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荆州:流放的都城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承煜    阅读次数:13230    发布时间:2013-12-07

写下这个标题时,外面正值江汉平原朔风萧瑟、寒气肃杀的初冬,蜗居在宿舍内,百无聊赖,紧掩门扉,读读写写消磨时光,闭门造车。

我能写荆州吗?我在想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究竟了解多少,除了知道他热的时候特别热,冷的时候特别冷之外,我还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这些之外的东西也简单,找一份荆州的旅游指南来,不消半日就能把荆州的历史大纲背下来。对,历史!了解一个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了解他的历史,但不是背旅游指南,而在于抽丝剥茧找出内在。但是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就等于了解他的现在吗?历史之成其为历史,就在于他的不可更改与无以复制。有人或许会反问我了不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了解的话不敢夸口,但我有我的理解。这几日寻思一番,得出一个结论:

荆州,或者说郢都,这座旧时的楚国都城,二千七百年以来一直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对他的流放。

公元前689年,刚继位不久的楚文王熊赀将楚国的都城由丹阳(今秭归)迁至今日的荆州(当时还叫句亶),定名为郢。从此直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其间411年,是楚国与郢都的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章节。411年,只比大汉王朝短了11年,不光在寿命上两者不相上下,在文化地位上,那时的郢都也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如果说郢都这411年的历史是一盏华美的水晶吊灯,那楚文王的这次迁都,无疑为这顶华灯摁下了开关。同时,这个起点太高,注定了他在绕过短暂的高峰之后,以后的上千年里一直都在乘滑梯。

楚国好运,为中国文化史孕育出了三个重量级人物:老子、屈原、宋玉。

老子其人如同其学说,玄妙不可捉摸,难窥影踪,我说不清楚,索性就不说了;宋玉虽在辞赋上深有成就,但他的名声仅限于文艺圈内,如果我现在找一个人问他知不知道宋玉,估计十有八九的人会反问我宋玉是哪个系什么专业,即使他贵为屈原的学生;我单抽出个屈原来写。

屈原时期的楚国,富庶强盛,唯物史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理在彼时的楚国得到了验证。经济强盛之后,楚国的文化也随即起飞。代表作是《楚辞》,而最具影响力的作者当属屈原。

摊开战国时期的地图可知,楚国占据着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此时富庶的楚国,今后却被人称为南蛮,真让人想不明白。这种政治、经济上的南北对峙,也使得南北文学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中国文学有两个公认的源头:《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北方民间诗歌,开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之先风;《楚辞》的创始人即屈原,他也是集大成者,是南方的文学,是浪漫主义的鼻祖。

那时的楚人有一种气质,“危冠广袖楚宫妆”,歌伎舞女彩袖飘袂,如仙女临凡,这是《楚辞》的气质。楚国豪奢绮丽,他国一时无法企及。富庶多贵人,楚人也有一种富贵气,所以也多出纨绔公子。楚人就亡在这种奢靡上。我在今天的荆州人身上看不到这种气质,历史文化的断层,使得那股精神头也不复存在了。就像读完了《楚辞》再去读“公安三袁”的作品,虽然生于一地,但历史的长度拉宽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荆州的楚国遗迹我只去过章华台,昔日的章华台上歌舞升平,歌伎伶人不可胜数,东汉边让有《章华台赋》云:“设长夜之欢饮兮,展中青之嬿婉。竭四海之妙珍兮,尽生人之秘玩。尔乃窈窕,从好仇,径肉林,登槽丘,兰肴山竦,椒酒渊流。激玄醴于清池兮,靡微风而行舟。”完全可视为阿房宫的原型。章华台后来毁于兵难,元代有人于其遗址建章华寺,即今荆州章华寺,我去过一次,不好玩。历史的东西就这样,一旦失去,再也难找回。后人的修复与重建,终不是那个味道。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写下《哀郢》,之后怀石自沉汩罗。很可惜,屈原从了政,且仕途不顺,最终被楚怀王驱逐。因为屈原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里,楚国给我的印象都是极其昏庸腐败的,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创造了多么伟大的文明。现在看来,屈原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为理想而殉道。

秦占领郢都后改为南郡,公元前241年,楚都东迁寿春,这座都城从此成了历史的弃儿,颠沛流离,再也找不回昔日的那份高贵。

流放的道路还很长,只是这条路的长度并不以里程计,而用时间。因时光的渺远,更显其无垠。在路上,这座旧都更名江陵,像是一个流放者的隐姓埋名。从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天起,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都城都是蜷缩在历史的角落的,中国的历史太长,如果不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事,再大的波澜也会被历史的洪波冲散。直至两个人的出现,江陵才得以被人稍稍注目。

