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秦桧、蔡京、严嵩是定论的“奸臣”,而在其浩瀚书法艺术的星河里,他们又是有口皆碑的大书法家。千百年来,世人并没有因为政治名声看人废字,而是较好地保护了这笔文化遗产,使之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一 秦桧
要缕历代官员中口碑低劣的,秦桧当属名声最坏的一个。据资料,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再次签订南宋与金廷和约,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秦桧虽然品质败坏臭名留芳,但在书法艺术上,却颇有造诣。他创建的宋体字书法,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走向和发展,给后人留下一笔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桧书法,早年任御史台左司谏时,就小有名气。他在公务中发现公文字体不规范,便用闲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佶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并以此定为统一的公文字体。这就是后来逐渐演变为印刷体的宋体字。即使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汉字的普及、传播上,也把宋体字规范确定为制图、打字、电脑使用的主要字体。
宋体字,是秦桧创立的。按理,世人命名应命其“秦体”。可是,由于其奸臣名声等原因,而遗撼的失之交臂。但有一点,即使秦桧再坏,但他的书法不坏,且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笔精华,世人也没有因人废字。虽然没有命之“秦体”,但根据其秦桧所在的朝代,故被贴边命为宋体。
秦桧的宋体书法,自创一体,是中国汉字印刷体的始祖,堪称为独树一帜、成体成家的书法大腕。在后来的书法界,虽然模仿出很多仿宋字体,但其印刷体字源,还是出自秦桧创造的宋体字。
二 蔡京
蔡京,是北宋时期的一代奸相。他曾权倾一时,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在官场上与童贯连通一气,坏事做绝,历史上留下很多骂名。据说蔡京最后一次被罢官已81岁高龄,在流放途中便一命鸣乎。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虽然,蔡京历史早有定论,是一代遭世人憎恨的奸相,但他的博才多学的建树,也同样被世人予以公认。蔡京文彩飞扬,诗词散文,著述丰硕,名篇留世,尤其行书颇妙,堪称一绝,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对中国汉字书法做出特殊的贡献。
据资料,蔡京的行书,博采诸家众长,独具风格,自成一体。其姿媚的笔法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现出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其用笔挥洒自然,即不放纵,且又格调高雅;其组字结构,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气势不凡;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其分行布白,字里行间,精心安排,左顾右盼,求之前后呼应灵气,达之气韵生动境地。
时至今日,蔡京的行书,那形似米芾、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的笔锋,还在继影响着中国书法界。而世人在书法的研究上,没有因为蔡京的奸名,而动摇其学术价值的地位。
三 严嵩
严嵩,明朝重要权臣。曾在朝庭擅专国政、贪鄙奸横达20年之久。他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的一生,是一个贪鄙奸横、误国误民的一生,早就被世人定论为中国历代名奸之一。
严嵩虽然名声败坏,祸国祸民,但其诗文在当时的文坛上,其地位和份量却也是举足轻重的。经他手编篡的《宋史》,修的《袁州府志》,创办的钤麓书院,成为世人研究历史的范本。尤其在书法上,自成体系,雄健豪放,清雅高洁,确定历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大书法家地位。
严嵩的书法,造诣极深。其作品不仅在生前闻名遐迩,即便在身败名裂死后也流传甚广。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乃天下乡试第一。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乃严蒿所书。乾隆帝觉得不妥,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其自己也写数遍。然而却发现,他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还是都不如严蒿,也就只好让奸臣的字仍高悬在此。
严嵩的书法,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其传世墨宝皆成珍品。据说高悬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是古代一精通书法的新科进士,用头发饱蘸浓墨“挥头”写成赠给恩公。其实,经考证这五个名闻天下的大字,原来是出自于严嵩之手笔。
四 人品字品
秦桧、蔡京、严嵩,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奸雄”,他们的名字与“奸”和“坏”捆绑在一起,留下千古骂名,受到世人唾弃。从人格上看,他们是很不光堂的。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分析,却又有着另一面的光辉。
从历史上秦桧、蔡京、严嵩的双面人生,我们似乎悟出个道理:字品和人品,不能揉到一起。字就是字,字不是人;人就是人,人不是字。字只能代表书写者书写时的心态,并非是书写者人生品行的流露。世人也没有因一个人品行的残缺,而否定其高深的艺术造诣。
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借用书法上,就是说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的融合,且人品高于书品。可“三奸”又从另一面启示我们,德固然重要,但“小人”也不一定没有才学。在对待历史文化上,其传统的“字如其人”之说,就略显有些说服力不足,似乎有另辟一个“因人废字”的盲区之嫌疑。
赵富,1953年生于黑龙江。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分别在《散文选刊》、《华夏散文》、《地火》、《岁月》、《中国石油报》、《天水晚报》、《黑龙江日报》、《生活报》、《黑龙江科技报》、《大庆日报》、《大庆晚报》、《百湖周刊》、《大庆油田报》、《都市生活报》、《大庆作家》、《大庆文化体育》、《萨尔图》、《让胡路》、《生态文学艺术》、《呼兰河文艺》、《北国诗风》、《巴彦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300余篇(首)。
【编辑:高毕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