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懒惰的大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龙维    阅读次数:12434    发布时间:2013-11-13

大伯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在村里是出名了的。当时,我们寨子最懒惰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伯,另一个是我家屋坎脚下的一位青年。他是上辈的,我们应该称他作满叔了。大伯很有骨气,不管再饿,他从来不随便吃别人的一口饭的。这个满叔就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他从来不知道做活路的,拖着一双很破的布鞋,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从东玩到西家,又从西家玩到东家。哪家熟饭了,只要喊一声,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端碗。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很多人心里都很怕他,就是没有当面说而已。大伯好就好到这一点,看他尽管没有做什么活路,饭总是有吃的。所以,寨子里丢失什么东西,大多数都怀疑是他偷的。没有亲手抓到,也没有谁敢当面说,总是背后议论罢了。若是在哪家玩,别人要熟饭了,他就自觉地走开。就是别人有意叫他吃饭,没有帮人家做什么,他生死也是不会吃的。

虽然说是大伯,只是按辈分称呼而已,和我家根本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他的那些房族都不喜欢他。我长大以后才听老人们讲了关于大伯的事情。

在年轻的时候,大伯也是一表人才,个子瘦高瘦高的,筋骨很结实,人忠诚老实。曾经有一个很贤惠的妻子,还有了一个很乖的男孩。有一年,他被官府来抓壮丁的官兵匆匆忙忙地带走了。不久,保长把他的妻子给休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孩子也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家里已经人去楼空。他也没有说些什么,竟然把自己那三间五柱七木房卖了,买了一杆汉阳造步枪,准备去投奔腊尔山上的吴大爷。仅有的一个亲房族,怎么劝,他都不听,还是去了。从此,他就和这个房族断绝了关系。

据说,那个时代的苗乡就是这样。国家虽然是一个国家,政府虽然是一级政府,办事就是不公道。大欺小,强欺弱,贪官污吏横行乡里,到处收刮民脂民膏,人民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有一句顺口溜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是当时那个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有的人被霸田产,有的被抢女,有的被占妻,有的被收高利贷,没有了活路,他们就想法设法购置枪械,奔进山里,占山为王。机会来了,就下山报仇。有许多贪官或恶霸常常毙命在他们手中。在他们眼里,富人总不是好人。没有吃没有穿的时候,他们经常下山,打家劫舍,吃大户。政府常常带兵围剿他们,也把他们称为“土匪”。当地的百姓把这些头人就称为“大爷。”谁家有难,常常出钱出粮请他们帮忙。是他们的弟兄,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所以,去投靠他们的人,也比较多。

不久,全国就解放了,我们的苗乡也开展了清匪反霸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共产党的政府和原来的旧政府大不相同了,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方官僚,把那些不和解放军对抗的地方“大爷”通过改造,大部分都成了良民,分给他们良田和土地。大伯又回到了家乡,就是没有房子,房族也不愿意接纳他。我家三间五柱七木房,还有一间厢房。那时只有公公和婆婆,父亲还在读书,住房当然就比较宽了。公公是一个善良的人,就答应借一间厢房送大伯住。公婆们在灶房做饭,大伯架起三脚在火坑做饭。这样,我们家的一个房子就住着两家人了。

大伯这个人也很奇怪。自从在我家住下来以后,他就没有计划自己立一个房子,也没有成家,就是独着一个人。在那个靠公分吃饭的时期,除了参加群众会以外,他就是一天活路也是不去做的。每天他都起的很早,别人还没有做早饭的时候,他就把早饭做好了。别人还没有吃早饭,他就先吃了。等别人出工去以后,他就拿着一根扦担一把砂刀,也出门了。有时回来比较早,有时回来比较晚。有时候扛一挑柴回来,有时候没有。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年四季,山上长出什么新鲜货都有他的份。春天长的蕨台、竹笋,他都一捆一捆地抱回来,那时候,算是很好的菜肴了。他一个人根本吃不完,还送我们家很多。特别是长野生菌的时节,他专门采那些好吃的菌类,比如:松树菌啦,乔巴菌啦,茶叶菌啦等,有一些我还叫不出名称,反正都很好吃。酥、香、甜、脆等,什么味道都有。我们吃了,胃口大开,越吃越是想吃。在五黄六月的时候,他还大把大把地摘来许多野生的木浆籽。我们一颗一颗地摘下来放在碗里,淋一些酱油,加一点盐粉,搅拌均匀,吃起来就很下饭。要是把木浆籽擂烂,混合煮青菜酸汤。热天吃,可以降火气,冬天吃,可以升体温,要是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喝一碗,大脑就格外的清醒,吃起来非常的舒服。阿婆都常常夸奖说:“莫小看你大伯,一天懒洋洋的,到办吃的时候,他另外有他的一套。”

秋末,坝子上的稻谷一片金黄。那一段时间,大伯回来也是特别的晚。每天都是这样,他那大大的锁口袋都是涨得鼓鼓的,里面装的全部是板栗,有的呈红褐色,有的褐白相间,果实很大,色彩鲜艳,招人喜欢,大伯大把大把地抓送我们。有一次,阿妈对我说:“崽呀,大伯打板栗很辛苦,树上哪里有一球,他都要去钩。你们不要拿得太多啊,大伯要拿它去换米吃过日子的。”当时,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只是盲目地摇头答应着。反正到中秋和重阳的时候,父亲买来一些鸭子,大伯就剥来一些板栗和鸭子一起炒煮,还加红辣椒。吃起来香喷盆的,味道也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大伯做集体的活路很懒,但是,做自己的并不懒。别人上工去了,他就悄悄地上山砍柴,很晚才回来,把柴放离村子很远的地方,谁也不会看见,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把柴挑到县城卖去了。新鲜山货出世的时节,他就采集山货买,蕨台、竹笋、菌子、板栗、猕猴桃等,拿到县城去卖。又回来买些米和一些菜。一年四季都是这样。村里村外的人都蒙在鼓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只知道他是一个很懒惰的人。

有一年,大伯再也不懒了。刚开春,他就早早地把那抛荒了几年的自留地挖出来了。就连父亲赶到莫名其妙,村里人更是不知所以。立夏刚不久,他就早早地买来苕秧,也早早地载上了红苕。村里许多人都说,大伯做的活路,比哪个都早。这一年,大兴刚好要修飞机场,我们村里也要派劳力过去,大伯第一个就报了名,还写一封回来,拖带父亲给他收获红苕。这一年好了,大伯在飞机场劳动很积极,表现的很好,不仅受到机场指挥部的表扬,在队里还拿头等的工分,不仅不补款了,还成了进款户。大伯的转变,在队里男女老少都很高兴。

天有不测风云。好日子刚刚过了一年,大伯就从飞机场回来了,出工还是很积极的。可是,有一天,他说不舒服,有一点拉肚子,和队长请假,就不去出工了。第三天早上,他就死了。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队里还有一些杉木,几个木工师傅赶紧给他作了棺材,很简陋的,人们把它叫着“土汗”。傍晚,夕阳殷红殷红的,人们就吆喝着,把他抬上山了。后来,我去上学的时候,在道阳坝一片坟冢旁边,又增加了一个新坟。我估计,也许大伯就是躺在那里的。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4983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