动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开展后,其事迹轰动全县,波及全省,受到省老龄委领导的亲自接见。正因为自己的子女的前程,从而到镇完小去当一名普通的老师。这个惊天动地的活动因我的调动而夭折,这种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悲凉和惨重。这时候,我明白了大山里,特别是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能力的大小与时代的荣辱没有融合在一起,要办一件事关键是你的能力和给你的能力的多少。即使你再有创新的方法和独特的贡献,不给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否则就是悲惨的下场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许多本应实施成功的工程就这样毁灭在名利的纷争中化为尘土,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龙塘寺,房屋结构分上中下殿,成“吕”字形展开。我不想追朔当年传说的故事是怎样的神秘,因为那些故事被人神化得那样活能活现。我认为高原文化就是山水相接的溶合,看到每一座山都被寺庙无情地占据时,正说明封建社会的神权在大山的恶毒最深刻。那圣洁的目光触动着山里人的脚步时,其原因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而发出的声响,这种教化让祖辈们多么的惨痛麻木,那种纯朴和善良变成了盲目地顺从,这就是佛法无边的恰当写照。每逢农历的六月十五,山里人宁愿少吃一点,都要以一种虔诚的心,烧几柱香,捐几元善钱来修缮庙宇,以达到积善安良的本性。那些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其实人世间得权为利,你争我夺,处处充满杀机。表面官面堂皇,实际上是五毒俱全,无恶不作。
面对自己的走过和历程,特别是“我要读书”的那般模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仁爱占据心头,为落实县团委11名贫困学生的事,自己独步走进六七十里的大山里艰难地行走,看到那些小孩在农村昏暗的屋里用竹杆来装笔芯做作业,下课后用葛藤跳绳的欢乐情景,我心里像刀绞一样,就发愤要为这里修一间学校。在偶然的机会,通过市侨联的引见下,改造和新建了八间“燃灯基金助学工程”的村小和教学点,多少次我在山间不停地奔走,召开群众动员会,出工投劳和捐钱,解决学校之间的矛盾纠纷等,让疲惫的身躯与村民结下深厚的情缘。其实我小时候就不相信什么救世主。只相信用自己的努力走进一种人生信念,当我把这种奉献给予大山的时候,其实自己就是一枚绿太阳,让大山的风景更加亮丽。
沿着陡峭的小路费力地伸上山顶时候,乘着秋风金黄的田野,让的再一次醉在龙塘寺的美景中。这时候,所有的山低了高贵的头,向我朝拜!我知道:那金黄的水稻是人们辛勤耕耘的成果。面对这座满腹经纶的龙塘寺,那修炼的正果,正是我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多少次我把奋发的脚步写成文字与全国报刊同行,在建设精神高地中,找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生命的亮光才是高原灿烂的风景。在教学上,把爱心默默在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通过自己的争取,为学生的生活燃起了勤奋努力的希望,在不断的探索中,负责申报的教学课题得到了省级重点课题肯定,而且是全市唯一的小学重点课题。这种追求正是佛家倡导的“山间不受红尘染,一心修炼成正果”价值。
龙塘寺,圣洁的祥光照在我心中是那样明亮,恩典的佛语要靠人的奋进去不停地领悟,回报社会才是人生的价值。首先要自己拥有财富,才能创造财富,否则你一事无成。踏走在宁静的路上,面对无数艰难困苦,要懂得从容地面对,找到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沉重的山门,最终坚信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快乐和崇拜的山魂。真正的“正果”,就是珍惜大自然赐予的美景。珍重自己奋发的脚步选择正确的路,必须要有一颗回报和恩典的心。真正含义的内在含蕴就是人要懂得应该对这个社会的奉献。
王芳,本名王方,校园诗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正安珍州诗社副社长,有作品发表在各大报刊。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