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风 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邓有民    阅读次数:3008    发布时间:2013-11-12

又听见阳雀叫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仿佛是从河对岸的百花顶山上传过来的,幽远而清脆。

记起小时候,母亲对我说过,头一回听见阳雀叫,看得出一个人是享福还是辛苦。我好奇地问:“怎样看得出呢?”母亲很认真地告诉我,要是负重走长路或做活路的时候听见,那是辛苦人;要是坐在凉屋脚下、躺在床上听见,才是有福的人。从此,一到春天,我就急切地盼着能听见阳雀的叫声。

翌日,天气晴好,我带女儿去爬山。半山腰忽然遇见一大片开放的牵牛花。那些缀满藤蔓的洁白的像小喇叭一样张开的花朵,花瓣上沾着亮晶晶的露水,女儿欣喜地摘下一朵来。我说,你听过这花别的名字吗?她说:“叫喇叭花呗!”是的,但我小时候叫它“破碗花”。女儿好奇地仰着头。老辈人都这样叫,因为谁要是摘下一朵来,不小心将花瓣弄碎了,吃饭的时候一定会将手里的碗打破的。我看到女儿因好奇而瞪得大大的眼睛。于是,我给她讲述了很多年前家乡那些充满奇异色彩的风俗故事。

我六岁的那个夏天,母亲带我出远门。父亲工作的地方,在遥远的乡下。我们走了很长的路,途中遇上一场瓢泼大雨。傍晚时分,父亲见到我像个“落汤鸡”,连忙找干净衣服来换。可是没有鞋子,刚巧隔壁人家有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女孩,他们家非常热情地把女儿的鞋子拿来了。可是,父亲悄悄地在我耳边说:“穿女娃娃的鞋子,下河就捉不到鱼了!”于是,我怎么也不肯穿那双绲着漂亮边口和绊带的布鞋。

除夕那天,父亲要我跟他到园子里给果树“喂肉”。父亲拿了一碗肉和一把刀,我跟在后面“扑哧!扑哧!”踏着积雪来到果园。父亲用手拍着一棵柚树高声问:“树上果子结没结?”“结!”我代替柚树大声作答。

“树上果子酸没酸?”

“没酸!”

“树上果子甜没甜?”

“甜!”

“好,喂你一坨肉!”父亲用刀将树皮砍破一小口,将一块肥肉塞进树口里。

大年初一,父亲清早起来忙着贴年画巴对联,空气里都能闻到新年的味道;惊蛰节来了,家家门前的阶沿和院坝里都画满了一张张拉开的弓箭,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防御蛇虫蚂蚁的侵害;到了农历四月初八,我看到堂兄用一方红纸,拿毛笔写上“四月八,毛虫嫁。嫁到青山外,永不回我家!”贴在板壁门柱上。

女儿走得口渴了,喝下半瓶矿泉水。我告诉她,那时,我们上山砍柴,口渴了遇见水井,虽然只是岩壁石罅里一个滴水而成的小水凼,但绝不可以不打招呼就喝。要先扯一根茅草,挽一个草结子,作为信物放在水边,才可以俯身去喝。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你看,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懂得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关于风俗的话题实在太多,像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送灶神上天庭述职;过年祀祖守岁放爆竹烧旺火;元宵观花灯猜灯谜;正月二十在菜地和果园里用红色的年粑做成“花树”粘麻雀嘴;清明祭祖扫墓踏青;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悬蒲叶系五彩索;六月六,晒棉绸;还有七夕乞巧,中秋拜月,重阳登高,腊八吃粥……

风俗,正是我们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根文化。《诗经》三百零五篇,一百六十篇在《国风》里,且多名篇佳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完全可以当作一部风俗大全来读;桃花源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淳朴民风千年传承;艺术家深入生活叫“采风”;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看,北京的庙会,绍兴的社戏,黔地的傩舞……因此,除了那些“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有谁不神往上巳节的兰亭盛会?有谁不倾慕藏在红盖头下美丽的中国新娘?

所以,只有活在风俗里,我们才能像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

不知不觉我们已爬上了百花顶山,这是老辈人长眠的地方。女儿小心翼翼地将手中洁白的小花朵放在墓碑前面。

“看,我没有弄碎它!”她愉快地说。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2264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