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酒在旅途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德兴    阅读次数:6843    发布时间:2014-07-04

(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每当我迎风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心中感概便无限生长,过去,现在,将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工作,事业……犹如一团又一团乱麻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里,搅动着我本不安分的神经,就像那六十五度的老白干,翻动着我的五脏六腑,催生着我的灵魂飘逸。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这一代人撞上了文革的末班车,无奈中卷入了那么一个是是非非的年代,感受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聆听着“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经历过前胸与后背亲密无间的接触,感叹过毛笔与嘴唇的甜甜之吻。

作为一个山不长草,地不长粮的偏远山区的农家孩子,看到的天地只有一个生产队那么大,知道的事情就是生产队里的红苕、玉米和水稻,想着的是为什么他们家分那么多,我们家只有这么一点点。

要说读书,我们这一代人那时还真没有看到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希望,或者说有什么用途。至于说有那么一点点,那也是后来的事情。

其实,那时读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多识几个字,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被别人多夸上几句。当然,在我的心里面还有一个最大的向往,就是有一天也要像生产队的老会计那样,在年终时能够把算盘刨得震天响,口里不停地吆喝着“张家500元,李家600元”。

人生如梦。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在昏昏沉沉中便捡了一个大胖媳妇回家,事后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样。

197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人们在稀里糊涂中感觉到国家恢复了考试制度,就连村上的小学校也办起了附设初中,读书似乎有了奔头,有了盼头,还有一丁点的希望。

要说读书,那段时光至今难忘。书很薄很薄,里面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但是要想学会学懂学精还真的很难。简陋的教室,残破的桌凳,幽暗的油灯,夏天的蚊虫直追着冬天的凄风苦雨,春天的快乐紧连着秋天微笑的硕果。

那时的初中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噌噌噌地往上冒,就连一些村级小学也开始办起了附设初中班,我就是这样班级中的一员。有了班级,自然得有老师,小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了初中老师,文革中的高中生更成为了校园里的香饽饽,二三十年前的中师生成为了校园里的中流砥柱。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开启了新的学习之路,只是一个学习在前,另一个学习在后。

在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老师的意思。对于老师,对于曾今教过我的老师,我一向都是虔诚的敬重。因为我深知,哪怕是我智慧中的一片树叶都是从他们曾经播下的种子上延伸出来的,即使这粒种子不是那样的饱满,甚至还有一些发酸的味道。

要说第一次喝酒,那还得从初一开始说起。当时,我们家的房子实在没法住人,天上的雨下多大,屋里的雨就有多大,甚至屋里的雨比外面下的时间更长,雨水量更足。

没有办法,只好请人建房。

尽管那时家里很穷,但是晚上的宵夜还是必须要有的,酒自然不可少。

在我的一生中,喝过很多酒,其中既包含着酒的数量更包含着酒的种类。我曾经与别人开过这样的玩笑,假如把我这一生喝过的白酒加在一起,可以淹死几个人,可以让一段江面从此不再断流。这句话看似玩笑,但一点夸张的成分都没有。因为,一个人要想被酒淹死,一瓶两瓶足矣,又有几人一生才喝他十瓶八瓶。所以,淹死几个人一定是不成问题的。尽管我后来喝了很多很多的酒,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第一次喝酒时的感觉。

那时的酒很便宜,几毛钱一斤。中午的太阳很大很大,我走在被烈日烧烤的水田边,酒的香味从瓶盖边一股又一股地溢出,勾引得我嘴里一阵又一阵地吞着口水。

小娃娃总有自己的小聪明。走过一个拦河堰,看着清粼粼的河水以及河水中的酒瓶和酒瓶边的鱼儿,顿时头脑里有了一个绝佳的注意。打开瓶盖,围绕着酒瓶足足地添上一圈,小小地喝上那么一口,然后用自己的小手把酒瓶添得满满的,赶紧将瓶盖拧上,抱着酒瓶一路小跑。

