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川上
当客车在山岳间穿梭至深夜时,一座四川小城上灯火辉煌的摇曳景致开始逐渐从司机那双有些倦怠的眸子上,华丽绽放。然后是继续穿越冷空气外的黑色死寂。偶尔的灯星会成为玻璃窗上的一个斑点,但很快就消退不见了。更多的是退下高速公路后的泥泞之行。伴随着璀璨之景的逐渐苏醒,我嗅到了来自于这座小城豆花店内的酸菜馥香。
在那阵香味里,一个挎着黑色长带背包的中医男人从银杏树那边捎来后山麓天光奔溃后的一阵空无虚黑。灯光下,三十五年前的母亲会将中医介绍给我,我在中医长带子黑背包中找到了一张充满体味的涔毛巾。母亲端出后来我从学校里回家时香飘四溢的豆花腊肉款待客人。而她则终年四季站在堂屋内有毛主席挂像的地方,拿命地喝着苦口难言的中药。
莆,在乡下,没人不认识这个中医,你父母那阵子也来银杏树下和放牛的我交流,关于人参当归茯苓泽泻的各种用途。孩子们上学去了,而我独自和乡下水牛一起沐浴草地上被人们一年四季匆忙身影打碎了的光阴,这是种豆花般充满滋味的可口食粮。当我就快要下车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关于豆花腊肉的暮暮朝朝,也就想起了,后来被你问起过的中医男子。这是我难以回避的心理堵塞。莆,让我告诉你吧,那些山上打柴归来的苦力汉子们,都是吃了这位中医的补药,才能从风吹雨打的上个世纪西南岁月中挺过身来,活到现在。不过,后来的中医却不再出现在我家的豆花腊肉间,自然缘于母亲的溘然长逝。
一个人走了,母亲不能再给这个中医缝缀毛线衣与鞋垫子,这个白云村庄没有下一个女人能够吸引中医来此行医。莆,你母亲也生得一双巧手,却喜欢在挑水伐柴后骰子麻将牌大显神通,终于在妇联主任的大选中名列前茅,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靠打牌升职的民选干部,中医因为医治过她的胃痛病,对你们家有所了解。但你似乎讨厌这些悬壶济世的苦口良药,在几次中医前往你家的篱笆墙附近时你放狗拦阻。母亲说,这个中医一直在西南地带走访行医,一生未婚。他原本是你家的远房亲戚,和我家毫无瓜葛,但母亲生性温柔,而你家的狗太过刚忠,让他望而生畏。现在,你该明白为何那个中医不再来访白云村庄了吧,莆。
中医不再出现在白云村庄,我觉得很遗憾。莆,当失去一些东西时,你是否有过浓烈的懊恼。我们都会生病,而我父亲的病就是一个惨痛的例证。乡镇医院里从远方医学院校里毕业归来的医学生们,实在无法看好山里汉子们的发热风寒。除了打针就是输液,他们的望闻问切全在老百姓们口袋内那几个小钱身上,这怎么能治好乡亲们。所以,在我还不到而立之年的血色黄昏,口吐鲜血的父亲因为肺痨病而永辞人世。在他死前,一再拒绝我的任何关注,哪怕是喂饭嗑药咳嗽方便,他用老当益壮的一贯作风来回绝我对远在他乡的中医的求援。一次次地失去亲人的我,直到父亲临死前也得不到他的原谅,和对我与你那些往事的理解。当我夜深人静地站在风萧萧的小城码头上时,怀望北方河流被群山湮没过的黑黢云烟,心里有无限难言之隐,在我旅行的这个山头上空经久弥漫。
这座小城名叫合江。
我决定在合江的江风边给你写信。现在早已经是阳春三月了。乡下的油菜早已是名花有主了,它们的花色令四处迁徙的蜜蜂们流连忘返,这些情景,在俯冲山下那常干坡上远远瞭望,你一定会有所发现。原来蜜蜂也是这么贪色,就别说我们这些居有定所的人了。莆,就算我常年漂泊,你就真的没有过对我的一丝情谊?
合江城里的士太多,纠缠着我冥望河岸对面的灯塔时心里若有若无的自我发问。是风声鹤唳的感受太过强烈,还是写信时的受寒担惊。或许都不是。今年闰月,两个二月。你说奇怪不奇怪。
写到这里,我咳嗽难忍,河岸上有船只从灯塔被寒风浸润的突兀中驶向我的信纸边上。然后上面下来些不见脸蛋的人。他们在唠嗑家常。多么熟悉的口音。就算是身在四川,我也能感受到不远的乡下那个山谷上攀爬度日的村子里,不时会有潜伏的幽烟直上云霄。回龙山离这就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莆,十年前我们就是在这座小城萧瑟人流中分手的。那时,郑已经出嫁到川下的一个渔夫家里,过着钓鱼为生的水上生活。而你决定远赴厦门开始闯荡。你说会与我电话联系。晃眼就是十年分隔,当我重新站在有这群蒙面人窸窸窣窣分散在断桥两岸的合江河滨路上时,我不能不朝那个码头奔跑而去。尤其是在看不见的夜色深处。
你也许还在厦门漂泊,那就当我这次旅行到此结束;但你的来信扉页上题下乡下回龙山的地址,尽管不祥,也让我觉得还有必要往合江白昼下的乡村公路漫足而去。那时,公路两旁的芳草萋萋,像极了十年前颓废在回龙寺那边的流浪岁月。人是永远打不赢时间之神的,我唯一能做的是将你在泥淖里搀扶住,重返战场。都十年了,你杳无音信,你留在合江码头断桥边上的谎言因而显得紫烟蛊惑。是我够绝情的。所以,看到你的来信,我终于从金钱的战败中感情归来,回到早先苦苦迷恋你的峥嵘岁月。回龙山水渠山坳上,回龙寺边的小桥流水是否还依旧汩汩而歌呢?莆,我会提前告别合江,这座有我母亲亲妹子的四川小城,赶到前阻滩的竹林边上,寻找回家的路。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