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语不惊人
信息来源:我的QQ空间    作者:田彪    阅读次数:13256    发布时间:2013-12-13

写作给我的印象是,早上写作和下午、前半夜写作有很大的区别。早上起床,神清气爽,经过一夜的养精蓄锐,大脑中没有那么多杂念了,头脑太清醒,反而没有了灵感,表达能力仿佛瞬间消失,毫无创作冲动,提笔半日,心烦意乱,一字无成。下午或前半夜的写作,因为经过起床后大脑记忆的慢慢恢复,很多语言文字、故事片段顿时冲上头脑,大脑慢慢记起了很多东西,美丽的词语,漂亮的思想一股脑儿地从大脑语言区想象区钻出来,曾经是谁说过,这种感觉就像怀春。于是,特想一写为快,这种状态最易怀孕(不是说写作就像怀孕吗,一开始看不出看所以然,越到最后越明了)。

从睡眠时大脑几乎停止工作,到早上慢慢恢复,下午、前半夜处于最佳的写作状态。这个恢复过程说明,大脑的运转机制与物质原子分子的运转机制是一致的,因为原子分子的活动,不可能由休眠状态一下子就达到活跃状态,虽然大脑的思维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它的运转首先必须得遵循物质内部的活动规律。你的思维运转,某种程度上又可能促进大脑原子分子的不同运行,导致你得出了不一样的思维结果。这又与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唯物辩证论不谋而合。

写作过程中,思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大脑突然想到的词句、构思,想用到下一处合适的位置,随着写作的进行,很快就忘记前面所想到的词句、构思了,赶紧去记忆里搜寻,它们却不见踪影,待想用新的词句、构思来替代,又感觉白开水一杯言之无物,顿时感到非常遗憾,甚至沮丧,写作过程会因此受到一些阻碍,或许还会立即中断。由此看来,想象力记忆力的高下,与能否出好作品是有密切联系的。

写作时不能有太多的情绪干扰,一定要在一个处于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写作状态,不然大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思维状态,还会因为大脑神经“短路”引发头痛病,可能还会留下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虽然有些精彩的作品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但这显然是一种冒险行为,当然,像曹雪芹鲁迅卡夫卡福柯等又未尝不是这样写作的。有时候,靠深呼吸、眺望、吸烟、饮酒、置之不理等暂时中断写作的方法来调节大脑的熄火状态,也许对写作可以起到一些增益的作用。

谈及吸烟喝酒与写作,要说的其实很多,这里只略表一二,有兴趣的可详加研究。古今中外,这两种活动被作家运用于写作过程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吸烟喝酒可以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或加剧心理紧张,此时大脑的原子分子处于一种密集的活跃状态,运转更加灵活。于是,灵感一下子冒出来 ,语言表达能力倍增,创作冲动源源不断。身轻似燕,心纳瀚宇,似乎一切都不在话下。叼着大烟斗写作的昆德拉,吟“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如此等等,烟酒这伤身丧志的咄咄怪物却给作家们导演了许多佳作,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烟酒在写作中的功用也许妙在适可而止,反之适得其反。此外,还有其他的什物,其他的活动也能给写作锦上添花,不一一而论。

总的说来,写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作家的知识结构(对天文地理的掌握情况)、认知能力(对世态人情的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心理状态(自信自悲创作冲动等)、身体素质(体魄强健精力充沛与否)等是否达到要求。如果这些条件统统成熟,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事。

要注意的是,我们肯定不能强人所难。然而一个严于律己的作家,一定不满足于只讲故事或阐述思想,作家们还寄情于辞藻修饰,谋篇布局,语词音韵,这些所谓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连同故事和思想,在作家大脑中发酵酝酿,最后飘散出不同境界的醇香,让读者久久地驻足。

在讲究效率的当下,不动声色的发酵酝酿显然是一种奢侈,这种既耗时又耗财的过程,早就不成为作家们乐此不疲的追求。从早到晚,那些直接明了,毫无期待视野的文本,犹如全用转基因食材做的早中晚餐,摆在一个坚决反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食客面前,让其直倒胃口。但是,倒胃口也没有办法,没有其他可吃的了,况且总有一个声音在你耳边说:你不吃也得吃。聪明的人断然不愿做一位满含冤屈的饿死鬼。这一举动,让致力于转基因的专家们激动感动不已,并深受鼓舞。

我只能说,永远制造不完的弄虚作假欲盖弥彰, 永远应付不完的交际应酬杯光幻影,永远表演不完的戏耍杂耍盛世危情,永远争斗不完的政坛商海尔虞我诈。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现在,有谁还在为尸横遍野的繁华盛世发出悲天悯人的呐喊呢?

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理石牌坊,早就沦为只供人们合影留念的背景了。

 

【编辑:高毕勇】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25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