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农村里生,农村里长,风里来雨里去,一路艰辛走过来,吃尽了人生的苦头,过惯了吃糠咽菜的穷日子,直到现在娘还不舍得吃、不舍得穿。
娘过日子是我们村子里出了名的“一把好手”,小时候我们家生活穷,粮食年年不够吃,每到过罢年,便进入青黄不接的季节,我爹都要到南乡去买红薯片子吃,能做稀饭也能做窝窝头子。娘每次做好饭,都是先叫我们姊妹几个吃,她则在旁边默默看着我们吃,我们不懂事,吃起来狼吞虎咽的,顿顿在地上掉馍渣,娘总是慢慢弯下腰,一点一点捡起馍渣捧在手心里,用嘴对着手里的馍渣“噗噗”轻轻吹几下,之后麻利的送进嘴里吃。有一回,我们家来了客人,娘借来一小瓢好面,擀了一顿白面条,我们趴在板凳上吃,面条子长,很容易滑落在地上,娘总是一根根捡起来,端来一个盛水的碗,将捡起的面条放到碗里草草淘一下就吃了。刚出锅的面条很烫嘴,难得吃一顿好面,只顾“滋溜滋溜”的向肚里扒,吃到肚里烫的肠子揪心的疼,人在地上乱蹦,娘赶忙端来一碗凉水叫我们快快喝下去,才把这场闹剧平息。
我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根本无法和过去同日而语,我也开始搬进城里居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为了买房子,借了别人一些钱,娘心里盛不了事,老念叨着我的负担大,每当我回家给她零花钱时,她都是以此为借口,死活不要。我告诉娘,不用为我当心,我会很快还上的。每当星期天,我都要回老家与家人团聚,买些肉带回家。娘不高兴了,说家里啥菜都有,一斤肉十多块钱,一顿饭都能买十几斤麦子了,多疼人?我告诉娘现在日子好了,不缺少改善生活的这点钱。娘说咱农村人讲究过日子,一顿十几块钱,小日子不可长算,一年要多花多少钱,吃的再好,还不是一抔粪土? 我开导娘,时代不同了,吃饭谁不讲营养,不吃肉要得营养不良症的。娘说不对,电视上专家说吃肉会得“三高”,得了会要命的。我纳闷了,娘啥时候懂得这些洋玩意儿的?娘见我不解,便说电视上经常说,吃素食能长寿,不会有啥毛病的 ,你看你姥姥,一辈子从不吃肉,不活到一百多岁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一时无言以对。
临回城时我硬要赛给娘二百块钱做零花钱,娘说有钱还没花完,让我拿回去积攒够还人家的房子钱,等不欠人家的账了,咱喝口凉水都心甜。知母莫若子。娘是不舍得乱花一分钱的,宁愿把钱攥烂,也不愿花钱买吃的穿的。娘从小告诉我,不会过日子的人才讲吃讲穿的。硬塞给她钱是无济于事的,于是我对娘撒了一个谎,也是让娘高兴高兴,我说今年单位给我补发了几万块钱,前几天又给我涨了一级工资。娘一直紧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问我涨多少,我说几百块哩。娘说赶快还人家的账,别叫人家不放心。我说已经还清了。娘一连说了几个“好”,还说一天的云彩都散完了。我趁势给娘塞去二百块零花钱,娘说啥也不要那么多,只留下一张五十的,全部又塞给了我。
离开乡下离开娘,我踏上返城的路,思绪翻滚陷入沉思,我早已子孙满堂,可我那白发苍苍的老娘依然把我当成小孩子,心里还时时刻刻念叨着我,为我牵肠挂肚分担忧愁。此时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从古到今,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心与子女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