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我的“吉尼斯”记录,不是体育项目,不是科技发明,也不是惊心动魄的探险,而是我写了三十九年《程翔日记》。从1976年至今从未中断过一天。记得我在新疆库尔勒当兵的时候,一次急性阑尾炎发作,被战友们送进陆军273医院,当时没带日记本,我忍着手术后的疼痛,向护士要了张纸,在上面写下当天的日记。1998年夏,我赴湖北长江抗洪一线,采访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一边拍照,一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新闻稿件在国内外媒体发表。
翻阅一百零三册达千万字的《程翔日记》,如同欣赏长篇小说;我的日记像一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梦想,同时记录社会的变迁及民生的点点滴滴。1960年,我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内蒙古武川县。跟随当飞行员的父亲程占彪和军嫂母亲郝惠云,在驻河北、辽宁、黑龙江空军第三、六航空学院度过童年;在驻新疆哈密空军第八航空学院子弟学校读书,去柳树泉兵团农场上山下乡;1980年,在新疆空军工兵十四团87493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安排于陕西省三原县税务局工作,后调到三原工人俱乐部,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在三原报社担任过记者部、编辑部、摄影部主任。少年时代,不仅富有朝气和幻想,接触什么人会影响一辈子,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空军八航校一团的才子吴志洪兄长鼓励我:“坚持写下去,能磨练意志,必有硕果累累的那一天。”
老子弃官隐居,写出闻名天下的《道德经》;哲学家康德,一生未远离过柯尼斯堡小镇。动感的都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精英;安静的乡村,是静思的乐园。芸芸众生中,有无数无名氏,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思考和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我深有体会,日记是一种最自由的综合性、独立性的文学艺术,她可以记录生活,承载思想,抒发情感。通过写日记,能锻炼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不断总结他人和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验,可以磨练意志,还有一点极其重要,那就是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寻找真理和人生的价值!几十年来,我在文学、哲学、书画、摄影、新闻、收藏方面取得的成绩,理应归功于《程翔日记》;我的日记,成为我创作126万字的长篇小说《翔》最丰富的素材。文友跟我开玩笑说:“《程翔日记》是程翔的万里长城,长篇小说三部曲——《翔》1、2、3部是程翔的航空母舰。” 文学艺术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解放军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摄影报》、《团结报》、新西兰《华页》和《东方时报》、北京《海内与海外》、《百姓》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并多次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程翔日记》是苍天赐给我的美丽翅膀,海阔天高,任凭程翔自由飞翔!《程翔日记》是探索者的心电图;《程翔日记》是用大爱、用生命、用灵魂、用文字铸造的万里长城;《程翔日记》是玲珑剔透的珍珠项链,它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而且记录着时空、社会和历史;《程翔日记》是我忠诚的伙伴,也会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通过常年的学习、实践、探索,我感悟到:文化艺术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通向真善美的轨道。
我这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玩麻将,写日记成了我的嗜好。法国的德拉克罗瓦,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大画家,有不少人更喜欢《德拉克罗瓦日记》。我这样每天写下去,没准儿,《程翔日记》会梦想成真的载入吉尼斯记录大全。借此良机,放飞《程翔日记》,展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信念、毅力、意志和珍惜光阴,珍爱生命,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世界。
程翔,笔名蒙鸽,男,汉族,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内蒙古武川县。在驻河北、辽宁、黑龙江空军第三、六航空学院度过童年;在驻新疆哈密空军第八航空学院子弟小学、中学读书,去柳树泉兵团农场上山下乡,1980年,在驻新疆空军工程兵十四团87493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安排于陕西省三原县税务局工作,调到三原工人俱乐部,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在三原报社担任过记者部、编辑部、编采部、摄影部主任。文学艺术作品在《人民日报 · 海外版》、《解放军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摄影报》、《团结报》、新西兰《华页》和《东方时报》、北京《海内与海外》、《百姓》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并多次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976年至今,每天坚持写《程翔日记》达千万字文稿,著有126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翔》1、2、3部,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咸阳市地税系统摄影协会评委会特邀评委、三原美术家协会顾问、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三原作家协会副主席。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