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秋游明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涂万作    阅读次数:4707    发布时间:2013-11-24



明湖深居在水城南面的群山之间,虽只去过一次,却已留住了我许多的遐想与回忆……

我是在一个秋光烂漫的午后访问明湖的,可秋天的明湖,却给了我绚丽如春的感觉:天蓝水碧,阳暖云淡,一派高原的明快。也许是远离都市喧嚣,明湖格外幽静。那些金黄、苍绿、殷红的颜色,渲染着岸边的树木,使得眼前一片诗画意境!我忽然联想到了恋爱季节里少男少女们的浪漫,想起那些校园贺卡、明信片上、童话故事里,所有关于秋的描写、秋的比喻、以及咏秋的诗句…… 因为它们都可在明湖找到相应的背景。这不由勾起我的恋旧情怀,于是,随意采撷了几束秋的灵感,借以问候一下斯时的心情:

(一)

秋  是安静的

让我  在这多情的季节

悄悄地写给你

我  最真挚的羞涩

(二)

伴随着

秋的温馨  我好感动

于是  莫名地

就想起了  

你  以及

曾经相伴的日子

(三)

看见了吗

我的问候  就写在

烂漫的树梢

秋从这里经过的时候

我把祝福

托付给了     信使

——淡淡的柔风

(四)

枝头那片叶子

是一枚

飞往秋天的机票

在它染红的时候

也许   是  

相拥的热烈

(五)

我把秋思

打成包裹  寄给远方

——漂泊的你

别让深秋的凉意

吹冷了  你的思念

(六)

我  一如

孤独的树   在

深秋的寂寞里

等待  

春的消息  以及

有你的夏日

……

我信步走来,不觉到了一处湖湾,浅浅的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草间嬉戏。湖边,一对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情侣,正在摄影师的镜头前留影。新娘粉红的婚纱、新郎洁白的西服,在这浓浓的秋色里显得格外的写意。

新娘娇妍可人,那幸福的微笑,分明是一朵刚刚绽放的秋荷,含蓄而温婉。新郎也很俊朗,只是新娘的美丽让他的风采成了点缀。也许是我友好的目光引起了新郎的注意,在拍摄的间歇,竟主动与我搭讪起来:“第一次来明湖的吧?”我答非所问:“多美的新娘,你可真有福气!”

新郎忙不迭地点头。这种率直赢得了我的好感,于是,还在离开的时候,我热情地为他们当了一回义务摄影师,因为有明湖做背景,镜头里的新人就如同云水间的仙鹤,清丽、飘逸……

徜徉在湖边的小经,偶尔,一片飘黄的叶子,带着秋的执意,落在我的衣襟上,竟让我好生感慨!落叶是生命最后的风景,它有一种苍凉的美,它将青春许与太阳之后,又把筋骨奉献给了养育它的大地,它用彻底的回报完成了作为生命的神圣。

我常常想,生命应是宇宙间最美丽、最富有生气的符号。生命是伟大的!宇宙若是没有生命,将不堪设想。记得当年读陆放翁的《卜算子·咏梅》,就曾被“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句子打动。想那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绽放,依然娇艳夺目!即使到了花谢花飞,落英成泥了,也要留得一片芳香。这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深情!其实,人生一世,也正如草木一秋,轰轰烈烈也罢,平平淡淡也罢。想想历史上那些帝王们,曾经挖空心思寻求不老之“术”、不老之“丹”,除了终归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之外,还留给后人以笑柄。倒不如做真实的人,真实的活着。

落叶给了我理性的思考,不由想起了屈子那悠远的吟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呀,时光迅速,芳华不再,四季更替,变化有常。人生一如草木,荣枯一季,这是自然的规律。但人在“飘落”的时候,是否也有眼前叶子般的诗意与从容呢!

俄顷,夕辉斜照,一抹残红泼洒在湖心的草亭,以及通向草亭的木架廊桥,让明湖顿时多了几分妩媚,几分风韵。连接廊桥的是木板铺就的人行便道,便道的另端伸至山林深处,两旁那深深的蒿草一如秋苇,苍茂萧索。我走到草亭,凭栏四顾,满眼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

我目送着太阳沉入西山,山岚一片灿烂,晚霞映照着南飞的雁阵,使得天空更加的高远与深邃。当雁阵映入明湖,也将“高远与深邃”带入了湖底,于是,俯仰之间,竟是无穷的浩瀚!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直到两只相逐的野凫从眼前击水而过,才如梦方觉。

须臾,一阵晚风扑面而来,也带来了幽幽的凉意与薄薄的雾霭,明湖的高贵与妖娆也随之悄然湮没。忽然,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愁绪袭上心头。恰在此时,新郎新娘的轿车里传来邓丽君那缱绻深情、委婉动人的歌声,让我好不怅惘——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


作者系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813172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