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四十二年前。
中秋佳节,小凤开着“宝马”回到渴别四十多年的故乡。上街为老母亲购买月饼时,无意中遇到“老知青”华琴,交谈中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段往事......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生不逢时,偏偏遇到那场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学校不上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课,而是整天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扛着红旗,唱着革命歌曲上街贴大字报,大多数学生初中未毕业,就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放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县“知青办”下乡安排名单发下来了,王伟红、许再忠、张明良、李智英、白知丽、杨小凤、石华琴七名知青被分配到一个叫“哈坝”的彝族村子。七名知青中王伟红年龄最大,自然大家就选他当了户长,杨小凤年龄最小,胆子也最小,见到一只章蚂虫都被吓笑。
欢送知青下乡那天,“哈坝知青户”排在第三小队出发,王伟红扛着一杆红旗走在最前面,红旗上写着“上山下乡,接受教育”八个大字。起初,大家还大声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后来,大家的歌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在山谷里。
从县城出发,三十多公里的山区羊肠小道,从早上一直走到太阳落山才到达目的地--哈坝村。此时此刻,大家累得坐下去就不想再站起来。生产队长李冲前来迎接知青们:“大家累了吧?”户长王伟红强打着精神道:“毛主席教导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躺在地上的张明良小声说:“才是走点路,就累成这个熊样,还不怕牺牲呢?”
知青户,实际上就是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中间用篾笆隔开,三名男知青住在左边,四名女知青住在右边,放个屁都听得见。寒冬腊月,门外风声四起,寒风从门缝处挤进来,大家冷得抱成团取暖。村外,荒郊野坝,深夜了,伸手不见五指,不时传来几声猫头鹰、野猫及怪兽的叫声,令人毛骨耸然,胆子最小的杨小凤几呼天天夜间都被吓哭。农村没有电灯,夜间照明全靠松明火把、煤油灯,更谈不上什么电视机、宽带网、手机了。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知青们,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事都做不来。这回上山下乡,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自力更生了。遇到的头一个大难题就是做饭,七个人刚好一周轮一次,谁也不吃亏。第一轮做下来,煮饭的水总是放不合适,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吃过糊饭,也吃过夹生饭。许再忠、李智英上山背柴,几次摔倒,又几次爬起来,最后总算背回来一捆干柴。杨小凤、白知丽去挑水不会挑,干脆一人抬一头,才抬回了一桶水。
刚学会了点生活常识,接着又要下田地干活去了。李冲队长手把手的教知青们糊田埂、铲埂子、挖田、犁田、耙田、栽秧、薅秧、割谷子、打谷子等等。杨小凤刚下田学卫栽秧,几分钟后见一只蚂蝗爬在腿上,吓得哭爹喊娘。还是生产队长李冲吐点吐沫在蚂蝗上,才把蚂蝗拿掉,从此,杨小凤再也不敢下田了。
不过,在农村也有农村的乐趣,那里的农民最朴实、善良、肯帮忙,下田时在田里捞点螺蛳、小鱼、小虾、泥鳅、黄鳝,都要送给知青们晚上美餐一顿。
那个年代,生产队里的劳动报酬是靠工分吃饭的,一个全劳力一天挣得10分,而男知青只得8分,女知青得7分,年终按工分的多少进行分配。
半年后的一天,杨小凤劳动回来后,忽冷忽热,茶饭不思,大家以为她患了感冒,就替她刮痧,一个星期过去了,仍不见好转,冷得发抖时要盖三床被子。户长王伟红预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准备把杨小凤送乡卫生院去看病。当他们背着杨小凤来到小河边时,发现小桥因头天下大雨被水走了,急得大家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李冲队长知道后,立即带领十几个小伙子,砍来两棵大竹子搭成临时独木析。可是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知青们,面对独木桥,桥下是湍急的河水,脚踩上去就觉得头昏眼花,谁都不敢过。李冲队长道:“让我先过,你们跟在后面,一次只能过一人”。话毕,李队长背上杨小凤快速通过了独木桥。知青们象狗爬似的慢慢悠悠在桥上爬,半个小时后终于爬过了独木桥。李队长还是放心不下,叫上村里的10个小伙子把杨小凤送到乡卫生院。
经过医生的全面认真检查,最终诊断杨小凤患了疟疾,民间叫“打摆子”,注射了几天“奎宁”针水后即康复了。
光荫似箭,日月如梭。两年后,按照当年的国家政策,知识青年回城分配工作,哈坝村知青户的七名知青也就被分配到县城各单位上班去了。知青们终于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每个月都有了一点固定的工资收入,虽然不多,一个月几十块钱,但那个年代5分钱一碗米线,7分钱一个鸡蛋,1角三分八厘一市斤大米,基本上能养家糊口,小凤很满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凤得一“千金”,为响应国家许计划生育号召,她到县许生委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小凤万万没有想到,才工作了二十来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杨小凤被列入了“下岗名单”,失去了饭碗,离开了她心爱的岗位。工资收入没有了,一大家子人,老的老,少的少,每天都要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怎么办呢?杨小凤觉得没脸见人,还经常与家人吵架,斗气,门也不出,街也不上,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她曾经想到过上街乞讨,甚至想跳楼,她绝望了,经常叹气:“唉,这就是命啊,老天爷为何这样不公平啊......”
还是在公务员机关工作的石华琴很有远见卓识:“小凤,邮电局也改革分家啦,移动公司专门经营手机业务,今后中国人个个都会拥有一部手机。现在私人都可以为移动公司代办业务,你开个移动通信代办店吧,钱不够的话,我借你三万元......”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小凤真的硬着头皮开办了“中国移动通信代办店”,堪称全县第一家,代收话费、代办续费、代卖手机卡号、代卖手机等。没几年时间,小凤就翻身了,现已发展成为“阿凤通讯有限公司”,并把业务扩大到了省城。小凤坐阵省城批发各种型号的手机,属下职员拥有218人,资产突破了千万元大关,中秋节回家都开上了“宝马”。在街上秘书喊“杨总,有一个大客户需要300部苹果手机,请签字......”的时候,人们都大吃了一惊,小凤当上总经理啦?令人刮目相看。
毕竟年近花甲的人了,小凤回一趟故乡实属不易,而令她更难忘是在“哈坝”村的那段知青生活。她决定前往当年的知青点去看一眼,村落依旧,田地尚存,所不同的是当年的李冲队长老了,满头银丝,满脸“梯田”,腰弯得象一张弓。“小凤来看我啦,谢谢你!听说你当上大老板了?”“李队长,多亏你当年对我们的培养教育阿,要不是你背我过河去治病的话,恐怕今天就见不到你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决定捐款100万元,在小河上架一座钢筋水泥桥,解决乡亲们过河难的问题,就叫’知青桥’吧,再建一所希望小学,让孩子们好好读书......”。
顿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响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一年后,“知青桥”顺利建成,“希望小学”也竣工典礼。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