世间的事情往往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没有经受住第一次的诱惑,就很难坚守第二次的牢不可破。回家的途中,我还是没能抵挡住飘香的美酒,有了了第二口,又有了第三口……

我是在浑浑噩噩中把酒瓶交给了父亲。

我又是在懵懵懂懂中走进了考场。

我也是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喝红了细小的脖子和干瘦的脸庞。

从此,我的人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人生如醇香甘烈的琼浆玉液,火辣热烈,绵柔干香。

在世人生,离不了工作,离不了朋友,离不了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但是,在众多的情境中,进入真正人生第一要素的还是工作和自己追求的事业。

告别曾经向往的师范学校,我和我的伙伴们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工作岗位。

说起工作,本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向往的。倒不是说我们是怎么地喜欢工作,热爱工作,对工作是如何如何的如痴如醉。关键是我们当时拥有一份大家都非常渴求的固定工作,这种羡慕、渴求正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在众位乡亲的心目中,我们从此以后就是“脱了农皮”的人。

“脱农皮”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向往,也是我们最大的心灵满足。可惜,这种满足就像人生中的一娉一笑,注定都会只是暂时的,短暂的。

三年后,我和许许多多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同学一样,都只能成为别人砧板上鱼肉。无可奈何间,我们最终踏上别人嗤之以鼻的地方。

人生是一种魔幻,变幻无常,偶尔在意料之中,常常在预料之外。在众多的同学中,有的分到了县城,有的分到了公社,有的又到了中国最为原始的基层单位-——村社。

在那个年代,对于改了行的同学,对于进了机关的同学,对于留在县城的同学,我只有仰其项背。毕竟,我没有那样的亲朋,没有有权有势的父母。

正如现在讲究能力一样,那个比较淳朴的社会还是很看重实力。只不过这种实力就是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就是攀附着这种关系送上一点少有的土特产。

我在痛苦和失落中走向了工作岗位,走向了我一生从事的教育事业。

其实,作为一个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孩子,转瞬之间有了一份别人羡慕的工作,应该说满足的。但是,看着一样的同学,一样的校友,如今却是不一样的结局,心里还是有一种酸酸的苦涩。

参加工作时,我们的工作虽然很清苦,工资待遇也非常有限,每个月三十多一点。但是,那是我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天真无邪常常伴随左右。

要么上课,要么批改作业,要么教训教训淘气的孩子,要么三五成群地打打篮球,要么几个人聚在一起喝喝酒,嘻嘻哈哈,打打跳跳。

人的一生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是作为主体的你是否感受到了,是否将自己所做的事,所过的生活当着一种快乐去对待。

我觉得这既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尽管工作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经济上又是那样的拮据,个人生活也有着诸多的不如意。但是,我善于找到适当的方式去排解,将胸中的烦恼之置于脑后。

这些方式中用得最多的,频率最高的便是酒。人们常言道:“一醉解千愁”,我则将酒看作是工作、生活、情感的阶段性总结中的句号,不仅是解愁,更多的是进行阶段的反省和今后的设想。

应该说,在我的一生中,无论是挫折还是失败,无论是成功或者成就,酒都是我最亲密的伴侣。

别人用酒解愁,我用酒明志。

每一次醉酒,我都能从中找到唏嘘的感悟,都能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转换往往是一次比一次更好。

从小学低年级教到高年级;从班主任到总辅导员,从团总支书记到学校教务员,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些,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酒,害了我的仕途。但是,我不后悔,因为那不属于我。

酒,成全了我的豪爽。这是我希望的,因为在我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不拘一格的本性。

酒,激励了我工作的激情。这种激情让我在教育事业的旅途中孜孜以求,从不倦怠。

酒,正伴随着我努力探究文学的殿堂。我要用我的豪情,我要用我的杜康,记下千般风尚,万种柔情。

我不会因别人的看法而左右自己。

但是,我会根据醇香佳良的晶莹剔透程度而改变自己的情商。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5528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