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6日上午下了一场暴雨。农民翘首以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我县继6月1日下过一场透雨以来的一场大暴雨。既缓解了旱情,又净化了空气、美化了山川大地。人们无不喜上眉梢。
高温干旱时间很长,好不容易才下了一场雨,洗涤了城市的喧嚣和空气中的灰尘,道路变得干净整洁,树木、植被得到了雨水的滋润变得更加翠绿、茂盛。空气清新、凉爽。此时,手持一把雨伞在雨中漫步,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然如,此时此刻,我正在城郊的乡下。在农村,素有勤劳俭朴的村民们却闲不住,他(她)们利用暴风雨间歇的空隙时间,前往庄稼地里、插秧的稻田里去转悠、看看、去发现被暴风雨洗礼过后,有什么异常情况。例如,田埂是否被雨水冲塌,庄稼是否被雨水冲坏,干旱的禾苗是否舒展开来--------女人则不停地往旱地里跑,看看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种‘瓜菜’‘棉花’在享受雨水之后是啥样的,‘瓜架’是否倒伏等等。
我的贤内助也和广大村民一样闲不住,在乡下利用自家的责任地种了几分亩的棉花,枝繁叶茂,翠绿葱茏,大概每株都有1.3米来高,甚是喜人。
这天下午,我同贤内助前往棉地一看,哇!不得了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整片、整块地里、棉田里的棉花都东倒西歪,被暴风雨刮倒了、倒伏了。妻子看着自己几个月来的劳动成果被风雨糟蹋成这样子,很是心疼,一时不知所措。
幸好有很多村民也来看自己家棉花及其它地里庄稼,大家经过一阵喧嚣过后,个个下地扶苗。我也跟着下地扶棉、扶苗。这事看似简单,实则比较难。你左扶棉苗右倒、右扶棉苗左倒。因为长期干旱、地土干枯,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水浸透,让地土变成泥状、很烂,棉苗吸足了雨水过后,变成似“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因而很难扶植、扶正。
尽管如此,妻子还是信心十足,顾不得雨淋、顾不得棉苗上的雨水浸透衣衫,一个劲地左顾右盼地寻找、扶苗、培土,经她扶过的棉苗变得端正、直立、挺拔。我不禁暗暗佩服。
再望望附近其它地块,三三两两的村民似星罗棋布般地分散开来,各自在自家的棉地里忙碌着。时儿在棉田里若影若现、时儿在棉林中穿梭来往,时儿弯腰扶苗、时儿培土护苗。此时,静谧的乡村田野、山边地头变得热闹起来了。他们付出的是辛劳,湿透的是衣衫,感受到的是棉苗扶正了,心里就踏实了,心灵就宽慰了,村民们心理想着、等候着秋天的收获。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分栽,七分管。
要想获得丰收的喜悦,还远不止这些。翻地、播种、育苗、移栽、锄草、施肥、喷药、打杈、捉虫,哪一样都不可怠慢。既要勤劳,又要经验,更要科学管理。不适农时,抓住关键,方能获得好收成。庄稼收获的好坏与农民投入的多少可成为正比例。
我不是农业专家,也不是农家行手,只懂得一点农业常识。但我喜爱农村、热爱农村、更热爱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有着朴素的感情。工作之余,总爱到农村去看看、到田垄地畈里去跑跑,到山水田园里去转悠、逛逛。有益于身心、有益于健康;远离城市喧嚣,吃农家菜、享农家乐、吃五谷杂粮(土鸡蛋、土猪肉、土方法养的鱼、土洋芋、土山芋、土葱、土蒜等)无空气污染、无农药残留、无激素种植。总之享受纯天然绿色草本菜肴也是一种独特的收获,享受淳朴的民间风俗人情更加惬意无比!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