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是我敬仰的作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很多,完全是高产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以小说见长,但其散文也颇见风致,惹人喜欢。与贾平凹的小说相比,我还是非常喜欢他的散文的,也许是工作因素,没有淡定的时间坐下来品读他的小说,因此,对于贾平凹的敬仰,我还多是从读他的散文产生的。贾平凹的散文,不少是从描写他的家乡的风物开始的。
贾平凹的家乡在商州丹凤棣花镇,从地图上看,离我的家乡并不远,翻秦岭,经洛南,过商州,即可到达棣花镇。秦岭虽然是一座大山,绵延数百里,似乎高不可攀,但是对于交通迅猛发达的今天,已远不是古代想象的那样艰难。想好的事情,说走就走,毫不迟疑,于是趁着国庆良日吉辰,提了雨伞,带了简单行李就乘上了前往洛南的班车。
秋雨淅沥沥地下着,乘上车,雨就关在了外面,任它在窗外闹腾,但是车内却是温暖如春。车子经大荔,过罗夫,就登上了入秦岭的山路。山路弯弯,盘旋而上,忽左拐,忽右拐,就如调皮的孩子故意在逗着人玩。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歇了,遂打开窗户,观赏窗外的景致。秦岭巍巍,山势绵延,博大深邃,时而见悬崖碐噌,时而见小溪潺潺。山里时时可见人家,白墙灰瓦,炊烟袅袅,颇有江南风情。打量着景,想象着棣花镇是怎样一个模样。不久,车子就到了洛南,遂换乘到商州客车。客车似乎随时都有,十分方便。从洛南到商州的路途也不是多远,从十元多的车费就可看出,当地人说四十多分钟就到了。真是不到哪里总以为是想象的那样遥远,现实击破了我想象的幼稚,原来一切都是咫尺可得。
路途的通畅真是可以值得赞美的,改革开放发展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交通发展真是令人欣喜。宽敞的路面平平坦坦,多行道标线清清楚楚,来往车辆秩序井然,各行其道,没有一点拥堵,没有一点叫骂声,司机们都是规范驾驶,文明行车。我们坐在豪华客车里,享受着空调音乐等,真是非常惬意的事情。我好像是打了一个盹,睁开眼,乘客们就说到了。这么快就到了,我简直有点不敢想象,遂拿了行李,依序下车。按照计划,先在商州寄宿一晚,以缓冲坐车疲劳。吃过晚饭,我于是到丹江大桥散步,上了灯火闪烁的龟山,这才发现商州原来是一个盆地,躺在四面环山的怀抱里。第二天,准备精当,于是上了静泉山,游了仙娥湖,拍了贾平凹给商州写的“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名言。这才登上了去棣花的客车。
棣花镇离商州也不是很远,只需8元钱的车票,四十分钟的里程,心下里想:看来过了秦岭,这里的地方似乎都很紧凑。一家挨一家的,完全像是串门子。以前还以为商洛隔着秦岭,发展可能还有点落后,其实不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发达,早已经突破了山岳的隔制。这里的路四通八达,而且路况十分良好,出行十分方便。出行真是让人开了眼界,也革新了人固有的成见。
棣花镇到了的时候,我是有一点茫然,不知道贾平凹故里如何。走在镇上,打听了几个人,人们都很热情,给我指指方向。最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干脆带我前去。老人说:贾平凹的老家就在前面,来的人很多。我一听,就很高兴,这说明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已经开了。快到贾平凹老家位置时,我就看到前面停了不少车辆,老人说:“你看来的人很多,咱们从这里走。”老人说着,就把我带进一个胡同,两边是瓦檐灰墙,显得各色古香的民居。一看这样的建筑,我就感到别致,赶快拿出相机,进行拍摄。向前看,前面一群人,我就知道到了,心情有点激动,不知贾平凹的故居到底怎们样。不用想,不用猜,到了,老人在我前面,高兴地说:“你看,这就是。”我急忙让老人家站好,给他留了一个影,表示非常感谢的意思。“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挂在门首,侧门是“平凹之家”。我先进去看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贾平凹书画馆”,里面集合各类资料图片等丰富翔实,集中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过程与伟大成就,看后令人敬仰。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也许是国庆假日的原因,也许更是贾平凹作品艺术的魅力吧,我想更是后者。贾平凹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很谦虚,“称自己写文章也不过是一门手艺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像别的人编织或者搞其他,做的很好,”做平常人,保持平常心,是贾平凹一贯的做人作文风格。贾平凹成名后的平淡自然更是让人敬仰。
走出贾平凹故居,周围就是赫赫有名的商於古道,宋金街,棣花古镇以及贾平凹笔下常出现的清风街、古迹二郎庙、月牙泉、戏楼、二龙桥等,再向远处望,就是绵延的群山,清清的丹江湍流,奇异的山水以及丰厚的文化古迹给予了作家得天独厚的灵感,看来人杰地灵真是其言不虚啊!
城市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爱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毕竟陌生的城市犹如自己饮食中没有吃过的大餐一样,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在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然而,在每到一所城市后,我们常常总听到这样的言论:没意思,到处都一样。除了楼高,车多,人多外,再也没有什么新鲜感。诚然,每一座城市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追寻现代化进程中,的确,每一座城市的共性都是楼高,车多,人多,这是毫不置疑的。但是,诸位(提醒说没意思的朋友们),请你在说这种言论的时候,是不是要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其实每一座城市除了共性以外,还有它的个性。须知道这些个性的地方正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之处。
每到一座城市,我总有点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常常喜欢看这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我执着地认为这正是这些城市的灵魂所在。大凡人们都容易被一个城市的外在面貌所迷惑,而不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这就如人们看人往往容易被对方的外表所迷惑一样,而常常忘记了这个人的内质。是的,高大漂亮的外表是夺目吸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一座城市缺乏了内质与灵魂就往往显得肤浅与庸俗,就如同一个外表美丽但却实在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一样,缺乏了让人品味的余地。现在的城市建设者们都很注重挖掘本土人文内涵,因此这就为每一座城市寻找了它的灵魂。这就如同一个人既拥有了美丽的外表,同时又拥有了内在的精神风采一样,显得兰心蕙质,明眸转珠辉,格外惹人喜爱。
当然,有些城市的文化标志很明显,但有些城市的文化标志就不很明显。对于明显和不明显这倒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观赏者有没有用心的眼睛去发现。事实上,只要用心的眼睛去看,是不难找到这座城市的个性的,也就是它的灵魂的。然而,对于那些大言不惭动不动就大发牢骚而忽视城市个性的人而言,事实上他只是缺乏了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倒不是城市越来越共性化了。是的,到了每一座城市,我们都避免不了要吃饭,购物,住宿等,但是我们旅游毕竟不是来吃饭,购物,住宿的等,要是仅仅是从事这些活动,那么我们何必要跋山涉水,忍受旅途的疲劳呢?我们何不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享受生活的自然与便捷呢?
因此,既然我们出来了,那么,我们就要带着一颗发现的眼睛,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感受一座城市给予我们的启发与思考。只有这样做了,我们也许才会找寻到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才会感到自己不虚此行,我们才能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次旅游其实都如阅读一本大书一样,格外新鲜和受用,既增长知识又增长阅历,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