1521年,14岁的朱厚熜由封地江陵出发,赶往京都继承他堂哥朱厚照皇位,这就是明宪宗嘉靖皇帝。江陵成了“帝乡”,但先别忙着自豪。这位明朝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帝甫一继位,就同自己的朝臣斗得不可开交。到后来懒得看那些大臣的嘴脸了,就索性不上朝,自己在西苑与一群江湖术士求仙问道,以祈长生不老。前后罢朝二十余年,嘉靖虽不是不理朝政——他经常深夜加班批阅奏折,这有一点像他的老祖朱元璋——但明朝的覆灭实由他始。此时,距白起拔郢已有1799年,江陵再次接近历史中心等了如此之久,恐怕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历史留下这么大的一个祸患。

此后不久,嘉靖的一位老乡开始向着帝国权力的巅峰攀登,他当时只是一名翰林院的编修,但这为他拜登高位奠定了可能。他叫张居正,字叔大,湖广江陵人。

众所周知,张居正后来位居内阁首辅,授太师太傅,位极人臣,无以复加。现张居正故居门前有一副楹联: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

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

短短二十六个字,将张居正的一生概括得极为准确。张居正居功至伟,但讲述起来颇为繁复,倒不如这一副楹联来的漂亮。我更感兴趣的是他那顶32人抬的大轿子是如何进得江陵城门的。

我一直想去张居正的墓园祭拜一下,终是没去成,有一次都已经走到了门口,到那天墓园闭馆。

我发现荆州人并不十分了解嘉靖和张居正,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东西,管你帝王将相,最多也只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时间永远都是往前走,人也不能靠着一些过去的事生活(历史学家除外)。其实,他们连楚国这么悠久的历史都不以为意,何况你个败家皇帝和内阁首辅,中国历史上多了去了。因和,当别人总是感慨“世上已无张居正”时,荆州人却对着张居正的故居和墓园视若无睹。真搞不明白这是悠久的历史给予了他们一副骄傲的姿态,还是几千年的流放之后对于历史的忌惮。

我是2012年秋季到的荆州,从长途汽车上一下来,大失所望。

古城墙这只旧瓶装着各种钢筋、水泥、混凝土和透明玻璃的新酒;靠着几个历史人物维系着城市的历史质感,却又显得那么脆弱易碎,他们太老太模糊,无法让人产生亲切感。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自楚国迁都寿春以后,这里便从此远离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宋以前,各个时代的大人物都在逐鹿中原;宋朝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却也都在金陵一带,似乎不与小小的江陵城有何瓜葛。

今天的荆州人很以荆州这个地名为傲,他们总把这个荆州与刘皇叔借走的那个荆州混为一谈,大街上总可以看见以三国为主题的各种寺庙、纪念馆或者公园,关羽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人。

如今的荆州似乎在流放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完全无法准确的自我定位。

我无意打破他们的骄傲,但我还是要纠正一下:现在的荆州在三国时期叫江陵,三国的大部分事情与江陵无关;关羽是山西运城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与江陵无关;而且他还是个活在神话传说里的人,神话地位大于他的历史地位。就历史地位而言,无论是政治史,军事史还是文化史,他的地位远远不及屈原、伍子胥、张居正……你们何不拾起在流放的路上遗落的楚文化,这样虽然无法让你们做回昔日的郢都,但至少可以让你们找到自己的文化原乡,结束这一次千年的流放。历史的滑梯是与时间等长的,如果你自己不选择一个时机稳抓扶手停下来,历史将把你推向前方无尽的黑洞。

 

后记

 

这篇文章是为了逞能而写,因而写得异常艰难。

开始我执迷于述史,想按照荆州的历史变迁一路写下来,堆砌了许多史料,凡是身边能找到的都用上了。后来自己看着都觉得不顺眼,撕了重写。甚至还动过另寻他题的念头,但于心不甘,一件事既然开始做了,我还是想做个有头有尾。

做一件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不是做对了而知道什么是错,而是一错再错之后才明白如何是对,因为我们往往一开始就错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对。

就写文章来说,我不是天才,所以只能用笨办法。找各种资料,写一大堆文字,然后再进行一番自我否定,最后留下来的,看着心里不堵的就拿出来给人看。这篇文章就是这么生出来的,典型的一个难产儿。

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但我已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因行文仓促,一些资料来不及严加考证,一些观点也没有经过细致的推敲,恐有误,望各位斧正。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534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